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记录向师长问学求教以及自己学习研究心得的文集。全书共分为四编:进学编、问学记、积学集、积学集二编,记录了徐规、余英时、沈善洪、陈村富、陈植锷、陈来、杨国荣等学问名家的研究方法和做学问的思路。尤其详细剖析了近世思想史、历史以及哲学方面的研究方法。全书语言平实,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对现当代历史学家、思想史学家的治学理路、研究方法有集中的展示和深入的解读,可以为做学问之人及想做学问之人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多元的视角。同时,对问学的记录本身也是一种守先待后的体现,既传播了大儒、名家做学问的方法,又能扩展后代学人继承、学习前辈的机会,也是中国传统育人概念的延伸,更具社会意义。
望川集的创作者
· · · · · ·
-
何俊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何俊,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教授;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清华国学研究院、台湾大学东亚儒学研究中心等访问学人,日本文部省重大研究领域海外学术评议人,全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
目录 · · · · · ·
序
《师英录》自序
问学记
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师门从学记
业师沈善洪先生对我的培养
醉心于学问贡献于教育
——敬悼沈善洪师
进学编
余英时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序言
《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编者的话
历史世界的追寻
“理气混合一元论”与“内圣外王连续体”
——从钱、余专论朱熹的比较看余英时的儒学观
温润而见筋骨
最后的相见
守先待后的示范:余英时先生治学精神之一见
写作者的修养
积学初集
西学映照下的宋明哲学与思想史研究
——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几帧剪影
宋学:认知的对象与维度
道学话语的分析与解读
——读陈来主编《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
旧学与新知的融合
王学研究的新贡献
——读《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杨国荣具体形上学的展开
——兼论哲学探索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谱系
美国宋代思想研究的缩微画卷
——评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
积学续集
关怀现实,在学术史的脉络中联结经典与当代
国学的亲切涵泳
——读夏海《品读国学经典》
知人而论学
——读夏海《老子与哲学》
传承国学始于常识普及
——读夏海《国学讲座》
作为国学要义的中国哲学
——再读夏海《国学要义》
风格中见艺境
——读《玉琢银妆——庄跃成艺术影像》
生命的观察
——读《玄香》
羽化而登仙
——悼楼柏安先生
超越始于反思:张江教授“强制阐释论”学术报告感评
从物性到悌道
——评方旭东《新儒学义理要诠》
家的本体性思考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读倪培民《孔子——人能弘道》
见鬼而事人
积学三集
王宇《永嘉学派与温州区域文化》序
王宇《永嘉学派研究》序
王宇《师统与学统的调适》序
卢睿蓉《海外宋学的多维发展——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序
罗群《传播学视角中的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序
张天杰《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序
张天杰《张履祥诗文选注》序
张天杰、张瑞涛《蕺山学派研究》序
章百成《淳安进士》序
夏烈编《温暖的白棉被:善文化唯美绘本》序
《一堂春书画展》序
《袁氏世范》序
周龙瑞《龙瑞集》序
何京东《诗经心解》序
知识的生产与学者的定位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勤慎论丛》序
《儒学的内外之思》序
《和谐与创造:杭州城乡一体化的文化研究》丛书序
《家风》序
《实践本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序
《学报40年:回顾与展望》序
《国学新知》丛书序
· · · · · · (收起)
《师英录》自序
问学记
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师门从学记
业师沈善洪先生对我的培养
醉心于学问贡献于教育
——敬悼沈善洪师
进学编
余英时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序言
《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编者的话
历史世界的追寻
“理气混合一元论”与“内圣外王连续体”
——从钱、余专论朱熹的比较看余英时的儒学观
温润而见筋骨
最后的相见
守先待后的示范:余英时先生治学精神之一见
写作者的修养
积学初集
西学映照下的宋明哲学与思想史研究
——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几帧剪影
宋学:认知的对象与维度
道学话语的分析与解读
——读陈来主编《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
旧学与新知的融合
王学研究的新贡献
——读《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杨国荣具体形上学的展开
——兼论哲学探索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谱系
美国宋代思想研究的缩微画卷
——评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
积学续集
关怀现实,在学术史的脉络中联结经典与当代
国学的亲切涵泳
——读夏海《品读国学经典》
知人而论学
——读夏海《老子与哲学》
传承国学始于常识普及
——读夏海《国学讲座》
作为国学要义的中国哲学
——再读夏海《国学要义》
风格中见艺境
——读《玉琢银妆——庄跃成艺术影像》
生命的观察
——读《玄香》
羽化而登仙
——悼楼柏安先生
超越始于反思:张江教授“强制阐释论”学术报告感评
从物性到悌道
——评方旭东《新儒学义理要诠》
家的本体性思考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读倪培民《孔子——人能弘道》
见鬼而事人
积学三集
王宇《永嘉学派与温州区域文化》序
王宇《永嘉学派研究》序
王宇《师统与学统的调适》序
卢睿蓉《海外宋学的多维发展——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序
罗群《传播学视角中的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序
张天杰《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序
张天杰《张履祥诗文选注》序
张天杰、张瑞涛《蕺山学派研究》序
章百成《淳安进士》序
夏烈编《温暖的白棉被:善文化唯美绘本》序
《一堂春书画展》序
《袁氏世范》序
周龙瑞《龙瑞集》序
何京东《诗经心解》序
知识的生产与学者的定位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勤慎论丛》序
《儒学的内外之思》序
《和谐与创造:杭州城乡一体化的文化研究》丛书序
《家风》序
《实践本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序
《学报40年:回顾与展望》序
《国学新知》丛书序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壹卷精选(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也错过 也相遇》《岂有此理?》《刘大年往来书札墨迹选》《华北》《中国人口发展史》
等
。
喜欢读"望川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望川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壹卷精选 (壹卷YeBook)
- 书影阅评 (闰闰)
- 小书房 (icefy)
- 硕论 (防弹曾志伟)
- 2023史学著作精选(必买) (我在这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望川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防弹曾志伟 2023-11-21 18:29:55 上海
人生及其为学,都如这河水,由小而大,由清澈而浑浊,由激越而平缓,日夜奔流,只是向前,不计过往,亦难计前程。“不舍”既是其应然而实然的存在样态,也成为其存在的本质与目的;而无论惊涛汹涌,抑或舒缓平静,终亦不过“如斯”。 何俊师师承学宗;所介绍钱余论文论学二者儒学观之沿革(何师的“守先待后”之说)与余先生内在理路说有启发 四川人民出版社封龙老师点出《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余英时的中国近世思... 人生及其为学,都如这河水,由小而大,由清澈而浑浊,由激越而平缓,日夜奔流,只是向前,不计过往,亦难计前程。“不舍”既是其应然而实然的存在样态,也成为其存在的本质与目的;而无论惊涛汹涌,抑或舒缓平静,终亦不过“如斯”。 何俊师师承学宗;所介绍钱余论文论学二者儒学观之沿革(何师的“守先待后”之说)与余先生内在理路说有启发 四川人民出版社封龙老师点出《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余英时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西学映照下的宋明哲学与思想史研究》诸篇,研究方法论教学雄文。 (展开)
0 有用 燕晓小读 2023-09-22 06:52:04 广西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何俊教授对于近世思想史、历史以及哲学方面的研究方法的详细解析。我们平时自己读一些大家之言,可能会半懂不懂,内心存在许多疑惑,通过何俊先生的详细解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哲学思想,同时还能深入理解何俊教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我们研读国学文化提供清晰的研究思路和多元的视角。
0 有用 丸子书阁 2023-10-05 23:51:39 广东
欲了解和认识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及其研究方法和范式,作为非领域专修者,仅是兴趣或爱好涉猎而言,与其读系统的专著,不如读相关的研究札记。尤其是有一定史学基础的读者,选择何俊教授的《望川集》作为思想史研究入门,颇为不错。汇编文集反映了其在哲学和思想史研究问学中的心得体会,内容囊概丰富,既讲哲学,也说史学,有纯学术,又兼问学和生活思考。治学参考和休憩暇读两相宜。
0 有用 临水 2023-11-13 11:47:39 山西
《进学编》是作者学习余英时有关中国近世哲学与思想史研究的心得,其中在史学考证中如何应对史料出现歧义的方法和实践过程在读者看来很是“有趣”且有“成就感”的,从诸多线索中找寻准确信息对于研究者来说繁复而辛苦,但是“破案”那刻是值得欢喜的。
0 有用 太常少卿 2023-10-29 23:44:48 广东
不得不说我对这本书的偏爱,起源于书名及简短的介绍,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读大家所写的学记或传记,书名就给了我这么一种美好的想法。主读了前小部分,毕竟不是何俊老师研究方向的学习者,后半部分没读,因为不懂😂,不过前半部分论及史类的还是有相当的收获,有关陈植锷先生的很少,有点可惜。以此得出,需要学习的东西仍然很多很多……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