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篆里的中国的书评 (8)

无味读书 2024-03-04 12:52:00

韩天衡先生带我们云游篆印艺术天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上海的嘉定区原来有个70多年历史的“飞联纺织厂”,改建后,保留了原建筑高大的烟囱、锯齿形厂房、木顶茶楼等,新增了黑白对比的钢结构框架,外部就给人视觉的艺术冲击感。 这里是以印篆大家韩天衡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韩天衡美术馆。这里收藏了1千多件韩先生捐赠的艺术珍品。 在上...  (展开)
蓉大富 2024-03-25 18:02:39

篆香中印韵,华夏之精髓

印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从甲骨文到篆书,从秦汉到明清,印章见证了中国文字的演变,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每一方印章,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韩天衡先生的《印篆里的中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  (展开)
xingfuyxh 2024-03-02 12:50:46

《印篆里的中国》:跟随印篆大家韩天衡先生遨游印篆里的文化世界

中华书局的《印篆里的中国》,刚捧到手就被惊艳了。 400 余方古代珍贵印作+600 余幅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多角度展现中国篆刻艺术之美。 《印篆里的中国》一书,仿佛一座时间的桥梁,引领读者从先秦两汉到明清近代,穿梭于千年的文化长河。在韩天衡先生的引导下,我们得以一窥...  (展开)
上海中华书局 2023-09-26 09:30:11

漫牵方寸度金针 ——读《印篆里的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评论人:王家葵《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23日 12版) 《印薮》。明万历三年(1575)顾从德委托罗王常辑,此谱是据《顾氏集古印谱》原拓本扩充、以木版翻摹而成。谱前有王穉登序,自王氏始易之曰“印薮”,故名。图片选自《印篆里的中国》 何震刻“芳草王孙”石印。这方明代青...  (展开)
暗夜大佬 2024-03-14 21:05:34

方寸之间的艺术传承

方寸之间的艺术传承 文/暗夜大佬 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也孕育出不朽的文化,这里有着丰富的营养,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近这段时间,我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在读很多有关于此的书籍,就比如说《成语里的中国》《遗迹里的中国史》《典故里的中国史》...  (展开)
透明的心 2024-02-23 22:23:08

印篆里的中国

印章,这一方寸之间的艺术,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先秦的简朴到明清的繁复,大到帝王将相,小至市野乡民,每一枚印章都如同一部凝固的史书,讲述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龙年春节,有幸接触韩天衡先生的新作《印篆里的中国》,古老的印章登上书本,讲述着故事背...  (展开)
上海中华书局 2023-10-27 15:17:32

韩天衡 | 中华三千年印篆史:一部“推陈出新”的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任何一门艺术,其初都始于实用。印章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后汉书·祭祀志》称:“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有了政务、军事、商贸等事务的频繁往来,就必须有个足以建立互相之间信任的物件。那时...  (展开)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伊府掌事大丫头 2024-03-11 16:59:03

笑把昆吾刀 鹅脂受镌刻

印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平民百姓用的,印是官职的证明,故称官印或者大印,相当于现在的委任状。皇帝有皇帝的印,官员有官员的印。 曾经有笑话说:某个官把自己的官印给丢了。意思是说那个糊涂官员居然连自己的印都看不住,那他还能做什么?可见印对一个官员是多么...  (展开)

订阅印篆里的中国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