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原作名: Der Tod in Rom
译者: 赵洪阳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344
定价: 6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沃尔夫冈·克彭“战后三部曲”
ISBN: 9787559671820
内容简介 · · · · · ·
✦“人们为历史的伟大建造纪念碑,而在伟大的背后,一切终究是敬献给了死亡。”
✦在充满神话和遗迹的荣耀之城罗马,旧势力试图卷土重来,新一代却努力摆脱过往。
✦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被原谅,甚至被遗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纳丁·戈迪默一致推崇
✧德语文学最高奖项“毕 希纳奖”得主 沃尔夫冈·克彭 “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
✧致敬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与君特·格拉斯《铁皮鼓》、W.G.塞巴尔德《移民》齐名
✧20-21世纪德国百佳小说之一,入选《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
《死于罗马》是德国著名作家沃尔夫冈·克彭“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1954年出版之后曾引起巨大争议,现在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德语文学经典,目前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是克彭被译介最多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一个德国家族的不同成员在罗马交错重...
✦“人们为历史的伟大建造纪念碑,而在伟大的背后,一切终究是敬献给了死亡。”
✦在充满神话和遗迹的荣耀之城罗马,旧势力试图卷土重来,新一代却努力摆脱过往。
✦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被原谅,甚至被遗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纳丁·戈迪默一致推崇
✧德语文学最高奖项“毕 希纳奖”得主 沃尔夫冈·克彭 “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
✧致敬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与君特·格拉斯《铁皮鼓》、W.G.塞巴尔德《移民》齐名
✧20-21世纪德国百佳小说之一,入选《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
《死于罗马》是德国著名作家沃尔夫冈·克彭“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1954年出版之后曾引起巨大争议,现在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德语文学经典,目前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是克彭被译介最多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一个德国家族的不同成员在罗马交错重逢的故事。在这幅四分五裂的家族肖像中,有怀念战争的党卫军,有投机取巧的官僚,有纳粹时代的受害者,有逃避现实的后代。他们各怀心思,游荡在充满旧日神话和历史遗迹的罗马,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沉重的过往。
克彭在本书中再次展现了其独有的创作风格: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描写、多重视角、内省式叙事。他以极强的洞察力捕捉人物的内心和道德困境,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冲突,对一个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沉的拷问。社会变革的冲突,从战争、官僚、宗教、艺术四个角度拷问一个民族的灵魂。
【编辑推荐】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纳丁·戈迪默一致推崇,战后德国文坛传奇、德语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奖”得主沃尔夫冈·克彭,代表作中文首译。】沃尔夫冈·克彭从1951年起发表“战后三部曲”——《草中鸽》《温室》《死于罗马》,以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全景呈现战后德国的社会文化状况。三部曲的发表成为轰动德语文坛的划时代事件,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称赞克彭为“当代德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现当代德语文学这个丰富的领域内,继赫尔曼·布洛赫的《无罪者》与《着魔》后,克彭的“战后三部曲”是明室再次推出的重量级德语作家的经典代表作,由青年德语译者赵洪阳精心翻译,知名设计师山川操刀装帧。
2【“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致敬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与君特·格拉斯《铁皮鼓》、W.G.塞巴尔德齐名的大师级作品。】本书是沃尔夫冈·克彭“战后三部曲”的第三部,1954年出版之后因内容大胆、手法超前而引起巨大反响,被视为是对整个民族的一次全面而精彩的挑衅,正如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迈克尔·霍夫曼所言:“《死于罗马》是我读过的关于德国人的最具毁灭性的小说。”《死于罗马》很快被引进到其他国家,目前已经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死于罗马》《温室》《草中鸽》组成著名的“战后三部曲”,共同奠定了克彭在当代德语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
3【探讨个人命运与历史变革的纠缠,反思德国乃至现代社会文化思想的警世之作。】小说通过“二战”后一个德国家族的不同成员在罗马交错重逢的故事,讲述了战后德国社会四分五裂的文化现状,以及战争遗留问题。作者以极强的洞察力捕捉人物的内心和道德困境,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冲突,对一个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沉的拷问。本书的语言冷酷、挑衅、无情,是对战后德国出现的致命失忆症的愤怒,不仅批判了德国的过去,也对它的当下和未来提出了警告。
【名家推荐】
当代德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君特·格拉斯
《死于罗马》是我读过的关于德国人的最具毁灭性的小说。
——迈克尔·霍夫曼(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战后三部曲”英译者)
克彭的声音冷酷、挑衅、无情,是对战后德国出现的致命失忆症的愤怒。《罗马之死》展现了德国的过去,也展现了它的现在和未来。
——《纽约时报》
死于罗马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沃尔夫冈·克彭(Wolfgang Koeppen,1906—1996)
德国作家,战后德国文坛传奇。早年做过记者、演员、戏剧顾问、报刊编辑,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伤心情事》等。1951年起发表的“战后三部曲”——《草中鸽》《温室》《死于罗马》以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完整呈现了战后德国的社会政治氛围,轰动当时的德语文坛,被公认为战后德语文学经典,奠定了克彭的大师地位。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称其为“当代德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后期著有一些游记以及回忆录《青春》。1962年荣获德语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奖”。
【译者简介】
赵洪阳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院硕士,长居法国。曾在南京林业大学、法国高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任职。目前主要从事德语、法语、英语的翻译工作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中法文化交流等工作...
沃尔夫冈·克彭(Wolfgang Koeppen,1906—1996)
德国作家,战后德国文坛传奇。早年做过记者、演员、戏剧顾问、报刊编辑,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伤心情事》等。1951年起发表的“战后三部曲”——《草中鸽》《温室》《死于罗马》以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完整呈现了战后德国的社会政治氛围,轰动当时的德语文坛,被公认为战后德语文学经典,奠定了克彭的大师地位。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称其为“当代德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后期著有一些游记以及回忆录《青春》。1962年荣获德语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奖”。
【译者简介】
赵洪阳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院硕士,长居法国。曾在南京林业大学、法国高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任职。目前主要从事德语、法语、英语的翻译工作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中法文化交流等工作。
喜欢读"死于罗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死于罗马"的人也喜欢 · · · · · ·
死于罗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新旧世界的交互,必然生出许多的幽灵

上帝在是否把你困在了房间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虽然犹太扬是书中虚构的人物,但墨索里尼却是真实存在的,他是法西斯独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之一,崇尚沙文主义,也就是极端自信,鄙视其他民族,渴望强权征服。 很反讽的是,书中作为党卫军高官的犹太扬,他的儿子阿道夫,外甥齐格弗里德,都在战争结束后选择了跟军国主... (展开)
虚无之下的告诫,一场时代的清算
> 更多书评 12篇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意大利《世界》周刊发表了一篇托马斯·曼的社论。这是篇很聪明的文章,讲述的是关于自由的问题。在文章的同一页上,还刊登了意大利解放初期拍摄的一张照片:一个意大利家庭站在他们家的小屋前,欢迎首批到达的美国人。胖胖的意大利妈妈抱着美国士兵,抽泣着。来自美国的男孩尴尬地笑着,像是蜜月中的年轻新郎。 “在我居住的那条街上,我可以看到贫穷的意大利人,也可以看到富有的意大利人。我也可以看到富有和贫穷的外国人。贫...2024-02-06 12:36:59
-
曾几何时,这座城市中有众神栖居。 生存的恐惧不会这么节制、这么温和,生存的恐惧应该是内心的折磨。那种原生的恐惧源自森林的幽绿、四野的苍穹、翻动的浮云——这些才是齐格弗里德想要吟唱的主题 齐格弗里德就是要惹恼所有这些人。 她听到的是不谐的和音,是相互敌对、互不协调的声音,是漫无目的的寻找,是浅尝辄止的试验,因这支音乐开辟了众多不同的道路,却又总是半途而废。它从不为某种思想停留徘徊,所有的声音仿佛从一...
2023-12-09 14:31:46
-
我真的是在寻找一个祖国吗,还是我把全人类作为借口,是为了可以在抽象的全人类的浓雾后隐藏自己?我之所以爱罗马,是因为我在罗马是外国人,也许我一直想成为外国人,一个不断迁徙的旁观者。但是别人需要一个家,如果存在一个没有喧嚣、没有旗帜、没有游行、不强调国家权力的祖国,只有自由人之间良好的沟通秩序、和睦的邻里、明智的管理,一个没有胁迫、不以傲慢对待陌生人和他人的国家,那这不也是我的家乡吗?但这样的家乡...
2023-12-05 08:10:01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意大利《世界》周刊发表了一篇托马斯·曼的社论。这是篇很聪明的文章,讲述的是关于自由的问题。在文章的同一页上,还刊登了意大利解放初期拍摄的一张照片:一个意大利家庭站在他们家的小屋前,欢迎首批到达的美国人。胖胖的意大利妈妈抱着美国士兵,抽泣着。来自美国的男孩尴尬地笑着,像是蜜月中的年轻新郎。 “在我居住的那条街上,我可以看到贫穷的意大利人,也可以看到富有的意大利人。我也可以看到富有和贫穷的外国人。贫...2024-02-06 12:36:59
-
曾几何时,这座城市中有众神栖居。 生存的恐惧不会这么节制、这么温和,生存的恐惧应该是内心的折磨。那种原生的恐惧源自森林的幽绿、四野的苍穹、翻动的浮云——这些才是齐格弗里德想要吟唱的主题 齐格弗里德就是要惹恼所有这些人。 她听到的是不谐的和音,是相互敌对、互不协调的声音,是漫无目的的寻找,是浅尝辄止的试验,因这支音乐开辟了众多不同的道路,却又总是半途而废。它从不为某种思想停留徘徊,所有的声音仿佛从一...
2023-12-09 14:31:46
-
我真的是在寻找一个祖国吗,还是我把全人类作为借口,是为了可以在抽象的全人类的浓雾后隐藏自己?我之所以爱罗马,是因为我在罗马是外国人,也许我一直想成为外国人,一个不断迁徙的旁观者。但是别人需要一个家,如果存在一个没有喧嚣、没有旗帜、没有游行、不强调国家权力的祖国,只有自由人之间良好的沟通秩序、和睦的邻里、明智的管理,一个没有胁迫、不以傲慢对待陌生人和他人的国家,那这不也是我的家乡吗?但这样的家乡...
2023-12-05 08:10:01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意大利《世界》周刊发表了一篇托马斯·曼的社论。这是篇很聪明的文章,讲述的是关于自由的问题。在文章的同一页上,还刊登了意大利解放初期拍摄的一张照片:一个意大利家庭站在他们家的小屋前,欢迎首批到达的美国人。胖胖的意大利妈妈抱着美国士兵,抽泣着。来自美国的男孩尴尬地笑着,像是蜜月中的年轻新郎。 “在我居住的那条街上,我可以看到贫穷的意大利人,也可以看到富有的意大利人。我也可以看到富有和贫穷的外国人。贫...2024-02-06 12:36:59
-
曾几何时,这座城市中有众神栖居。 生存的恐惧不会这么节制、这么温和,生存的恐惧应该是内心的折磨。那种原生的恐惧源自森林的幽绿、四野的苍穹、翻动的浮云——这些才是齐格弗里德想要吟唱的主题 齐格弗里德就是要惹恼所有这些人。 她听到的是不谐的和音,是相互敌对、互不协调的声音,是漫无目的的寻找,是浅尝辄止的试验,因这支音乐开辟了众多不同的道路,却又总是半途而废。它从不为某种思想停留徘徊,所有的声音仿佛从一...
2023-12-09 14:31:46
-
我真的是在寻找一个祖国吗,还是我把全人类作为借口,是为了可以在抽象的全人类的浓雾后隐藏自己?我之所以爱罗马,是因为我在罗马是外国人,也许我一直想成为外国人,一个不断迁徙的旁观者。但是别人需要一个家,如果存在一个没有喧嚣、没有旗帜、没有游行、不强调国家权力的祖国,只有自由人之间良好的沟通秩序、和睦的邻里、明智的管理,一个没有胁迫、不以傲慢对待陌生人和他人的国家,那这不也是我的家乡吗?但这样的家乡...
2023-12-05 08:10:01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uhrkamp Verlag (197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外国文学-现代部<1000人】 (爱玛·包法利)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 (Viking)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国内出版的德语文学(2018——) (宝王白奖评委)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0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死于罗马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Neko 2023-11-01 12:29:03 辽宁
这本书讲的是二战后纳粹党人和他们后代的遭遇和心理状态,旨在揭露西德对于纳粹余孽并不彻底的清洗。当时西德的大部分高官要员和政府职员都曾加入过纳粹,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并未退居幕后,仍活跃在政坛,只有等那批人老了,德国才会彻底与纳粹历史进行切割。克彭写的就是那批人正当壮年、国家刚从狂热冷却下来之后的暧昧、虚伪的阶段。
1 有用 丑橘 2024-08-14 14:50:58 广东
犹太扬的描写令人触目惊心,说是一部恐怖小说都不为过。几个视角的打碎拼凑像是披着不同颜色外衣的孤魂如伥鬼般在夜空哀鸣号哭,有点搞笑
2 有用 别枝 2024-05-13 21:07:40 江苏
最后的结局真是尖刻,谁死了?都死了
6 有用 苏且夭 2023-10-28 20:37:56 辽宁
焚烧与毁灭,并不需要内在动力,只需要一点点契机和一点点火星,人类就会前赴后继。
2 有用 #暗蓝# 2024-04-17 22:31:28 河北
开篇非常精彩,是典型的“克彭式”废墟——沉疴遍地,没有什么可以生长;而在这场恣意展开的“幽灵之旅”中,对政治的克制亦为作品加分不少。在前两部的基础上,这部“战后三部曲”的收官作无疑提供了更普遍化的图景:“他害怕的是活下去。他害怕自己继续过的生活中再没有命令可以遵守。”自愿为奴的普遍诱惑决定了人类的荣耀只能在神话与废墟之间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