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寇亦青
出版年: 2023-10-10
页数: 232
定价: 48
装帧: 精装
丛书: 译文经典(精装本)
ISBN: 9787532792429
内容简介 · · · · · ·
★死亡恐惧下的人性底线
★战争废墟上的良知反省
★重塑德国战后国民道德的经典之作
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至1946年冬季学期,雅斯贝斯在海德堡大学作了关于德国的罪责问题的主题演讲,后集结成书出版。本书对于德国战后清算历史、反省战争罪责、促进国民对历史的理解和判断、重塑其道德和政治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雅斯贝斯对德国人的战争责任所做的法律、政治、道德和灵魂四个层面区分的论断,被认为是关于集体罪责问题分析最为经典的伦理框架之一,不仅影响了德国战后几代人,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雅斯贝斯对政治领域的肯定是极不寻常的,因为它来自一位哲学家,来自作为他全部哲学活动之基础的那个根本信念——哲学和政治关系到每一个人。这就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它们归属...
★死亡恐惧下的人性底线
★战争废墟上的良知反省
★重塑德国战后国民道德的经典之作
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至1946年冬季学期,雅斯贝斯在海德堡大学作了关于德国的罪责问题的主题演讲,后集结成书出版。本书对于德国战后清算历史、反省战争罪责、促进国民对历史的理解和判断、重塑其道德和政治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雅斯贝斯对德国人的战争责任所做的法律、政治、道德和灵魂四个层面区分的论断,被认为是关于集体罪责问题分析最为经典的伦理框架之一,不仅影响了德国战后几代人,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雅斯贝斯对政治领域的肯定是极不寻常的,因为它来自一位哲学家,来自作为他全部哲学活动之基础的那个根本信念——哲学和政治关系到每一个人。这就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它们归属于公共领域的原因,在其中人的人格及其检验自身的能力得以展现出来。哲学家与科学家不同,却与政治家很相似,因为他必须为自己的意见负责,因为他需要承担责任。事实上,政治家的位置相对来说要幸运一些,因为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民族负责:而雅斯贝斯的写作,至少是在他1933年后的著作中却总像是在整个人类面前承担自己的责任那样。
对于他,责任并非一种负担,也与道德命令毫无关系。相反,它从一种内在的快乐中流溢而出这种快乐存在于让事物显现将晦暗照彻和使黑暗启明之中。从最终的分析来看,他对公共领域的肯定只是他热爱光和明彻的结果。他如此长久地热爱着光,以至于可以用“光”来作为他全部个性的标记。
——汉娜•阿伦特
罪责论的创作者
· · · · · ·
-
卡尔·雅斯贝尔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任海德堡大学心理学教授,1921年被聘为该校哲学教授。1937年被纳粹政府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职。1948年至1961年受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普通精神病理学》(1913)、《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哲学》(3卷,1932)、《生存哲学》(1938)、《论真理》(1947)、《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哲学导论》(1950)等。
目录 · · · · · ·
前言
以德国人精神状态为主题的大学系列讲座导论
罪责论
A 罪责分类提纲
1 四个罪责概念
2 罪责的后果
3 权力,权利和宽宥
4 审判者,被审判者和审判对象
5 申辩
B 德国问题
I 对德国人罪责的区分
1法律罪责
2政治罪责
3 道德罪责
4 灵魂罪责
5 综述:a) 罪责的后果
b) 集体的罪责
II 辩解的可能性
1 恐怖主义
2 罪责和历史背景
3 他人的罪责
4 所有人的罪责?
Ⅲ 自我反省
1 对反省的逃避
2 反省之路
1962版《罪责论》后记
德国联邦议院关于纳粹德国大屠杀罪行追诉时效的辩论
(1965年3月10日与25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展开反思后,生活就不再是无拘无束的快乐享受。我们总想抓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快乐,但它无法填满我们的生命,只是忧郁背景上的可爱魔法。从本质上说,完成使命之余,才有所谓生活。 然后,我们会变得谦逊。面对神性,在内心承认人类的局限和不完美。 然后,我们能毫无权利欲地在与人为善的气氛中讨论真相,彼此携手团结起来。 然后,我们能不带攻击性地保持沉默,在朴素的沉默中听取清晰的表达。 然后,只有真理和行动才会显出重要性。我们准备承受命运给与的一切,不耍任何花招。 (略) 自省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条件。当人们有了罪责意识后,才会产生团结和共同负责的意识,否则无法实现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的起点是,一个民族中的大部分人认为个人对国家政治负有责任,他不光有个人好恶,还有主动参政的意识,他不会随意听信别人以恶意或者愚蠢虚构出来的建设“人间天堂”的政治信仰,他清楚地知道,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政治家应该走一条有可行性的刀路,以人性以及自由的理念为指导。 (略) 如果没有罪责意识,我面对外界的任何攻击都会立刻进行反击,可如果内心已经经历过深刻的震撼,外来的攻击只能触及我们的表面,也许我们会被刺痛和受伤,但它无法进入灵魂的深处。 (略) 自省让我们获得自由。事态的发展从来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操控,即使人们有时貌似也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因为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它可能带来新的更大的灾难,罪责意识推动的自我转化未必能带来幸运的酬劳,只有从自省中获得自由,我们才能做好准备,迎来未知的将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 反省之路 -
用典型化方式的确可以切中某些事物,但不应误导人们以为通过刻画一般特征就可以把握每个个体。是一种贯穿了几个世纪的思维方式,被当做某些民族或人群彼此仇恨的工具。不幸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的;而纳粹将它发挥到了邪恶的极致,并借助宣传公式强行植入人们的头脑。仿佛再没有人了,有的只是那些集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罪责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罪责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罪责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转】李雪涛:雅斯贝尔斯对德国战争罪责的认识——以《德国的战争罪责问题》为中心的研究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德文直译还是英文转译? | 来自空空 | 1 回应 | 2024-06-09 09:37:5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1)8.8分 17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8.4分 5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4)9.3分 24人读过
-
Piper (1996)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译文经典(上海译文 精装版) (Anatole)
- 记下二单吧。。 (Orpheus)
- 译文人文社科 (上海译文)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暴力:呈现、反思与解毒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0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罪责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叶话 2024-09-08 22:38:16 浙江
人们总是以泛化的罪责逃避个人的责任,将过去的一切罪恶归结于纳粹的强权、时代的悲剧、全人类的集体罪责,但即使是在政权喝令之下,我们也依旧担负有无法摆脱的法律罪责、政治罪责、道德罪责和灵魂罪责,因为我们不仅是国家的一份子,更是全人类的一员。不要畏惧自省,纯洁的灵魂能够活在压力之下,如果没有深刻的自省,我们就无法获得灵魂的自由。
4 有用 Trarbach 2024-02-19 14:41:52 广东
欲辨已忘言 建议德三老熟人全都来看一看
1 有用 Algiersea 2024-02-14 00:32:05
“光’抑制‘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必须做出’选择‘。如果做不到这点,人们可能坚持邪恶的立场,’勇敢地犯罪‘。”“人们必须先找到内心的支撑,才有勇气直面无路可走的困境。”雅斯贝斯展现出的普世性尤为可贵,也引人深思。而现今,我们也应该继续思考,一个个体能在灾难和罪责面前做出各种限度的抗争。
1 有用 川萍 2024-03-15 22:28:24 上海
思想史著作。作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德国哲学家。本书展现了雅斯贝尔斯作为时代亲历者对联邦德国应以何种方式反思纳粹罪责的思考。作者认为,反思纳粹应从刑责、政治责任、道德罪责和灵魂罪责四个层面入手。战胜国组织的纽伦堡审判等仅从前两个层面对此予以清算,并未触及道德—灵魂层面,这反映出反思背后难以摆脱的“成王败寇”逻辑,后者也是反思无法深入进行的阻碍之一。后附的《辩论》是作者对现实政治中关于“追诉时效”争论... 思想史著作。作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德国哲学家。本书展现了雅斯贝尔斯作为时代亲历者对联邦德国应以何种方式反思纳粹罪责的思考。作者认为,反思纳粹应从刑责、政治责任、道德罪责和灵魂罪责四个层面入手。战胜国组织的纽伦堡审判等仅从前两个层面对此予以清算,并未触及道德—灵魂层面,这反映出反思背后难以摆脱的“成王败寇”逻辑,后者也是反思无法深入进行的阻碍之一。后附的《辩论》是作者对现实政治中关于“追诉时效”争论问题背后意见纷争的描述及分析。雅斯贝尔斯始终对议会中回避真实问题的倾向感到忧心忡忡,并始终试图从应然角度来规范政治运行。这是他作为哲学家的责任,也反映出他作为哲学家拒绝和贬斥政治的“(自托马斯曼以来传统的)德国病”。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分析也适用自身,这使得本书成为战后德国最深刻的思想史文本之一。 (展开)
2 有用 神性的流动 2023-10-25 08:23:25 湖南
德国在战争中的快感以及战败后的痛苦在雅斯贝尔斯的著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概括的了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这是一场灾难,毫无疑问,但是德国人并不认为这跟他们有太大的关系。纳粹和希特勒就这么钉在了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