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后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加我QQ 2024-03-16 15:08:58 江苏

    翻译可读性差,逻辑丢失,语序和语用都不是中文阅读者习惯。宋教仁的“四壁虫声急,孤灯夜雨寒。此身愁里过,故国梦中看”翻译成“在四堵墙内,昆虫急切地鸣叫…”你说你回译也可以,怕麻烦嘛(说方便品味精微毫厘是认真的吗,你没翻译的那些文本很多是读者能轻松找到的吗?比如北洋政府公报,杨度和孙毓筠的奏文你给整个回译,满篇的能量宇宙恒星体…),可这诗句回译是什么鬼,四堵墙可以当作四壁的合语境翻译吗?另外,政治哲学的既成话语不要直接翻译进来等效替代,多一些审慎。

  • 5 历史理性 2023-12-09 19:22:12 吉林

    最初,本书提起了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即辛亥以后国人何以不再能够接受帝制?但我们读下去就会看到,作者的回答和我们熟悉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以及辛亥前后政治文化研究的论述并无区别,作者也充分展现出他对中文、英文和日文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十分熟悉。可是,这个熟悉的故事能够回答作者提出的疑问吗?某种意义上当然也可以说是能的,只是这恐怕不是读者所期待于这样的一部专著的答案。此外,本书的翻译刻意采取了“硬译”的手法,故意尽可能不复原引用文献和用语,这种尝试导致阅读体验相当恶劣,并引起诸如“帝制”与“帝国主义”相混淆等语意上的混乱。

  • 0 ici 2024-01-22 14:53:41 中国香港

    关于近代知识分子及民众观念的转变的梳理,对于国外读者来说还是比较清晰的。但翻译实在问题有点多,而且就连引用的中文史料(都是名篇)也没有还原,不太应该。

  • 0 异乡人 2024-01-16 08:14:49 浙江

    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对王权信仰的丧失,政治事务的世俗化。分析还是太浅了点,前面更多是在介绍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的主张

  • 0 阿元聊历史 2024-01-31 09:38:51 浙江

    在近代的转型中,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知识分子们开始重新思考和构建两者间的关系。西方的入侵激起了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概念取代了传统的忠君道德,这一过程同晚清的诸多变革一样,经历了从依附儒家道德的“托古改制”,到超越儒家道德的突破,也就是从改良到革命。

  • 0 Rainbowww 2024-02-25 01:50:07 浙江

    感觉这类作品大多虎头蛇尾…提问题还是不错的,关注帝制观念的消失,从实操上来看,主要是讨论几个重要知识分子观念上的不同,从早期的康梁谭到后期的刘师培、章太炎等人

  • 0 光之羊 2024-01-03 00:58:11 中国香港

    最後兩章。

  • 0 朱颐钊 2023-12-16 18:27:11 北京

    此前读过作者2004年讲清季排满主义与历史记忆的Historical Trauma一文,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则是想讲为什么中国人在那个时间点上决定告别帝制。各章之内俱有可观,不过合起来看,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设定的任务。

  • 0 西南风 2023-12-31 12:01:31 江苏

    翻译真是。。

  • 0 菲利普 2023-12-31 19:34:10 陕西

    略有点文不对题。写给外国人看的,复述性内容有点多,一些分析还不错。三星少,四星多,那就打四星吧。

  • 3 格野 2023-11-14 11:10:20 广西

    本书主要是围绕中国人对皇帝制度的观念转变来讲述的,始于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教父康有为,终于 1924 年最后一位清朝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在书中我们能见到知识分子们的新思想、新思维方式的流行与蔓延,进化主义、功利主义和民主观念等都不断冲击着封建君主观念,清楚地为我们呈现了清末民初国家概念在知识分子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演变历程。

  • 2 Turnsole 2023-11-13 17:51:19 上海

    比较贴近历史史实的一次梳理了,虽然没有那么理论和深入,但尊重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和个人思想的不断转变最重要。(1904年,慈禧的照片可以随意购买)(清末《扬州十日记》等的再流行是创伤记忆的一次运作)(民初的国民身份通过一系列政治仪式奠定)

  • 0 NATHAN 2023-11-15 18:36:21 浙江

    实际上这本书讲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概念和国家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就认同民族国家的。

  • 4 江海一蓑翁 2023-11-15 20:49:32 江苏

    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一言以蔽之,就是众多亲历那个时代的学人回忆录里提到的一个细节,即普通人家陈列的“天地君亲师”牌匾,是如何通过这一时期数十年的思想演化与大众化、社会化历程,成功转化为“天地国亲师”的。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作者一方面注重思想者的思想革新与主流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抗、互动、融合与转化,另一方面也注重这些纷繁思想借助于媒体、集体行动、演讲等不同传播路径,成功转化为大众社会文化心理的历程还原呈现。之于这些论述,作者一方面给出民国初期多次帝制复辟失败的深层次社会性原因,另一方面也对君主观念转化为国家观念之后、国家主义力量之于个人权益和自由的“挤出效应”给出客观评价,从而为这之后百年中国历史的演化轨迹,给出一个社会思想史层面的解释路径。综上所述,非常值得推荐和细读。

  • 3 心齋 2023-11-25 20:21:22 江苏

    分析深度不够。译者未能将书的中文引用恢复成原文,可谓是译文的最大败笔,严重影响了读者对近代历史的体味以及对此书的精准把握。

  • 0 五蠹子 2023-11-23 11:24:56 上海

    选读。

  • 2 狐狸居士 2023-12-20 16:30:22 北京

    还是那几个精英人物的思想 索然无味

  • 1 樸素的喵咪 2024-04-06 19:07:15 广东

    翻译太差了,都读不下去,很多引文也不找回原文

  • 0 Pridezero 2024-05-31 13:56:20 北京

    实话说,有点散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