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所收集的有关莆仙戏的文章多数是2019年在自媒体中所发表的原创文章,以杂感为主,间有几篇折子戏的研究文章。
本书所张扬的核心是莆仙戏的古典审美与人文品格。这是今天戏曲舞台所欠缺或者所仪式的重要精神财富。
作者常常沉迷于传统的智慧创造,不论是表现形式,意象创造还是文化意涵,在某种程度上古人是比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强的。但同时作者又认为传统没有不变的,戏曲回不到过去,戏曲唯有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现代思想”才可能有未来。以传统方式表现“现实生活”,这需要戏曲人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发挥很大的艺术智慧。
作者简介 · · · · · ·
方晓,1983年生,莆田涵江人,编剧,莆仙戏学者。
目录 · · · · · ·
莆仙戏,底处来?
说排场,兼谈戏仪回归艺术
汉唐风韵宋元品格——古典色彩浓郁的莆仙戏传统艺术
简谈莆仙戏剧种的守与改
莆仙方言与莆仙戏
莆仙戏审美的两种向度
莆仙戏的古典美学追求
散人历史烟尘里的莆仙戏
羡慕他们,以戏为戏……
莆仙戏科班的学问与意涵
谈曲唱:曲尽人情,曲曲为情
写意神韵不是单向创造
略谈莆仙戏行当科介的意象价值
戏者,细也!
我们的未来
端月新盼
漫谈莆仙目连戏的表与里
杂谈莆仙目连戏
目连破地狱门
闲谈两出目连折子戏
净土安神、驱邪消灾的排场戏
从瓜老的演变看莆仙戏传统
传统认知的决定性——从莆仙戏《千里送》看传统的变异
一顶轿子阅尽浮沉——解析《春草坐轿》的艺术特色
晋京一甲子别似参与商——浅谈经典剧目《三打王瑛》的艺术特色
莆仙戏传统折子戏琐谈
自由宏富、丰姿多采的莆仙大棚戏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陈仁鉴先生
潇潇风雨悼朱师
泣血新亭对酒当哭——悼莆仙戏表导演艺术家陈开扬先生
重新唤回对传统的温情与敬畏——拜访莆仙戏表演艺术家王国金师傅有感
莆仙戏迷爱叫伊——“阿妹丕”
有情莆仙戏殊胜师生缘
古韵悠然的莆仙戏曲——《莆仙文化·莆仙戏剧》纪录片文本
兴化大地的戏曲传奇——《莆田文化·莆仙戏》纪录片文本
参考文献
后记
跋
· · · · · · (收起)
说排场,兼谈戏仪回归艺术
汉唐风韵宋元品格——古典色彩浓郁的莆仙戏传统艺术
简谈莆仙戏剧种的守与改
莆仙方言与莆仙戏
莆仙戏审美的两种向度
莆仙戏的古典美学追求
散人历史烟尘里的莆仙戏
羡慕他们,以戏为戏……
莆仙戏科班的学问与意涵
谈曲唱:曲尽人情,曲曲为情
写意神韵不是单向创造
略谈莆仙戏行当科介的意象价值
戏者,细也!
我们的未来
端月新盼
漫谈莆仙目连戏的表与里
杂谈莆仙目连戏
目连破地狱门
闲谈两出目连折子戏
净土安神、驱邪消灾的排场戏
从瓜老的演变看莆仙戏传统
传统认知的决定性——从莆仙戏《千里送》看传统的变异
一顶轿子阅尽浮沉——解析《春草坐轿》的艺术特色
晋京一甲子别似参与商——浅谈经典剧目《三打王瑛》的艺术特色
莆仙戏传统折子戏琐谈
自由宏富、丰姿多采的莆仙大棚戏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陈仁鉴先生
潇潇风雨悼朱师
泣血新亭对酒当哭——悼莆仙戏表导演艺术家陈开扬先生
重新唤回对传统的温情与敬畏——拜访莆仙戏表演艺术家王国金师傅有感
莆仙戏迷爱叫伊——“阿妹丕”
有情莆仙戏殊胜师生缘
古韵悠然的莆仙戏曲——《莆仙文化·莆仙戏剧》纪录片文本
兴化大地的戏曲传奇——《莆田文化·莆仙戏》纪录片文本
参考文献
后记
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实际上,观演双方是具有互作力的,懂戏评戏的人不见了,台上的艺术制约力与自觉性也就逐渐丧失了。于是今天莆仙戏民间草台就变成这样:传统的莆仙戏表演科介与程式几乎看不到了;剧目同质化严重,粗制滥造,甚至无需基本逻辑了;锣鼓不讲规矩,越来越激烈了,曲牌音乐异化,各种曲调都可混杂其间;民间演员群体在萎缩和老龄化,有些人台词也不背了,甚至全靠双面字幕机提示;戏金高低也不在艺术权衡了,靠清点台上LED屏幕数、丫头军士人数以及后台伴奏人数。莆仙戏草台演出切实沦为了“看闹热”,与艺术一词几乎不搭界了。因此,纵然再优秀的莆仙戏演员浸淫在这种演出环境中,都会迅速质变,且是不可逆的质变。现在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菩萨戏”,自然就谈不上美,甚至归为“土”都是很难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莆仙戏审美的两种向度 -
那所谓“美得窒息”的莆仙戏又本该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莆仙戏的历史渊源。莆仙戏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也不是传说中由唐明皇赠梨园而来,而是因为宋元战乱,人口与文化南迁的产物,所以才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这个历史渊源与古典美有什么关联呢?从今天已知的戏曲资料分析对比中可知,莆仙戏与昆剧、弋阳腔等古老剧种有着各种神奇的共通点,尤其在审美价值追求上。 比如,莆仙戏表演最重视步法,以蹀步为百步之首,要求脚跟不动,细步蠕行,且上身保持平稳。尤其旦角蹀步最为细致,以体现女性凌波微步、行不动裙的娴雅身姿。昆剧同样是最重视步法的,将步法视作表演之根基。清代《审音鉴古录》记载昆剧旦角的步伐规范:“行动止用四寸步,其身自然袅娜。如脱脚跟一走,即为野步。” 还有,莆仙戏将舞台上的落魄书生称为“苦生”,俗称“拖鞋趿”,其表演是让演员半蹲成三折弯形态,脚上的鞋不全穿,而是趿拉细步而行,以体现书生贫困寒酸的状态。而昆剧中的“穷生”也几乎是如此的,称为“鞋皮生”,同样踩着鞋后跟,靸鞋而行。形态也是弯腿,拖步细行,表现寒生迂酸又自傲的状态。传统昆剧巾生步幅微小、抖袖动作亦幅度轻微,以符合古代书生内敛恭谨的身份形象。莆仙戏传统生旦表演中的细步与敛袂规范,亦是以传统古典审美为标准的。这种表演与今天戏曲舞台上的大步流星、抛甩水袖的审美是截然相反的。这些相同点虽然未必可证昆剧与莆仙戏的传承关联性,但至少说明彼此都是南戏古典形态的重要遗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莆仙戏审美的两种向度
> 全部原文摘录
寻美莆仙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方晓/寻美莆仙戏/有情莆仙戏 殊胜师生缘
对传统的敬意化作款款深情! 有情人间,对传统传承信徒般的苛求,难得的师生缘,机缘际会,让一切如此美好!就象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场景,传艺的过程即是传道,让人对传统的敬意油然而生。相信壶兰大地有很多这样的师生故事,也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择一事,终一生!什么是:千...
(展开)

鼓声落又起,寻美莆仙戏
矛盾的传统捍卫者 船将沉没,但他还是义无反顾跳上船。 2019年青年节这天,方晓在他的公众号“兴化剧谭”上发表第一篇文章——《我们的未来》。这时,他已从专业教授莆仙戏的艺校离职近一年,虽然身在戏曲行当外,但他一直关心着戏曲发展。方晓借由微信公众号尝试支起一个新舞...
(展开)

方晓丨《寻美莆仙戏》后记
我不聪明,更没有智慧。能够如斯活着,必有一部分是靠运气的。 细想来,我唯一的优点大概是真诚。我自觉文字功底差,写作上偶然的一点反响可能全在“真诚”二字上。在现实中,我的愚直是常受人嘲笑的。自2010年9月入行仙游县鲤声剧团为始,到2018年9月从莆田市艺校脱离体制为止...
(展开)

郑怀兴丨跋《寻美莆仙戏》
方晓发来他的《寻美莆仙戏》书稿,我打开一看,不禁感慨良多。他才30多岁,就能得到莆田市委宣传部的重视,资助出版学术著作,可见学识已到达一定的水平。仔细读他的一篇篇有关莆仙戏艺术研究的文章,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先生为此书撰写的序言,我更是赞叹不已...
(展开)

王馗丨《寻美莆仙戏》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曾经在调查莆仙戏时说过一句话:莆仙戏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美得让人流泪,美得让人感动的剧种。作为莆仙戏的外来观众,我相信这样的理解,可以从学术的角度把握住这个千年古剧至今青春的艺术魅力。莆仙戏的美,与她的发展历史、她的表演体系、她的艺术遗存密切相关。但是,... (展开)>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账 (宋十月)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寻美莆仙戏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小林今天喝咖啡 2024-04-06 01:18:45 浙江
厝里人的一份触动
0 有用 北 2024-10-09 07:48:53 福建
明知船会沉没却依旧登船,这样的人理应是舵手啊,对莆仙戏未来的担忧和悲观不妨碍对它爱的深沉
1 有用 wenwen 2023-10-19 11:20:40 福建
方晓这本书,既像是学术专著,又像是随笔,很多东西是他沉淀多年的个人思考,相信从业者看过后应该会“於我心有戚戚焉”。
2 有用 假马齿苋 2023-10-19 23:25:33 福建
好
1 有用 🐳和鲸 2023-10-13 12:28:56 福建
方言传承和地方声腔剧种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未来说莆仙方言的人少了,演莆仙戏的人自然不多,看莆仙戏的人也不见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