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系主任金雯发轫之作,聚焦文学情感研究。从《被解释的美》到《情感时代》,从倾囊相授英语学习方法的莫水田老师到专攻情感研究的金雯教授,十年磨一剑。
◆ 重新定义以理性著称的启蒙时期为“情感时代”。将18世纪西方现代性的缘起与情感问题相连,集中于18世纪英语小说的分析,从情感视角出发对现代小说的崛起重新加以审视。
◆ 以“情感”为窗口,关注18世纪英语小说中的同情、忧郁和恐惧。着重分析理查逊小说、菲尔丁小说、斯特恩《项狄传》、18世纪晚期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等。
◆ 18世纪牵动着一条重要的观念史和文学史脉络,可以帮助我们串联起现代性的前世今生。它照亮了当今西方乃至中国社会共同面对的复杂问题,有助于理解世界文明的走向,拓展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
本书分为上...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系主任金雯发轫之作,聚焦文学情感研究。从《被解释的美》到《情感时代》,从倾囊相授英语学习方法的莫水田老师到专攻情感研究的金雯教授,十年磨一剑。
◆ 重新定义以理性著称的启蒙时期为“情感时代”。将18世纪西方现代性的缘起与情感问题相连,集中于18世纪英语小说的分析,从情感视角出发对现代小说的崛起重新加以审视。
◆ 以“情感”为窗口,关注18世纪英语小说中的同情、忧郁和恐惧。着重分析理查逊小说、菲尔丁小说、斯特恩《项狄传》、18世纪晚期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等。
◆ 18世纪牵动着一条重要的观念史和文学史脉络,可以帮助我们串联起现代性的前世今生。它照亮了当今西方乃至中国社会共同面对的复杂问题,有助于理解世界文明的走向,拓展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别为18世纪情感观念研究和18世纪小说文本解读。本书重新定义了启蒙时代的根本特征,从“理性时代”的说法转移至“情感时代”;并从情感和内心的刻画以及私人社会形成的角度,对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做出新的阐释。第一编的情感观念史梳理,为第二编的文学作品阐释建构一个坚实的语境,也使得著作同时体现了理论深度和专业文学解读的洞见,是一部学理性、深度和可读性兼备的人文思想著作。
情感时代的创作者
· · · · · ·
-
金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汉院比较文学系主任。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著有《多元普遍主义》(Pluralist Universalism, 2012)和《被解释的美》(2018)。译著包括布鲁姆《影响的剖析》(2016)、翁达杰诗集《剥肉桂的人》(2017)、乔丽·格雷厄姆诗集《众多未来》(2020)和威廉·库珀诗集《诗人与牡蛎》(2023)等。并以“莫水田”为笔名在自媒体上写作评论、随笔与诗歌。
目录 · · · · · ·
弁言
绪论 启蒙与情感: 18世纪思想与文学中的“人类科学”/ 16
一、 作为“情感时代”的18世纪/ 23
二、 情感作为身心联合的表征/ 30
三、 情感对启蒙主体性的威胁/ 34
· · · · · · (更多)
弁言
绪论 启蒙与情感: 18世纪思想与文学中的“人类科学”/ 16
一、 作为“情感时代”的18世纪/ 23
二、 情感作为身心联合的表征/ 30
三、 情感对启蒙主体性的威胁/ 34
四、 启蒙“内心”观念的正反面: 媒介化的自我/ 38
五、 18世纪小说中的情感/ 46
关于文献使用的说明/ 53
第一编 18世纪西方情感话语的构成
第一章 何谓“情感”和文学情感研究/ 57
一、 情感术语辨析/ 59
二、 直观情感,或情感的“直观论”/ 68
三、 情感的“建构论”与不可名状的情感/ 77
四、 专论“情动”/ 88
五、 何谓文学情感研究/ 93
第二章 18世纪西方的情感话语I: 道德哲学与美学/ 103
一、 道德情感的诞生及其早期现代历程/ 105
二、 从杜博的情感主义美学到18世纪德国美学中的情感观念/ 121
第三章 18世纪西方的情感话语II: 历史、社会理论、经济学/ 135
一、 18世纪“推测史”与社会理论中的乐观精神/ 136
二、 18世纪经济学理论与不可见的“同情”/ 143
三、 失败的崇高: 启蒙时期情感观念的政治代价/ 147
四、 乐观精神的悲观阴影/ 161
第二编 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情感
第四章 书写“真实内心”的悖论: 18世纪情感文化与现代小说的兴起/ 171
一、 作为文化史关键词的“虚构真实”/ 173
二、 “内心”的早期现代文化史/ 180
三、 现代小说的叙事史渊源/ 185
四、 18世纪英语小说的读者和市场/ 192
第五章 克拉丽莎的忧郁: 理查逊小说中的“私人”和“隐私”观念/ 205
一、 书信体小说的改造与现代“私人”观念的形成/ 209
二、 理查逊小说中“隐私”观念的萌芽/ 219
三、 17世纪和18世纪女性作家的“遮蔽性修辞”/ 230
第六章 18世纪“同情”的两种面貌: 菲尔丁小说中的“内心”/ 236
一、 17世纪和18世纪哲学中的“同情”观念/ 238
二、 菲尔丁作品中现代主体的悖论/ 248
三、 聚合式同情: 穿透人心/ 254
四、 间离式同情: 情感的蔓延和人心的隔膜/ 258
第七章 具身性同情: 斯特恩《项狄传》与现代公众建构/ 269
一、 18世纪英国的通俗文化与小说的位置/ 271
二、 《项狄传》中的动作、体态与情感交流/ 279
三、 重塑身体和灵魂的关系: 斯特恩的“活力论”生理学/ 287
四、 斯特恩对通俗文化身体技术的反思和批判/ 295
第八章 忧郁与执念: 斯特恩《项狄传》中的“英国病症”/ 303
一、 启蒙时期忧郁观与幻想理论的关联/ 307
二、 作为忧郁症候的离题叙事/ 316
三、 作为忧郁解药的离题叙事/ 320
第九章 同情与恐惧: 18世纪晚期英国小说中的情感实践/ 331
一、 感伤小说的分化/ 332
二、 哥特小说中的否定性情感: 恐惧和哀伤的建构/ 336
三、 恐惧与感伤的融合: 奴隶叙事/ 355
四、 18世纪末女性作家的情感教育/ 364
结语/ 382
引用文献/ 388
· · · · · · (收起)
"情感时代"试读 · · · · · ·
华东师范大学知名的比较文学和18世纪英国文学研究专家金雯教授的力作《情感时代: 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即将出版,得知此消息后,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在我国长期被忽略却难以躲开的研究课题。大家都知道,18世纪上半叶是英国和欧洲的古典主义时代,强调理性的重要,盛行蒲柏拿手的格式机械的英雄双韵体诗歌。但随着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在图书市场取代了庇护人/提...
喜欢读"情感时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9.3
-
- 文学批评 8.7
-
- 奥斯丁问题 9.1
-
- 事象与事境 8.1
-
- 小说的兴起 9.2
-
-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8.3
-
- 欲望与家庭小说 9.0
-
- 欧洲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 8.4
-
- 现代性的寓言 8.2
情感时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带你走进西方的启蒙思想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弗罗斯特·甘德对谈金雯——《魂与结》《情感时代... | 来自roaminoctave | 2024-08-26 14:59:14 | |
活动预告 | 现代生活与多数人的情感——《情感时代... | 来自独角兽想象地图 | 2024-03-27 10:30:25 | |
林云柯:在过度反思的时代重建情感(原载《探索与... | 来自独角兽想象地图 | 2024-03-20 09:38:38 | |
杨靖︱《情感时代》笺注 (原载上海书评) | 来自独角兽想象地图 | 2024-03-20 09:31:02 | |
活动回顾:“情绪价值”的过去和未来 | 来自独角兽想象地图 | 2024-03-20 09:28:24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身体-性别研究 (H.弗)
- ethos (romeobleu)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2023年新书选录 (蒹木)
- 时代风貌:阶段与节点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29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情感时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八大山 人 2024-02-19 13:04:45 广西
为作者真诚的学术精神感动。
11 有用 Mélancolie. 2024-03-29 13:56:02 四川
是那种能让人重燃学术热情的研究,作者虽然清楚地表明自己在为文学情感研究的实践以及情动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铺路,却并未连篇累牍地引用当代前沿理论,而是以近乎新历史主义的方式,通过文学与历史的互证,回到18世纪情感话语的语境中,力图以时人的视角研究文学与情感的关系:在身心二分,理性至上的哲学背景下,作家是怎样通过描写情感,打通灵魂与身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现代主体是怎样在人对情感的把控中建立起来又... 是那种能让人重燃学术热情的研究,作者虽然清楚地表明自己在为文学情感研究的实践以及情动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铺路,却并未连篇累牍地引用当代前沿理论,而是以近乎新历史主义的方式,通过文学与历史的互证,回到18世纪情感话语的语境中,力图以时人的视角研究文学与情感的关系:在身心二分,理性至上的哲学背景下,作家是怎样通过描写情感,打通灵魂与身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现代主体是怎样在人对情感的把控中建立起来又消解于其中的?在这一方面,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做了精彩的阐释。唯一令我有疑问的是,情感研究与身体研究,意识形态研究与精神分析,创伤研究,新历史主义的边界究竟在何处,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遥相呼应,盘根错节的关联,这应是文学情感研究在今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展开)
2 有用 暖 2024-01-22 00:51:47 浙江
难得的是触动读者如我一种直观的激情。
1 有用 Sein 2024-08-03 21:20:52 山西
阅读过程还真算不上轻松,抱着在书里找和身体性情感和解的办法的心态结果读的是从理性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是何以发生的。但至少是明白了在理性主义那里也并不能解决身体激情的问题,以及忧郁是个多么普适的话题。
3 有用 Daytun 2024-11-29 17:31:38 江苏
在理论性的分析主导文学研究的时代,有效的方法论切入无疑给人一种难得的扎实感。或许也正如同近几十年现代性研究所印证的,自启蒙时代伊始以来,一切可以被定义出具体形状的力量都可以被放入社会进步的巨大机器——其中情感的教化、政治性功能便成为了情感在美学范畴之外的介入性作用。而在此之外,主体性无法被抑制的忧郁、恐惧、激情、同情则汇入诸如感伤主义、哥特小说等支流,成为主流话语之下暗藏颠覆性的导火索。 或许1... 在理论性的分析主导文学研究的时代,有效的方法论切入无疑给人一种难得的扎实感。或许也正如同近几十年现代性研究所印证的,自启蒙时代伊始以来,一切可以被定义出具体形状的力量都可以被放入社会进步的巨大机器——其中情感的教化、政治性功能便成为了情感在美学范畴之外的介入性作用。而在此之外,主体性无法被抑制的忧郁、恐惧、激情、同情则汇入诸如感伤主义、哥特小说等支流,成为主流话语之下暗藏颠覆性的导火索。 或许18/19世纪的现代小说在启蒙与浪漫的粗线条分野之外,更构成了一段“现代性的逆反史”:通过不断下探“个体情感世界的幽暗深处”,启蒙主义突进的步伐因为主体自身的不稳定性而踉踉跄跄——当启蒙主义带来的乐观被无情击碎,情感的洪水冲破抽象制度为主体框定的牢笼,浪漫与后-现代便如洪水猛兽般闯入进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