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看似研究女民兵宣傳畫,實則全部為了作者的政治學理論服務。全書充斥著濃厚的理論腔,一切都為了建構作者那點關於政治學理論的小心事。所以,對宣傳畫本身解讀的非常主觀,不具備說服力,甚至自以為然。
作者王海洲老师之于政治学理论、政治合法性研究与政治仪式研究等多有建树。这部新作,融汇了作者在政治学研究与图像视觉研究这两个领域纵横游走近三十年的求学、研究与写作生涯的心得成果,而单从丛书约请选题到最终出版,也用去了足足八年时间。基于“数十年磨一剑”的用心付出与丰厚积累,本书将政治学分析深度嵌入图像文本细读之中,一方面拓展了图像研究的分析维度,另一方面也为当代中国政治史研究,开辟了丰富的“新”素材与新方法。作者融个人生命体验、政治史语境的“在场”还原、政治学理论的融会贯通与图像视觉研究的兼容并蓄在内的多元方法与资源运用,让本书不只成为深入理解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背景、意识形态传播技法与性别文化生态的重要论著,也同样是国内尝试将多元学科与方法运用于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的上佳原创论著。必须五星推荐。
是武装的娜拉还是解甲的木兰?女民兵几乎从事着户内外生产劳动的同时,也在承担着保卫家国的任务。不止女民兵,每一个特殊时期的妇女都承担着超负荷的劳动,对家庭的生存和国家大型项目至关重要。相较于这些女性的性别意识,对这些女性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这本书更关注的内容,但女性身体的特殊性和女民兵身份的特殊性让人不得不从性别角度看待这些宣传画,所以第五章我也非常感兴趣。另外,宣传画中无论是女民兵的身体、站位,还是表情,我都仿佛在隔岸观火,我们能对那些塑造女性生活和观念的一系列规范、事件说些什么呢?我们又能为她们构建什么样的故事?同时,看得出本书有在积极为“国家基于攫取劳动力资源的目的动员女性走出家庭”的“消极”观点打上补丁。
读后我对所谓的“图像政治学”这个提法是持保留态度的,宣传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档案材料,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能够反映政治,但不能隐藏政治,从中发现一些新东西是不现实的。抛开这个不谈,如果认为作者在用宣传画作为实例论述前三十年国家对女性的性别认同和政治认同的规训,还是相当精彩的。像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的辩证统一、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背后操手力量的忽略、意识形态的特征等,无论是论据选择还是理论阐述都很精准。
挺逗挺错乱的,尤其方法论综述那一章,什么图像政治学,连作为概念的政治都搞不明白,谁说你就不是图像治安学呢?更何况,作者的读图能力在哪里?里面有什么深入的他宣称的政治社会分析和政治文化分析?几个例子,比如将女性也纳入尚武尚军,这和地缘政治、本国政治经济在不同阶段产生了什么影响?由此能不能解释女兵中的特殊现象?说来说去,就是想说前三十年的妇女解放政策有其长处,后三十年的性别平等话语在搅浑水,这等事改开后至今国内外妇女研究早有各种结论了,区别在于,妇女研究有一部分是为了妇女的继续解放,作者图像政治学的居心,我看才少搅浑水吧
将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叙述认定为政治认同和对性别政治的实践参与,可谓真幻不分,滑天下之大稽。
第三章是不是挪到前面更好些?感觉有些突兀
拖拖拉拉读完,吐个槽,同时夸一下。槽点:作者刻意提出“图像政治学”的方法论,从第三章的解析来看,作者的意图是能被识别的(能不能站得住脚,不敢妄言),但是一到具体宣传画的解读,又和罗兰.巴特、唐小兵等人路数并无二致。亮点:很多。我感知到的比如对女民兵宣传画作为研究对象的匠心别具,比如对样本的揆集和具体画面的剖解,比如插页的宣传画真好看
作者囿于“學術自由”,对于宣传画的分析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宣传画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一度将数以亿计的人卷入赤色风暴,作为政治學研究者,用政治學的研究范式解剖史事本是好事,但可惜,在如今的环境中,本书出版恐亦不易,若易地出版,可能会更有发挥空间。
越到后面越像是在水字数,学术综述写一大段,后面内容又接不上
分析抽丝剥茧,洞见直达根底。对具体画作的分析像一层一层揭开涂层,回到历史现场,将画家作画时显露的和隐藏的心思都展露无遗。对于这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源与流书写得极为清晰。具体画作与宏大时代,小切口与大脉络,像冷静的医生分析检查报告,像谨慎考古学家观察文物碎片。一切激越的东西如今重看,都显露出独特的别样意味。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册子
从女兵宣传画淡化女性性特征证明“女性解放”压倒“性别平等,国家想要的是新男人而不是纯粹的女人。作者另辟蹊径,成功以小见大。 但看时总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书中主要的分析内容还是宣传画的创作者意图,而没有涉及读者的接受,我们不知道女兵们看了会有什么反应,所以不清楚所谓的宣传画起到的作用,是否仅存在于画家和国家的计划中?本书作者无法给出确切答案,让各种结论像是空中楼阁。 或许可以参照仇鹿鸣对中世石碑的研究,通过增加对宣传画摆放位置、装饰与收藏等的研究,拓展宣传画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角度很好。对图像的部分细读也不错。但大量引用的理论和前人成果冲淡了自己的叙述,让主体像挤牙膏一样。
精彩。对宣传画图像的解读基本达到完满的水平,选材恰合每章的问题意识,少见的理论和材料之间罅隙很小的作品,各章完成度亦相当高,六七两章于我而言很有启发。如说美中不足?可能是前三章理论的搭建,颇有天才敏思,但却太过细腻,实际上并不需要一个较严格的理论。另外的感慨:图像分析真的只有在材料本身具有“图像意识”的时候才能适合,不然干嘛选图像呢?
材料是政治宣传画,主题是新中国女民兵的性别认同和政治认同问题,采用了王所谓的“图像政治学”方法。性别认同部分写的不错,对图像的细节分析和理论结合恰到好处;但始终觉得单独用宣传画的材料讨论女性的“国家认同问题”逻辑勾连不上,且用“时间”对应“意识形态”、“实践”对应国际关系未免有点牵强,图像分析可读性也不如前部分。另外编辑工作不到位啊…开篇上来就把jiefang写成jiefan,扣一星
“女民兵组织赋予了新中国女性多元化的身份,形塑出雄化的身体,帮助她们理解国际环境,这三者分别培育和强化了她们对国家的空间形态、时间形态和实践形态的认同,这三个不同纬度构成了完整的国家认同结构。” 性别认同笔记见4.27.2025
不懂“图像政治学”,对图像的解读类似于红学的索隐派,半考据半开脑洞,倒是比解读什么木版画的靠谱。核心观点也不算新鲜,用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时间的区分来对半边天叙事进行反驳:妇女解放不等于性别平等,毛时代的性别平等建立在妇女解放的话语之上,而妇女解放又隶属于国家/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革命话语,由此造成了新中国女性性别意识在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之间的错位。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记忆的性别》中,无数的女民兵和“武将军”,在脱下红装后,再次从等级制的庇护下回到性别制的阴影中。
多少有点鸡肋,专注于细节的分析,而对毛时代性别情况大的情况没有系统分析对应(很可能是不愿),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其中所谓“女民兵共同体”的提法也很难让人满意;对宣传画的分析确实详细,但是细节到让我怀疑是否就是主观臆断,不过,话说回来,图像政治学确实是一个很出色的视角。
最令我好奇的是对女性的雄性化或者去性别化的描绘,作者给出了政治学方面的解答,很受启发。贯穿全书的是辨析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两种话语的不同,比较新颖。这句话令人在意:“解放的道理人人皆知,平等的实践步步难行。”
> 不爱红装爱武装
16 有用 洪州太守 2024-03-29 00:53:30 江西
看似研究女民兵宣傳畫,實則全部為了作者的政治學理論服務。全書充斥著濃厚的理論腔,一切都為了建構作者那點關於政治學理論的小心事。所以,對宣傳畫本身解讀的非常主觀,不具備說服力,甚至自以為然。
8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24-03-12 21:38:09 江苏
作者王海洲老师之于政治学理论、政治合法性研究与政治仪式研究等多有建树。这部新作,融汇了作者在政治学研究与图像视觉研究这两个领域纵横游走近三十年的求学、研究与写作生涯的心得成果,而单从丛书约请选题到最终出版,也用去了足足八年时间。基于“数十年磨一剑”的用心付出与丰厚积累,本书将政治学分析深度嵌入图像文本细读之中,一方面拓展了图像研究的分析维度,另一方面也为当代中国政治史研究,开辟了丰富的“新”素材与新方法。作者融个人生命体验、政治史语境的“在场”还原、政治学理论的融会贯通与图像视觉研究的兼容并蓄在内的多元方法与资源运用,让本书不只成为深入理解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背景、意识形态传播技法与性别文化生态的重要论著,也同样是国内尝试将多元学科与方法运用于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的上佳原创论著。必须五星推荐。
9 有用 耳環超美余老濕 2024-03-11 20:28:26 江西
是武装的娜拉还是解甲的木兰?女民兵几乎从事着户内外生产劳动的同时,也在承担着保卫家国的任务。不止女民兵,每一个特殊时期的妇女都承担着超负荷的劳动,对家庭的生存和国家大型项目至关重要。相较于这些女性的性别意识,对这些女性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这本书更关注的内容,但女性身体的特殊性和女民兵身份的特殊性让人不得不从性别角度看待这些宣传画,所以第五章我也非常感兴趣。另外,宣传画中无论是女民兵的身体、站位,还是表情,我都仿佛在隔岸观火,我们能对那些塑造女性生活和观念的一系列规范、事件说些什么呢?我们又能为她们构建什么样的故事?同时,看得出本书有在积极为“国家基于攫取劳动力资源的目的动员女性走出家庭”的“消极”观点打上补丁。
4 有用 有邻 2024-04-23 22:40:40 北京
读后我对所谓的“图像政治学”这个提法是持保留态度的,宣传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档案材料,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能够反映政治,但不能隐藏政治,从中发现一些新东西是不现实的。抛开这个不谈,如果认为作者在用宣传画作为实例论述前三十年国家对女性的性别认同和政治认同的规训,还是相当精彩的。像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的辩证统一、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背后操手力量的忽略、意识形态的特征等,无论是论据选择还是理论阐述都很精准。
2 有用 路米內 2024-11-16 00:28:24 上海
挺逗挺错乱的,尤其方法论综述那一章,什么图像政治学,连作为概念的政治都搞不明白,谁说你就不是图像治安学呢?更何况,作者的读图能力在哪里?里面有什么深入的他宣称的政治社会分析和政治文化分析?几个例子,比如将女性也纳入尚武尚军,这和地缘政治、本国政治经济在不同阶段产生了什么影响?由此能不能解释女兵中的特殊现象?说来说去,就是想说前三十年的妇女解放政策有其长处,后三十年的性别平等话语在搅浑水,这等事改开后至今国内外妇女研究早有各种结论了,区别在于,妇女研究有一部分是为了妇女的继续解放,作者图像政治学的居心,我看才少搅浑水吧
4 有用 惟文字间 2024-07-24 09:45:11 山东
将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叙述认定为政治认同和对性别政治的实践参与,可谓真幻不分,滑天下之大稽。
3 有用 Monster 2024-03-25 14:38:45 河北
第三章是不是挪到前面更好些?感觉有些突兀
2 有用 拜伦 2024-03-31 00:11:09 浙江
拖拖拉拉读完,吐个槽,同时夸一下。槽点:作者刻意提出“图像政治学”的方法论,从第三章的解析来看,作者的意图是能被识别的(能不能站得住脚,不敢妄言),但是一到具体宣传画的解读,又和罗兰.巴特、唐小兵等人路数并无二致。亮点:很多。我感知到的比如对女民兵宣传画作为研究对象的匠心别具,比如对样本的揆集和具体画面的剖解,比如插页的宣传画真好看
1 有用 不保溫的保溫杯 2024-07-11 22:16:06 四川
作者囿于“學術自由”,对于宣传画的分析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宣传画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一度将数以亿计的人卷入赤色风暴,作为政治學研究者,用政治學的研究范式解剖史事本是好事,但可惜,在如今的环境中,本书出版恐亦不易,若易地出版,可能会更有发挥空间。
1 有用 pravda 2024-12-13 02:01:47 四川
越到后面越像是在水字数,学术综述写一大段,后面内容又接不上
0 有用 frozenmoon 2024-04-02 14:25:19 北京
分析抽丝剥茧,洞见直达根底。对具体画作的分析像一层一层揭开涂层,回到历史现场,将画家作画时显露的和隐藏的心思都展露无遗。对于这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源与流书写得极为清晰。具体画作与宏大时代,小切口与大脉络,像冷静的医生分析检查报告,像谨慎考古学家观察文物碎片。一切激越的东西如今重看,都显露出独特的别样意味。
0 有用 maclane 2024-10-14 16:19:08 江苏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册子
0 有用 龙宫 渚 2024-10-17 23:23:17 广东
从女兵宣传画淡化女性性特征证明“女性解放”压倒“性别平等,国家想要的是新男人而不是纯粹的女人。作者另辟蹊径,成功以小见大。 但看时总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书中主要的分析内容还是宣传画的创作者意图,而没有涉及读者的接受,我们不知道女兵们看了会有什么反应,所以不清楚所谓的宣传画起到的作用,是否仅存在于画家和国家的计划中?本书作者无法给出确切答案,让各种结论像是空中楼阁。 或许可以参照仇鹿鸣对中世石碑的研究,通过增加对宣传画摆放位置、装饰与收藏等的研究,拓展宣传画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0 有用 朗 2024-10-18 13:09:06 浙江
角度很好。对图像的部分细读也不错。但大量引用的理论和前人成果冲淡了自己的叙述,让主体像挤牙膏一样。
0 有用 啊哦呃咦唔吁 2025-01-14 18:45:28 江苏
精彩。对宣传画图像的解读基本达到完满的水平,选材恰合每章的问题意识,少见的理论和材料之间罅隙很小的作品,各章完成度亦相当高,六七两章于我而言很有启发。如说美中不足?可能是前三章理论的搭建,颇有天才敏思,但却太过细腻,实际上并不需要一个较严格的理论。另外的感慨:图像分析真的只有在材料本身具有“图像意识”的时候才能适合,不然干嘛选图像呢?
0 有用 Repitesu 2025-01-15 18:01:07 四川
材料是政治宣传画,主题是新中国女民兵的性别认同和政治认同问题,采用了王所谓的“图像政治学”方法。性别认同部分写的不错,对图像的细节分析和理论结合恰到好处;但始终觉得单独用宣传画的材料讨论女性的“国家认同问题”逻辑勾连不上,且用“时间”对应“意识形态”、“实践”对应国际关系未免有点牵强,图像分析可读性也不如前部分。另外编辑工作不到位啊…开篇上来就把jiefang写成jiefan,扣一星
0 有用 Sangpapa 2025-04-27 14:47:46 上海
“女民兵组织赋予了新中国女性多元化的身份,形塑出雄化的身体,帮助她们理解国际环境,这三者分别培育和强化了她们对国家的空间形态、时间形态和实践形态的认同,这三个不同纬度构成了完整的国家认同结构。” 性别认同笔记见4.27.2025
0 有用 Careuself 2025-04-08 23:28:36 江苏
不懂“图像政治学”,对图像的解读类似于红学的索隐派,半考据半开脑洞,倒是比解读什么木版画的靠谱。核心观点也不算新鲜,用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时间的区分来对半边天叙事进行反驳:妇女解放不等于性别平等,毛时代的性别平等建立在妇女解放的话语之上,而妇女解放又隶属于国家/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革命话语,由此造成了新中国女性性别意识在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之间的错位。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记忆的性别》中,无数的女民兵和“武将军”,在脱下红装后,再次从等级制的庇护下回到性别制的阴影中。
1 有用 砷雨 2024-04-07 15:57:04 北京
多少有点鸡肋,专注于细节的分析,而对毛时代性别情况大的情况没有系统分析对应(很可能是不愿),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其中所谓“女民兵共同体”的提法也很难让人满意;对宣传画的分析确实详细,但是细节到让我怀疑是否就是主观臆断,不过,话说回来,图像政治学确实是一个很出色的视角。
0 有用 阿阿阿阿阿潘 2024-04-29 21:44:39 北京
最令我好奇的是对女性的雄性化或者去性别化的描绘,作者给出了政治学方面的解答,很受启发。贯穿全书的是辨析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两种话语的不同,比较新颖。这句话令人在意:“解放的道理人人皆知,平等的实践步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