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种文化 短评

热门
  • 4 SeaHoney 2024-06-24 23:23:49 湖南

    “杂交种文化”或者“杂种文化”这一概念在日本研究圈几乎是一种常识,固然相当重要,但这个集子里的选目不免有些芜杂,一些论断也很值得商榷。第63页提到的“魏莱翻译的《源氏物语》”,指的应该是Arthur Waley(阿瑟韦利),已向责编反馈。

  • 3 热风 2024-05-05 02:30:50 重庆

    太喜欢《无条件投降与“八头身”美人》这种问题视野与论述方式了。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完全可以成为当下中国的镜鉴。

  • 1 佳乐 2024-12-16 23:15:14 江苏

    需要配合作者其他作品读,因为是文章汇集,而且有点老,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为什么介绍成书背景的内容在译后记,可以先都译后记,总而言之有点散。

  • 2 秋山雪見🍁 2025-02-07 15:34:32 福建

    现在想来,加藤周一这个「第一战后」代表的文人与今天许多东亚思想史家有一种一脉相承的意识,那就是把东洋和西洋各自本质化纯粹化,加藤周一发出了英法「纯种文化」的暴论,以此来推他的日本「杂种文化论」,因为近代日本转型期接受的西洋文化在他看来是需要以「杂」来破「本」的。加藤的无理在于,他完全忽视了其实所有文化都是「杂种文化」,从来不存在纯粹的一成不变的本质文化,加藤的目的是基于战后立场,反思战前国体论,认为深入西洋的结构反而有利于创造出新的主体,是「杂种文化论」的好处。但是如前述「杂种文化」事实上就是普遍现象,加藤还是因为战争体验而执着于立言,这也只是他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评论,只是反复强调了战后立场下东洋西洋文化交融的一种必要,看看就好,不过今天同样的思想课题仍然使得不少学人仍在反复论此。

  • 1 王广涛 2024-07-08 18:52:01 日本

    本书前后论述/体裁差异较大,前半部分比较符合著作要旨,后半部分略天马行空。它应该是一本给人眼前一亮的著作,而不应该是一本被学术界奉为圭臬的研究书,毕竟里面感性的内容较多。

  • 2 红朝杜少卿 2024-10-31 23:32:34 湖北

    70年前的批评文集,现在的中国人来看,还是很有意义,也会很有感触的。1950年代日本与2020年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似乎了无差异,才是真正奇怪的感觉。加藤周一点评当时社会与名家,意想不到的直接与尖锐,见解也好,言人不能言。还是看加藤舒服,文字平白,直呼过瘾,适合窝老这样的低端读者,什么丸山真男柄谷行人之类高文典册学院圣卷看不懂啊看不懂

  • 1 时任谦作 2024-05-01 18:46:09 海南

    智慧且坦诚,是时候再读一遍《羊之歌》了!

  • 0 五蠹子 2024-11-01 17:36:17 辽宁

    “要对抗这强大的逆风,不能直立不动,必须要倾尽全力顶风前进。”

  • 0 如水圆清 2025-01-06 20:19:11 浙江

    虽说书名是《杂交种文化》,但份量最足的恰恰是后来收录的《日本人的外国观》和《日本人的世界观》两篇,再加上《杂交种日本文化的希望》的后半部分,其他内容就真的很专栏文章。光凭这本书很难同意“杂交种文化论”:英法文化怎么就是纯种的了?但如果按照小熊英二在《“民主”与“爱国”》中的读法,这些文本倒是可以很鲜明的表达所谓“第一战后”的心情。战争体验在加藤周一这里表现为将日本近代史把握为“对”与“从”、西洋化与国民主义、摆脱孤立与将孤立正当化等对立结构,以及这些结构的相互依赖、交替循环和分裂。他将这种二重结构与或许作为其延伸的“杂交种文化”接受下来,目的是为了向读者说明朝着任一方向的“纯化”运动不仅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会导致日本人丧失了对“现实”的判断力,而深入西洋的结构,反倒有利于创造出新的主体。

  • 0 启迪 2024-11-17 19:25:19 北京

    加藤周一必须认真看看,可惜时间不多了

  • 0 成都有维庸吗? 2024-07-04 10:51:14 四川

    不是专著,是报刊议论的集结。但是仍透露出见识的深度。加藤周一总是相当的稳健,能从不同的层次考虑同一个问题,避免以偏概全。有他所谓“作壁上观”的态度,又有对此态度的批判和置身事内的觉悟。其中相当一些观点足资参考以思考今日吾国。加藤在本书里表现出一种不过分幻想,冷静地推动事务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形象。

  • 0 Homura 2024-06-19 10:16:46 上海

    早期论文集,《日本文学史序说》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本书所收录的关于日本文化杂交种性的几篇论文中找到源头。

  • 0 O_o煎饼果子 2024-07-18 16:41:58 上海

    20240718@还书前清读。加藤真是个天才,“杂交种文化”用来概括日本文化真是字字珠玑,多一字冗余,少一字不够。不知是译者有心无意,最后一篇关于无条件投降和八头身美女有种专栏作者的戏谑,与前面几篇犀利睿智的论调对比鲜明,蛮有意思,“模范外国都希望有个小头型”,这样的风潮怕是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里都有吧。所谓“文化自信”此刻更显得绝非空穴来风的口号呼喊。

  • 0 狄狄 2024-07-21 10:44:07 云南

    国民心理和国家心态分析的典范。“杂交种文化”犹如一面镜子,最能映照出日本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两面性——要么过于崇“外”,要么极度重“内”,唯独难以恰如其分地面对世界。即便当西洋因素和东洋因素已在深层纠缠在一起,去除哪个都不切实际的时候,文化上的纯化运动也从未止息。无论这些运动是国民主义式类型,还是现代主义式类型,其动机都是面对纯种文化时的自卑。与之相应,日本的外国观要么强调日本的落后,把特定的外国理想化,要么强调外国的落后,把日本理想化。“对”和“从”的二重结构——既有“对”外部进行自我主张的一面,也有“从”外部接受影响的一面,便成为了日本现代社会最本质性的东西。当钟摆摆向“对”,就是国家表现出排他性,甚至是侵略性的时期,对外强调国权;钟摆摆向“从”,就是向外学习,国家开放的时期,对内强调民权。

  • 0 Ms. purr-fecat 2024-07-14 15:28:16 山东

    感觉是一些我会点赞的微博长文的汇总集和一些会划过去的长贴。

  • 0 您老朋友王狗熊 2024-09-07 17:45:42 广东

    很难想象50年代就能写出来这种小反文。首先作者好像给解释了什么叫“精日”,不是什么好词不能乱讲啊。其次就印度一路高歌猛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现象,作者直接给贴上国家主义-纳粹-军国主义的封印,我要是印度人我都不能忍作者辱印。

  • 0 周末小雪 2024-12-02 19:23:33 北京

    关于日本的现代化建设的种种,“从”和“对”主导下的外国观以及非此即彼(“社会学中的彼岸思想研究”让人笑出声的犀利)

  • 0 Wittgel 2025-03-06 22:41:17 北京

    方法论上“在日本的西洋化已进入深层次这个事实当中去寻找日本式的东西”,为了避免卡珊德拉的预言(正确而无实效性),必须摆脱“作壁上观”的态度;平安时代被视为没有被保留下来的(贵族文化,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真正的“日本文化”的“开端”在镰仓时代,而“日本文化”的问题化,是在占领期间产生的两种不同朝向,即“国家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但是结论却以“美的标准”与民族自尊的关系为喻,透着一股忧虑

  • 0 fumino 2025-04-13 15:53:35 北京

    看到《日本的眼泪与叹息》一篇,讲到麦克阿瑟评价日本国民就是12岁的孩子,一个勤勉、聪明,但却感伤的12岁的孩子,立刻想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里的真人。这部影片是整个日本左翼群体为国民留下的最后的悲歌。 简单纠个错—— P82第八行:“让了让”应为“为了让”。 P99最后一行:“前由”或应为“前田”。 P129倒数第十行:“江户”前少一个“与”字。 P160最后一行:“中小学生的父亲和兄长”,此处的原文大概是“父兄”,日语语境中指“户主”,即家中掌管话语权的人,是封建味道很浓的词(对应“孝悌”),直译成“父亲和兄长”,不很“信达”。但也没有更好的译法了。这个词生动反映了社会变迁如何影响文化,折射出人如何通过观察他人而认识自己。

  • 0 辟寒金 2025-03-28 21:38:26 北京

    处处体现出一种关怀。最喜欢外国观和世界观两篇,尤其是后者的观念史梳理,看着很过瘾,对于作为标题的杂交种文化倒不太感冒,加藤在此的论述太粗略了,虽然零散地透露出自己并未用“全或无主义”(加藤后文的概念)定义纯与杂,但还是缺乏对文化脉络更细致的分析。阅读体验还不错,理论很朴素,常有闪现一下的卓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