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测度 短评

热门 最新
  • 22 胡小猴 2024-03-20 15:49:54 江苏

    在儒法政治文化环境里面,宋式共和(huo第四声,作者谓之包容政治,精髓是以利益均沾将问题和矛盾掩埋起来)可能已经是最不坏的状态。读古代政治史常生徒劳感。历代都讲以史为鉴,如鉴史的结果是加固织密坏的制度,将坏事做得更精更绝,意义何在?

  • 9 陆钓雪de飘飘 2024-04-01 11:39:33 山东

    普通谈宋史,难免头重脚轻。详于北宋,略于南宋。这原因很多。第一是南宋史料,不如北宋完整。例如有关北宋,像《续资治通鉴长编》那样详备的书,南宋只有一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限于早期。其他类似的编纂,不是简略,就是残缺。连《宋会要辑稿》里的材料,也是北宋胜于南宋。但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几百年来的史家,对于南宋,往往惋惜,而不愿意深究。因此主要地用积弱的观念来解释。因为积弱,所以屈和于金。因为积弱,所以韩侂胄开战失败。因为积弱,所以亡于蒙古。至于为什么积弱呢?无非是沿袭北宋,弊端日深,君主昏庸,贾似道误国,其他大臣懦弱无能,官多而贪,兵多而弱,纵有道学的理论,而不能来用——这一些平淡无奇的因素。暗含的影响,就是南宋不大值得研究。要研究,不如研究南宋的哲理,南宋的山水画。这是传统史家在感情上躲避。

  • 8 自有我在 2024-03-15 19:24:02 江苏

    在作者的认知之中,对于历史就有了明确的界定,那就是“历史只是近乎情理的测度,它的实用是有助于思考,是使思想活泼起来,从多方面的关系去看,贵在周详细密,使人不至于陷入盲从、轻信、过简化、教条式的武断与误断。” 这就是作者的历史观,而他对基于这一历史观所呈现出来的宋史研究也就别具视角,就能够给我们展开不一样的历史分析尝试,也就能够让我们从他的研究之中对历史的纵深有着更多的了解。

  • 2 死透气了 2024-03-15 00:49:19 湖北

    有几篇文章极有意思。

  • 4 文在兹 2024-03-22 00:51:19 山东

    说来惭愧,刘子健先生的书只是很久以前翻过《中国转向内在》,因为是翻译,并未对他的文笔有什么印象。这次蒙樊老师赐下一本,展卷一读,一见倾心。玉老《书林品藻录》借二十四诗品区分书家风格,私以为文风亦同。梁任公可称雄浑,胡适之可称纤秾,如此之类。但人各有所好,我更喜欢冲淡、洗炼、飘逸、旷达,刘子健先生这本书所收诸文,正是这种性格,每能在一以贯之的短句中见到灵动、境界、智慧。《背海立国与半壁山河的长期稳定》一篇更是有内涵有关怀有暗示,太漂亮了。

  • 2 金智媛 2024-03-23 22:16:48 河南

    背海立国 包容zz 中国转向内在……重温经典之作 刘子健先生问题意识敏锐 不愧是和邓广铭先生齐名的国际宋史巨擘 可以看出其对黄宽重 戴仁柱 李超等后辈学者的影响 不过 所谓宋代重文轻武 我还是认可邓广铭观点“重文轻武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中华书局此次再版 诚乃嘉惠学林 但是 有一些可能是繁简转换所误 如“应元元年”应是“庆元元年”嘉定七年应是嘉定十七年之误……

  • 2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4-04-02 14:37:15 浙江

    大体属于宋代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类的。收入60—80年代的文章,同时期对比,我是想不出大陆有哪些宋史学人的著作在见识上能和刘比较的,不是刘有多牛,而是很多刘子健都被扼杀了。部分文章以前读过,本书是宋史尤其是南宋史研究的必读之作,学术性较强,因此个人不太认可改书名的做法。建议同作者《中国转向内在》一并观看,特别推荐“背海立国”“略论南宋的重要性”两篇,尽管很多说法略显粗糙,但也形成了对当时日本学者宋代近世说的有力回应,并下启两宋转型、宋元变革、宋元明过渡诸学说,其功不可谓不大。

  • 2 我恨古板地球人 2024-04-03 19:09:55 广东

    抛玉引玉的好书,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作者自己写的序言,正文里的文章都是在给这篇序言做注。 多提问,常测度,思多元,做历史就该这么做吧。 说一下书名,我觉得《两宋史研究汇编》比《宋史测度》好啊,为什么不继续选原标题呢? 书的封面又是听琴图,看来赵佶的画真的是非常的受欢迎,或者是美术策划偷懒。

  • 1 苦影 2024-04-11 15:56:35 浙江

    此前已读过联经版,这次趁大陆出版重读,也算是鞭策自己好好重新梳理一下荒废许久的南宋史。刘子健的史识极佳,在同一材料中可挖出各个层面的问题与研究思路,且最终仍能殊途同归,将作者的核心观点不断深入下去。本书在政治思想层面围绕的核心为“包容政治”,除学术上的洞察力之外,这大概也是作者在亲历政治之后的甘苦之言。写刘宰的长文极精彩,克制议论,但见解颇深,堪称治史者以小见大之典范。依刘子健的观点,相较于北宋,南宋的包容政治更为普遍也愈发成为从上到下默认的规则,而士人退居地方甚至转向注重内在的理学,也多少受到了这一风气的影响。不过,刘子健对地方胥吏的态度仍深受士人的批评(甚或偏见)影响,但正如思想史学者意识到的,吏同样分循吏、酷吏等类型,他们带给地方自治的优劣尚待考察,不宜以品行论等说法一票否决。(余见转

  • 1 此情做梦呢 2024-04-21 20:41:13 山东

    书是我爱人看的,短评是他写的。 这本书确切地说是一本论文合集,时间跨度比较长,论及了两宋特别是南宋的一些人和事,还算比较系统,这其中的核心,就是作者提出的包容政治。包容说的好听点是兼收并蓄、彼此妥协,不好听的话可叫作鱼龙混杂、共同分赃。包容政治的初期由于每个人都有份,所以和谐共处、同舟共济,但久而久之,它的负面影响占据上风,人人得过且过,社会没了希望,也就没有了进步。弱南宋在强蒙古多次南征的形势下还能强撑四十年,包容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什么最后还是灭亡了,与包容政治的一体两面是有直接关系的。也许这就是历史,历史不是非黑即白,政治也不是非黑即白,它们总是在灰色地带中演绎着规律,胜了是这个原因,败了也可能是同一原因。感觉作者提出的这个分析框架不错,我孤陋寡闻,头一次听说,还是很有收获。

  • 1 阿廖沙 2024-03-12 23:00:53 上海

    学到了

  • 0 葛一杯 2024-03-15 21:48:59 北京

    有趣的著作。

  • 4 基图执剑守捉人 2024-03-10 11:22:16 浙江

    很有意思的文章合集,作者在开篇对宋代勾勒出的几个侧面都有很好的个案加以阐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个案研究之后又能进行上升与归纳。个人觉得秦桧的亲友与马球两篇文章最佳

  • 1 bearhu 2024-03-10 12:15:36 湖北

    官僚多元论:理念(德治+治术+改制)—士进(因循+干才)—渎职(贪污+弄权)

  • 2 Creative 2024-03-04 11:33:36 广西

    多元论

  • 0 漠北之北 2024-03-23 22:29:03 北京

    耳目一新 激发了对南宋的很大兴趣

  • 0 落叶书屋 2024-03-25 20:45:41 河北

    刘子健先生的这本《宋史测度》,跟之前看的关于宋史的书完全不一样,作者认为历史要从多方面的关系去看,从各方面去推论,在进行比较综合,历史的真相就如“瞎子摸象”,不同的人摸到的部位不同,所认为的大象的形态就不同。大家各抒己见,历史则更接近于真相。

  • 0 hyypia1982 2024-03-25 23:18:43 河南

    这本《宋史测度》是一部历史文集,绝大部分内容由刘子健先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就,最早的一篇写于1960年。立足现在的学界,有些观点,如关于宋代文官制度、秦桧是否通敌、岳飞之死到底谁负主责等等,都有了更丰富、更充分的讨论和论证。但把时钟向前拨动,当年大陆学者更喜欢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用马克思主义历史 观点分析问题,有些内容有生搬硬套的嫌疑,且过于机械,而且站在宏大的叙事角度,很容易忽略人作为个体的不同,评判分析人物很容易倒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多元”观点的提出,其实正是拓宽视野的表现——无论是学者,还是读史之人,都需要打开思路,特别是在人物研究中更多选择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复杂的人性。这恐怕也是时隔半个世纪,中华书局依然想要出版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

  • 2 审视与反思 2024-03-24 10:36:45 江西

    书是好书,不过出版社能把港版的页下注改成尾注这一点是让我想不到的。典型的学坏不学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