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现实 短评

热门
  • 3 扭腰客 2024-06-26 13:59:34 上海

    很多时候,我们即便在同一种现实、环境、文化中成长起来,在观念、思想和意识上依然千差万别。很多时候,人类缺乏的不是认知能力,而是有容乃大的同理心。

  • 2 思衣谷 2024-03-22 01:21:04 广东

    共享现实是有利与弊的,只要我们趋利避害,通过建立友好的关联和沟通,秉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就在人类在共享现实的动机之路上,人类彼此会更强大的,而非撕裂。

  • 1 kkk77 2024-03-24 16:34:05 北京

    从动机的视角谈shared understanding 挺有意思的 (之前在autistic领域也见过类似的理论 啊读过就忘)。感觉好的理论确实要努力地解释各种现象/合并其他理论和争议,虽然有些地方有换汤不换药之嫌,但是提供了新的视角。

  • 1 小斑 2024-06-04 18:09:41 浙江

    需配合《人类简史》服用,有助于理解关于人类发展史与共享信息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一段的表述(是本书译者没读过《人类简史》所以翻译有问题,还是说中文版《人类简史》就这么译的我不晓得,但是关于“虚构现实”那部分的翻译明显有问题)。从人类历史、发展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几方面分析自我指导与实现、内外对抗、信息茧房、群体(比个体)极端化等等社会现象,虽然是新书但使用的内容没有互联网素材。缺点是翻译,一本并不深奥的书,我读到一半忍不了那起子“应当自我”“促进指导”的混乱又不明所以的名词切去了英文版这才拾回阅读的乐趣。

  • 1 2025-01-08 09:59:30 北京

    共享还是不共享,决定了我们是亲近还是疏离。

  • 1 陈钢 2024-04-21 17:37:26 浙江

    坚持读了两章还是放弃了,感觉是写给他的研究生的,不是写给普通读者的。

  • 1 麒麟 2024-03-28 13:56:06 北京

    从社会心态的角度来看,共享现实性在个体与群体相互建构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社会标准不明确或人们感到不确定因素增加时,个体会通过与他人分享社会标准形成的过程,从而创造和保持对意义或现实的体验,增加稳定感。这种共享现实性有助于形成社会心态,并影响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些群体间弥漫的心境状态。

  • 1 - 2024-11-22 20:30:28 浙江

    人和人的悲喜并不相通,而我们却执着于相通,这就是人

  • 0 吕迪亚 2024-04-18 01:16:03 山东

    我们与所在圈子里的人共享着同样的现实,这让我们越来越趋同。但是这也同时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或者说上升。比如作者举了一个英国名校的例子,一些学生厌恶考B,因为考B及以上会被认为是书呆子,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C;而另一些学生也厌恶考B,因为他们想要更好的成绩,最好是A。圈子很重要。

  • 2 书心为画 2024-03-09 20:35:55 江西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社交媒体时代的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通过深入剖析“共享现实”现象的本质和影响,作者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观点和判断。同时,他也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努力摆脱束缚,找回真正的自我。

  • 3 猪柳蛋麦满分、 2024-03-10 01:30:53 湖北

    难以置信的好书。作者是本科学社会学的心理学家,这可能是这本心理学著作有着浓厚的社会学意涵的原因。在我看来,作者对人际之间共享现实的动机的讨论极具说服力,而且对好几个学科都有强烈的启发。顺便说一下,此书虽是学术专著,语言却相当幽默。

  • 1 婧然的大理书房 2024-03-16 12:17:54 贵州

    心理学,但也有很多内容和研究方法涉及到了社会学。从婴儿成长和人类进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了“社会”如何创造“事实”。社会发展初期,共享现实的确贡献了组织力量,但全球化时代,共享现实的破坏性和割裂性力量越来越无法被忽视~

  • 1 泡沫 2024-03-16 14:31:12 山东

    托里·希金斯的《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人类分享的动机根源,即共享现实的动机根源。 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和理论阐述,展示了共享现实在个体认知建立、社会互动以及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这是一次大脑重新认知的过程,一些我们在做、在看的现象,起根源的分析总能给我们的认知重新洗牌。

  • 1 Creative 2024-03-18 11:03:37 广西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联在于共享,人对共享的偏好源于有一位共同的造物主。

  • 1 七月檐角的猫 2024-03-18 10:36:32 陕西

    ⭐ 这本「社会心理学」的学术著作确实值得啃一啃,启发心智,会让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看完以后感觉自己爱上了“社会心理学”这门有趣的学科。

  • 0 韧勉 2024-04-05 01:55:35 北京

    本书从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夫妻关系、同辈关系等已有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中得知,与他人建立共享现实是一件好坏参半的事情。它既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与他人的关联一种“我们”感,也可以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内群体是特殊的,以及外群体成员应该被回避甚至受到惩罚,从而把我们割裂。而且,与外群体成员的互动本身也可能存在利弊两面性,因为它既可能减弱人际关联的感受,甚至是制造冲突,但也可以提高注意力,让人们围绕一个问题注意到所有可用的信息,从而提升任务表现。对于人类而言,令人着迷的是,同一群体可以在不同时间的体验,取决于当前的社会类别和对照类别。此外,我们不需要成为某个群体的一员,甚至不需要见过这个群体的成员,这个群体照样可以影响我们。共享现实对我们社会互动的这些影响源于认知和关系动机,也是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基础。

  • 1 是安妮啦 2024-03-19 13:50:53 上海

    再如今这个提倡共享的时代,我们逐渐意识到了“共享”所带来的好处,但其实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共享这一独特品质。

  • 0 Toenz_buw 2024-12-10 16:15:44 北京

    很有趣的切入点,有启发 (突然意识到这种共享现实甚至是一种,“以为在共享现实”似乎就可以,因为实际上也共享不了(?) 里面的很多实验挺有意思,不过有一点好奇这些实验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得出那样的结论。 这可能是一种人类固定的心理结构,但我们真的要警惕越来越多的坚实的bubble的出现。

  • 0 闻夕felicity 2025-04-09 16:03:04 江苏

    我读这本书读得很分裂。一方面,我很喜欢“共享现实”这个概念,因为它给讨论很多现象提供了一个极为便利的抓手。不管是社会心理学散落一地、用簸箕都搓不起来的各种XX效应,还是当下似乎已经往疯癫的路上一去不复返的世界,“共享现实”都提供了一个触及内核的解释方式。另一方面,我又忍不住怀疑“共享现实”这个概念系统是否过于便利、以至于出现了“一个筐子装下社会心理学所有发现”的现象,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概念的再发明”这种滥觞。

  • 0 乌十三 2024-11-24 03:03:57 中国香港

    各自的真相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