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我们相爱吗? 还是我们只是, 从相同区域穿过的星星?
“电影和视觉形象的作用不亚于文字,特别是在这个文字已经失去了神秘的魔咒般意义的时代,语言日渐变成空洞的废话,如亚历山大所言,它不再具有任何意义”——《雕刻时光》。老塔的电影的魅力,不在剧本里,而在他的视听语言里。这种剧本里和封面上的文字,就是针对不懂电影的门外汉+不懂视听语言的外行人,来掏你们的钱。下次是不是还要出什么《侯孝贤剧本里》或者《王家卫剧本集》??为什么有那么多不用剧本就能拍出好电影的导演?因为电影的本质不是剧本,更不是文学和戏剧,而是导演创造的视听语言,电影的第一文本是画面。
反对热评所说的剧本无意义的言论——目前仅阅读到《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剧本,却觉得大受启发。我个人的感受是,在普通观影者无法接触到类如上影节播映电影所配置的较好翻译前提下,能够阅读剧本,对于理解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大有益处。就拿我现在阅读的《安德烈鲁勃廖夫》来说,本身普通观影者对于俄罗斯宗教有文化隔阂,单靠影像是很难浸润(或许有的人可以,但这是少数派),但通过剧本,特别是翻译精准的情况下,反而能够重新认识这部电影。说到底,如果觉得剧本过于单薄,并非是尽心尽力将书本带到读者面前的出版方的过错,而在于读者自己,如何更好结合观影感受和阅读体验,是理解塔可夫斯基的立体途径「12.10补充」已看完
老塔是导演,但他的自况是诗人,且年轻时候做过诗与小说的创作,准备与雄心都在这些剧本写作里有呈现。这些剧本其实是独立的文学创作。在创作伊始,便以散文或者小说的面目自立。从来不是指示性的,并非电影拍摄的指示说明。电影的震撼处,剧本都有,电影的华彩处,剧本对应的文字亦用心经营。电影里明晃晃的诗意,皆暗含在剧本的文字基因里。且更多,比如,老塔曾心心念念拍摄而囿于现实终未得拍摄的“大教堂的毁灭”片段,完整而诗意的保留在剧本里:关于教堂毁灭的旁观记忆,达芬奇笔记的蒙太奇插入,触目惊心的视觉白描,均是典型的《镜子》——普鲁斯特记忆融铸俄罗斯童年/少年传统文学的—风格。看完剧本,感觉好像看了更多的塔氏电影。再提起塔可夫斯基,便不再是著名的7又1/2了,而是15+
码字人书店公号已开启预售,请影迷朋友多多支持哈
远超预期的一套书,的确善莫大焉。不仅剧本和电影差别很大,可以看到创作者很原始的意图,而且也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工业格式的“剧本”,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很难想象这么重要的书24年才出现!
塔的叙事散乱无章,情节支离破碎,在同义反复的自白之外,对场景细节颇为痴迷,总急于用密集的意象和修饰塞满整个句子。但当我们将缠绕的线团拆解开来,又觉得他如此单纯乃至天真,那片生养他的风景跃然眼前。这些美和他所执着的宗教的答案并不相关,在拥挤的文字间无言而立,反而给人更大的抚慰。艺术是可译的,在纸页和影像之间互译,在文本和文本之间互译,但它们彼此之间又始终疏离。“永远也不要返回一片废墟——无论是你出生的城市、房屋,还是已经分别的故人。”
太单薄了,看完剧本,所以才能说老塔是调度之神;《牺牲》就一纯自恋男频文。
更想看到拍摄前的剧本、脚本……我承认自己有点崇拜的意思在,想要看看这些电影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瞻仰神圣的遗迹。
无话可说。老塔的东西就是把手指伸进你的心脏里搅动。
在人生任何时候重温老塔,都会唤起一种近乎乡愁的感觉。
这是老塔脑中已成型的电影,也是他生命点滴凝聚成的文学创作。 所以他拍电影时会不用剧本,而是不停地调整,因为所谓剧本的内核早已定型,外在的戏可任意变化。 PS:翻译的非常好!编辑陆加是真正热爱老塔电影的人。
那位打一星的葫芦娃,你这样说也证明了你不懂电影啊,未免极端。电影确实是视听语言的艺术,是利用视听语言构建一个情感世界,这个情感世界可能是非故事性的,也可能是故事性的。多少世界上优秀杰出的导演,哪一个不是利用出色的视听语言讲述一个动人的人生故事或经验?剧本的意义所在,就是让我们读懂导演的影像化过程,到底运用哪一种视听语言提升了剧本本身。
是可以完全不用看电影就直接读的剧本。因为这就是文学本身,而不是影像的附属品。塔可夫斯基写的是完整的小说,语言太好,太有灵气,通往幽深的另一处。如果说他的电影是艰深的谜语,那么文字才是真正的谜题。
上部——《压路机与小提琴》:故事不一定发生在深度的人际关系之中,偶然而短暂的陌生人关系也可以非常美妙轻盈。《伊万的童年》:俄德战场,孩童的眼睛射出成人的仇恨。《安德烈·鲁布廖夫》:圣像画家颠沛流离的一生,映照出14-15世纪的俄国历史,游牧民族入侵、分封等级崩坏、正教信仰统治、贫民流离失所、人性终极追问,史诗质感的剧本。
电影流行在先,剧本现在才出版,看不到被奉为圭臬的镜头调度视听语言,难免会相对“苍白”,但不理解给差评的理由,因为它更像小说而不是常规意义的剧本,放大了对白效果和行为逻辑的呈现。既然是“独立的文学创作”,应当以文学的角度去评判它。我反而觉得通过这些意图清晰的剧本,更完整地“看”了一遍他的电影,特别是潜行者对着作家和教授嘶喊着不要毁掉他幸福的那段绝望的独白,非常触动人。
没想到是这个形式。是文学的。
我的名字对你有何意义? 但在悲伤的日子,在静谧中 请你心怀思念,呼唤它 请说:你还记得我, 世上还有一颗心,是我的家。。。
潜行者5,索拉里斯4
虽然是剧本,但作为文学来读也好,风格很讨人喜欢:文字干净,基本没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连续大段落,并未挤占想象力的空间,因而和电影相得益彰。 塔可夫斯基的文字风格和影像风格存在值得注意的对应,有论者以为塔氏的电影艺术在于“超验的无聊”,塔氏的文字却近似简练的散文诗行。 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塔可夫斯基对物质的特性,尤其是水的关注——海边、河、水塘、小水洼、雨水、温泉、水龙头、潮湿的通道或室内。 水和湿的感觉,文字写再多,也比不过电影带来的感受。这大概也符合塔可夫斯基关于情境的整全性的创作理念。故看下来后,更觉得原片镜头语言的妙无法用文字还原。 个人以为《安德烈·卢布廖夫》特殊一点,在电影中,铸钟的段落其实有点破坏节奏,但看剧本的话,并未感到这个问题,电影和文学中“离题”的效果确实不太一样。
> 明亮,明亮的日子
67 有用 潘允嫒 2024-05-08 22:05:29 北京
我们相爱吗? 还是我们只是, 从相同区域穿过的星星?
33 有用 葫芦娃日 2024-08-10 04:55:40 山东
“电影和视觉形象的作用不亚于文字,特别是在这个文字已经失去了神秘的魔咒般意义的时代,语言日渐变成空洞的废话,如亚历山大所言,它不再具有任何意义”——《雕刻时光》。老塔的电影的魅力,不在剧本里,而在他的视听语言里。这种剧本里和封面上的文字,就是针对不懂电影的门外汉+不懂视听语言的外行人,来掏你们的钱。下次是不是还要出什么《侯孝贤剧本里》或者《王家卫剧本集》??为什么有那么多不用剧本就能拍出好电影的导演?因为电影的本质不是剧本,更不是文学和戏剧,而是导演创造的视听语言,电影的第一文本是画面。
28 有用 peter 2024-12-10 17:24:54 广东
反对热评所说的剧本无意义的言论——目前仅阅读到《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剧本,却觉得大受启发。我个人的感受是,在普通观影者无法接触到类如上影节播映电影所配置的较好翻译前提下,能够阅读剧本,对于理解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大有益处。就拿我现在阅读的《安德烈鲁勃廖夫》来说,本身普通观影者对于俄罗斯宗教有文化隔阂,单靠影像是很难浸润(或许有的人可以,但这是少数派),但通过剧本,特别是翻译精准的情况下,反而能够重新认识这部电影。说到底,如果觉得剧本过于单薄,并非是尽心尽力将书本带到读者面前的出版方的过错,而在于读者自己,如何更好结合观影感受和阅读体验,是理解塔可夫斯基的立体途径「12.10补充」已看完
26 有用 纸上造物 2024-07-18 11:45:29 北京
老塔是导演,但他的自况是诗人,且年轻时候做过诗与小说的创作,准备与雄心都在这些剧本写作里有呈现。这些剧本其实是独立的文学创作。在创作伊始,便以散文或者小说的面目自立。从来不是指示性的,并非电影拍摄的指示说明。电影的震撼处,剧本都有,电影的华彩处,剧本对应的文字亦用心经营。电影里明晃晃的诗意,皆暗含在剧本的文字基因里。且更多,比如,老塔曾心心念念拍摄而囿于现实终未得拍摄的“大教堂的毁灭”片段,完整而诗意的保留在剧本里:关于教堂毁灭的旁观记忆,达芬奇笔记的蒙太奇插入,触目惊心的视觉白描,均是典型的《镜子》——普鲁斯特记忆融铸俄罗斯童年/少年传统文学的—风格。看完剧本,感觉好像看了更多的塔氏电影。再提起塔可夫斯基,便不再是著名的7又1/2了,而是15+
11 有用 黑择明 2024-06-28 08:17:23 北京
码字人书店公号已开启预售,请影迷朋友多多支持哈
7 有用 圆首的秘书 2024-08-16 23:54:23 北京
远超预期的一套书,的确善莫大焉。不仅剧本和电影差别很大,可以看到创作者很原始的意图,而且也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工业格式的“剧本”,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很难想象这么重要的书24年才出现!
5 有用 Настя 2024-12-28 17:17:56 北京
塔的叙事散乱无章,情节支离破碎,在同义反复的自白之外,对场景细节颇为痴迷,总急于用密集的意象和修饰塞满整个句子。但当我们将缠绕的线团拆解开来,又觉得他如此单纯乃至天真,那片生养他的风景跃然眼前。这些美和他所执着的宗教的答案并不相关,在拥挤的文字间无言而立,反而给人更大的抚慰。艺术是可译的,在纸页和影像之间互译,在文本和文本之间互译,但它们彼此之间又始终疏离。“永远也不要返回一片废墟——无论是你出生的城市、房屋,还是已经分别的故人。”
5 有用 Bienvenu 2024-08-28 19:58:05 江苏
太单薄了,看完剧本,所以才能说老塔是调度之神;《牺牲》就一纯自恋男频文。
6 有用 我的贝加尔湖 2024-06-20 23:53:15 上海
更想看到拍摄前的剧本、脚本……我承认自己有点崇拜的意思在,想要看看这些电影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瞻仰神圣的遗迹。
3 有用 伊夏 2024-12-27 10:53:09 江苏
无话可说。老塔的东西就是把手指伸进你的心脏里搅动。
4 有用 契斯伯格 2024-07-20 22:39:34 浙江
在人生任何时候重温老塔,都会唤起一种近乎乡愁的感觉。
4 有用 土地测量员小K 2024-11-22 18:54:53 北京
这是老塔脑中已成型的电影,也是他生命点滴凝聚成的文学创作。 所以他拍电影时会不用剧本,而是不停地调整,因为所谓剧本的内核早已定型,外在的戏可任意变化。 PS:翻译的非常好!编辑陆加是真正热爱老塔电影的人。
5 有用 吾以观复 2025-03-11 18:18:09 浙江
那位打一星的葫芦娃,你这样说也证明了你不懂电影啊,未免极端。电影确实是视听语言的艺术,是利用视听语言构建一个情感世界,这个情感世界可能是非故事性的,也可能是故事性的。多少世界上优秀杰出的导演,哪一个不是利用出色的视听语言讲述一个动人的人生故事或经验?剧本的意义所在,就是让我们读懂导演的影像化过程,到底运用哪一种视听语言提升了剧本本身。
1 有用 mumudancing 2025-02-20 09:51:07 上海
是可以完全不用看电影就直接读的剧本。因为这就是文学本身,而不是影像的附属品。塔可夫斯基写的是完整的小说,语言太好,太有灵气,通往幽深的另一处。如果说他的电影是艰深的谜语,那么文字才是真正的谜题。
1 有用 狂乱贵公子 2024-10-27 09:11:41 北京
上部——《压路机与小提琴》:故事不一定发生在深度的人际关系之中,偶然而短暂的陌生人关系也可以非常美妙轻盈。《伊万的童年》:俄德战场,孩童的眼睛射出成人的仇恨。《安德烈·鲁布廖夫》:圣像画家颠沛流离的一生,映照出14-15世纪的俄国历史,游牧民族入侵、分封等级崩坏、正教信仰统治、贫民流离失所、人性终极追问,史诗质感的剧本。
2 有用 路魆 2025-02-25 16:08:57 江苏
电影流行在先,剧本现在才出版,看不到被奉为圭臬的镜头调度视听语言,难免会相对“苍白”,但不理解给差评的理由,因为它更像小说而不是常规意义的剧本,放大了对白效果和行为逻辑的呈现。既然是“独立的文学创作”,应当以文学的角度去评判它。我反而觉得通过这些意图清晰的剧本,更完整地“看”了一遍他的电影,特别是潜行者对着作家和教授嘶喊着不要毁掉他幸福的那段绝望的独白,非常触动人。
1 有用 梦魇马戏团 2024-11-07 16:00:51 江苏
没想到是这个形式。是文学的。
2 有用 缘木石 2024-08-01 16:19:05 重庆
我的名字对你有何意义? 但在悲伤的日子,在静谧中 请你心怀思念,呼唤它 请说:你还记得我, 世上还有一颗心,是我的家。。。
0 有用 to Véra 2024-08-09 14:53:45 福建
潜行者5,索拉里斯4
1 有用 鸿渐 2025-03-15 19:06:31 北京
虽然是剧本,但作为文学来读也好,风格很讨人喜欢:文字干净,基本没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连续大段落,并未挤占想象力的空间,因而和电影相得益彰。 塔可夫斯基的文字风格和影像风格存在值得注意的对应,有论者以为塔氏的电影艺术在于“超验的无聊”,塔氏的文字却近似简练的散文诗行。 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塔可夫斯基对物质的特性,尤其是水的关注——海边、河、水塘、小水洼、雨水、温泉、水龙头、潮湿的通道或室内。 水和湿的感觉,文字写再多,也比不过电影带来的感受。这大概也符合塔可夫斯基关于情境的整全性的创作理念。故看下来后,更觉得原片镜头语言的妙无法用文字还原。 个人以为《安德烈·卢布廖夫》特殊一点,在电影中,铸钟的段落其实有点破坏节奏,但看剧本的话,并未感到这个问题,电影和文学中“离题”的效果确实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