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好的 短评

热门
  • 6 冻柠茶🍋 2024-06-20 18:29:10 广东

    好读的书。把人当成“活生生的、具体的人”来看待,不能只关心冰冷的数据和数字,不能只停留在关注所谓个体基本粮食需求量上,要看到“想吃好的”是人基本的渴望和诉求。不仅要关注数字,更要看到数字背后关于“人”故事。

  • 5 慢乌鸦先生 2024-07-13 17:24:59 上海

    所谓“想吃好的”,是指想吃稻米,而非粗粮。作者强调,食用稻米不仅是口感问题,还是社会地位的显示。因此,18世纪长途米粮贸易的产生,不能仅用人口压力来分析,重要的是来自华南、江南的市场需求。这些富裕地区有人口增加,但不愿食用粗粮,又不能消费本地稻米,只能从区域外进口的更为廉价的稻米。在我看来,这一消费层面(对于口味的追求)的新解释未能完成挑战既有论述。江南何以从安徽、湖广、四川进口大量籼米,恐怕无法离开棉纺蚕桑与城镇工业的兴起、大量非农业人口的出现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交换格局的形成来讲,也与本地的稻米种植、重赋负担有关。江南人不吃杂粮是因为什么(小麦还是细粮,不同于番薯),他们特别蔑视籼米吗,江南和岭南没有差别吗,似也可再论。本书以相当可读的方式展开经济、社会与文化层面的讨论,很见功力,颇值一读

  • 4 智术师 2025-03-30 19:55:00 湖北

    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参考书目,颇可一读。作者的行文朴实而言之有物,读者可感受其人文关怀与治学温度(另一个我喜欢的学者程美宝亦是如此)。其实这才是上佳的述学文体,而非时下盛行的满纸“学术黑话”,读之令人生厌。

  • 4 知不足后生 2024-06-13 10:47:55 上海

    江南地区不采用牛耕是成本计算的结果(作者并未对作为对照组的江西地区为何能够使用牛耕,及其背后的土地占有情况进行说明);在谈论粮食市场化交易或跨区域米粮市场时,需要考虑民众选择“杂粮——稻米”、“籼米——粳米”背后的文化因素。当一个地区逐渐富庶,人民将会优先选择减少杂粮消费,在当地文化中被认为是有钱人才能食用的稻米成为了首选,跨区域的米粮贸易由此产生(而在贸易路线上运输的,一般都是被认为是次佳的稻米品种,专供新富人群食用);清代政府一方面主张“互通有无”,不会主动干预米粮贸易,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官营仓库的运作平抑米价,但实际上,官营仓库自负盈亏,其对米粮贸易的影响并不算大。

  • 4 Rose-colored 2024-07-06 19:29:45 广东

    由「想吃好的」这一观念史的题目落到实证研究,折射出著者深厚的功力。最后落到全球视野,由小见大,把人当人来研究,不得不说对研究有所启发。

  • 2 Martinaise,R. 2024-07-28 21:08:01 浙江

    食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充饥

  • 1 鉤深致遠 2025-03-02 14:54:25 陕西

    极佳的一本小书,旅途中读完。作者实际上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当时看《四川移民社会史》的时候,一直不懂为什么美洲作物的推广定位是一种救灾性质的粮食?读了此书才明白,原来,口感与市场,也即物质生产与交换与食用粮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共同决定了宋以后的稻米种植与流通的诸领域,值得注意。而这背后是粮食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换言之,单纯的饱腹与养活多少人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先民们的所思所想,而本书的标题,“想吃好的”,则生动地把握住了民间群众的这一心态。

  • 1 尕桥 2024-08-09 19:52:31 中国香港

    好有意思。1.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想吃好的。2.常平仓制度也有趣,福利国家有形的手输给了市场无形的手吗哈哈哈。3.最后竟然收尾在了印尼,可惜没能早点看完此书。但是联想起最近获得的关于营多捞面的知识也是相得益彰了。

  • 1 鱼皮 2024-08-27 16:59:52 广东

    篇幅虽少,分量不小。从某种意义来说,此书解答了为何许多南方家庭用大量食用米饭作为脱贫致富的象征。说白了,国人的好日子真的没过上多少年……

  • 1 神厨小爬贵 2024-11-06 21:34:12 四川

    小巧好读的小书,但还是太小了。从费老《江村经济》与广州番薯讲起,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明清时期人们是如何“想吃好的”。“稻米的商品化,是愈来愈多人放弃杂粮的表现;而食用稻米,不单是因为口感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表示。”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一句话:吃什么关乎身份地位。对谷物与农作的描写很细腻,但也稍显枯燥;在学术史上对李伯重、陈春声、罗友枝等学者的研究有所呼应,倒是书中不厌其烦细说的小故事更加有趣。谈迁的痛苦经历时隔几百年后仍然可以说是痛苦的,“北京气候又干燥,到处是尘土,鼻子口腔都脏得很。无处可去,只有离住所两里外的报国寺有两棵松树,有时跑到树下坐一会,算是休息了。”这简直是一个永不过时的笑话~

  • 1 Ludwig 2024-10-04 21:21:59 山东

    在前往苏州的列车上一口气读完。 语言较通俗易懂,引入关于“口味”和“社会地位”在稻米生产贸易中作为主观因素决定质量判断标准的视角很新颖;后半部分关于清政府的参与同稻米自由市场的建立的论述不足,且没有讲清楚国际市场对明清稻米生产到底意味着什么,故给4星。

  • 0 Larene 2024-08-17 17:21:56 北京

    讨论了农业技术、稻米种植和品种、长江中游和西江流域的粮食运输以及政府的态度。开始以为是通俗科普随便看看,没想到挺有深度也有活生生的例子,问题也有意义,很好看。适合对这些话题有一些了解的读者。当然,作者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米粮贸易,这部份也最精彩;仓储的部份就弱一些了。

  • 0 无明 2024-09-27 12:53:42 上海

    还算有意思

  • 0 贪吃的胖虎 2024-07-26 05:02:10 美国

    这书不错。作为通俗书籍我本来是打算休息放松看的。没想到作者写得轻松流畅照顾一般读者以外,藏了很多自己的深功夫。不显山不露水又有真知识的通俗书籍真的不好找。当然了如果从学术的角度要求还是有许多需要推敲的,但是从小书角度看很不错!

  • 0 舍利子 2024-07-28 20:53:12 广东

    通俗易懂,火车读物。

  • 0 枕流 2024-11-28 02:07:43 江苏

    人文学科争夺的是“人”的定义权,本书想要捍卫的是作为全球化、市场化环境下的消费者的“人”。“想吃好的”是这样的人的诉求。 但不知道是不是历史人类学这个学科的问题,感觉这本书的材料很广,但泥沙俱下;视野很宽,但流于浮皮潦草。各种学科的材料和论述走马灯一样匆匆掠过,虽然不至于让读者云里雾里,却也让人觉得粗疏,撑不起作者的论点。

  • 0 孔飞刀大叫兽 2024-11-24 21:19:06 湖北

    将稻米的口感、主粮和杂粮背后的身份认同等引入研究,很重要的阐发。加入口感的因素,很多农业史的研究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 0 一只安静的小羊 2024-11-12 19:18:58 广东

    看完这书,碗里的米饭更香了。吃货省是有历史渊源的。

  • 0 大龙湖商店 2025-01-29 01:13:00 福建

    在新春读完,主要是选题很对我胃口,好读简短,不能对一本小书要求太多

  • 0 苏C 2024-12-22 11:28:17 上海

    深耕可加厚土壤耕作层,北方耕牛也并非都能负担,即使租用也可能耗掉半数收成;南方土地肥沃且多小块不规则农田局部翻土精耕,更少使用耕牛。番薯这种美洲作物,明中叶由东南亚传入广东福建,土壤适应性强,种植简单生长迅速亩产高,饱腹感强,救荒但成为富裕人家抗拒的杂粮。长程稻米贸易除了调节总量供需,更重要的是有口感选择和政府常平仓运作的影响。广西米口感不如广东米,但日常仍有可观的稻米贸易,本质是一种低价倾销。粳稻是华北稻米品种,南宋朝廷南迁将小麦和粳米文化带到江南,气候上江南也是长江流域唯一能种粳稻的区域,即使生长慢只出一造,相比口感偏差的籼稻和占城稻,当地农民仍偏好利润高的粳稻。长江米粮贸易的本质也是中游廉价籼稻占城稻在江南的低价倾销。常平仓平粜制度化时期是在清朝,但由于定价和腐败问题,运作难称良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