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幸食 短评

热门
  • 148 仙境兔子不忘记 2024-04-24 14:33:04 四川

    非常不错,主要不是讲四川菜。去年新书,今年翻译,效率很高。译者很美很可爱。 —————— 记录一下想读的理由…快点印出来!

  • 35 惟伤 2024-05-04 13:33:01 上海

    书的结构非常巧妙,从开宴序到灶火,从天地到庖厨,再到餐桌…读完仿佛赴了一场盛宴。不同于《鱼翅与花椒》,《君幸食》在保留风趣轻松的写作风格之余,还包含了大量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也是一本美食人类学。 “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吃中国菜?”扶霞将这些问题视作自己的“人生使命”,在长达三十年的中餐历史和实地研究之后,用一本书给出了她的答案,也是对中国饮食的致敬。扶霞写得好,雨珈译得妙。麻婆豆腐,她写点豆成金;东坡肉,她写付“猪”一笑;小笼包,她写点燃我心;刀削面,她写面团“变形记”…甚至书末还列了一个不完全(且个人偏好强烈的)中餐烹饪简史。读完米饭那章,我要向以往没吃完的米饭道歉。扶霞不愧是中餐的头号拥趸!这一刻所有的吃货集结:曾经我茫然前行~黯夜的路上…生命这样的旅程,要用多少美食来完整

  • 28 soloye 2024-05-15 14:43:43 四川

    非!常!好!吃!也让人自惭形秽的中餐专著。扶霞本着对中餐的一腔热血和严谨态度从食材、火候、口感、调味、技艺等多个专题全面考察了中餐的历史与现实。写得极富感情,译笔也浸透着欢笑与热泪。惭愧的同时让人越读越饿,白米饭都能干掉两碗。去买,去读,去思考,共赴扶霞掌勺的这场盛宴。以及回头想想,中餐和产生中餐的这片土地应该呈现的样貌。你吃的东西构成了你本身,借由扶霞的笔再次审视自己和这个国家,敬天惜物、兼容并包,自由勇敢。

  • 28 基瑞尔 2024-05-24 22:21:33 四川

    《鱼翅与花椒》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然而间中各种书籍、造势、节目亮相,都让它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并且显然受用的)公式。会比“窝唉中锅,食物好好次”那种更走心,但又很难再创造出新的东西。因此新书仍然只算作是定期保持对一位书写者的近况更新问询,看她写疫情期间的经历、随着每次走访拥有的更多体悟有意思;但再多的研究与信息摘取,就觉得并不那么重要。而本身的出发都不再是以前那样,如今能揪团、享受更好的陪同与招待,也始终不是那般新鲜的东西。是家宴式的叙旧,不是开席式的未知。【2024 #58】

  • 20 Cecilia 2024-05-25 15:32:41 江苏

    怎么说呢,雨珈的翻译是真的棒,三颗星都是她的,可就扶霞写的内容而言…篇篇过多引经据典的教说但又浮于表面且有些还不那么准确,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大可不必硬来…好感停留在《鱼翅与花椒》到此为止了。

  • 17 一位少男 2024-05-13 23:23:14 四川

    扶霞在新书《君幸食》里满怀着爱意和激情看向了中餐历史的深深处,然后把一盘盘有意思、有价值的中餐好菜端给了读者们。 在《君幸食》里扶霞写了罕有、珍稀的美食,但更多的则是中餐的日常,是每一家的厨房里可以轻易盛出的清粥小菜,但这一切不过是开胃菜,她的主菜、野心,是自己研究中餐三十年的经历和经验,正如《君幸食》的英文标题“Invitation To A Banquet”,扶霞这次端上的是一席大餐。 写于疫情期间的这本书,就是扶霞不能“回”中国时的《桃花源记》,点睛调料是其中经年积累的学术研究,如同她喜欢的花椒,在文字丰腴的书页中化作闪电,让人神清气爽,也让中国读者以更深刻的目光去注视自己的国家。

  • 17 RandalWan 2024-06-24 08:47:47 广东

    一旦缺乏故事性,这个文本就变得不够吸引了。成了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舌尖上的中国》。

  • 12 子航 2024-07-07 14:29:24 广东

    比起《鱼翅与花椒》,扶霞在专业性上提升了不少,文字也更有底蕴和更深层的历史视角。但多了一种精英阶层的优越感,感觉她不再是那个可以被街头小吃打动的女孩。

  • 7 村里种树 2024-06-02 17:27:52 四川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以前以为扶霞是吃货、是美食爱好者,但看完这本会发现她根本就是美食家、中国通。她应该比90%的中国人更懂吃,更懂中餐,更懂中国菜。看的时候真的会一直处于一种饥饿与羞愧交替的状态,一方面羡慕她吃得这么多、这么广、这么好,一方面也佩服她读得这么深、这么远、这么细。总感觉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文字版,从一个小菜出发,挖掘出几千年背后的饮食文化,最终回到做菜的人身上,回到她遇到这个菜的餐桌之上真的好厉害。

  • 6 毒妇脸少女心。 2024-06-02 15:02:32 上海

    4.5。非常幸运读到了4月第一版!扶霞的写法依旧保持了如菜品般稳定发挥的水平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多样性且饶有丰盛与意趣,我们最熟悉的部分是她关于某道菜肴本身的特别感受,偶有智识与人性的观点输出,故事本身叙事性会特别强。除了这些,本书书写侧重点转向了「实践」和「文化」,融于丰富的学术研究和深刻的人文思考,用译后记里译者何雨珈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一盘多样叙事与广泛研究平衡统一的“怪味沙拉”」,她们都好会写! 《君幸食》的结构是圆熟且美妙的,把有味之事、美食之史以系统性的脉络梳理、阐述,更似一种老朋友的娓娓道来,不觉一丝枯燥。在这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人气、文气、镬气尽现其中,让我这个普通钟爱美食料理的都市读者心满意足地“品尝”完它。

  • 5 靚仔胡迪 2024-06-05 01:29:22 上海

    有时候会觉得对于伏霞来说,食物的本味固定重要,更为迷人的是食物背后的文化逻辑。当食物作为一种媒介,它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不同文化体系互动对话的媒介。在食物构建的媒介界域中,食物以及享受食物的人之间的触动是深刻于感官的印刻铭文。对我个人而言,伏霞的食物写作在这个之所以吸引我,便在于她在自己的写作毫不避讳地谈到她对食物的复杂感觉,既有当下“白人饭”、vegan、基于生态议题的反思,也有对中式土老板们铺张浪费的厌恶,也有在享受精致食物的罪恶和反思,以及她对食物背后文化的想象。她在中西的文化代际的文本中肆意穿穿梭,引经据典,像极了一场关于Banquet的人类学写作。

  • 5 雅鸦湖居士 2024-06-05 20:26:47 上海

    有趣,扎实,动人。以前读扶霞的书是喜欢,读《君幸食》,喜欢之外更多是钦佩。不是持久燃烧的兴趣,不是无法抛却的热情,写不出这样的书。(何雨珈老师的翻译依然很稳。)

  • 4 撒旦的表妹 2024-11-18 11:47:39 内蒙古

    在对中餐的热爱和理解程度上,扶霞比我们更像地道的中国人。多年前读过的《鱼翅与花椒》充满了中餐烟火气,《君幸食》的主题则上升到了历史与文化层面,虽然立意高,本质还是书写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利玛窦不理解宋人把火药做成烟花而不是用于战争,世界上没有多少地方像我们一样,从古至今都把食物作为人生的核心,从美食、哲学、道德和技术等不同角度来对其进行认真的思考。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感谢扶霞拨开西式偏见,为中餐正名所做的一切。

  • 4 黎戈 2024-11-05 12:14:38 江苏

    以美食文化作为载体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这书可以做文化交流,向外国人系统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从烹饪史、食材博物学、中西方饮食习惯对比等各个角度。但国人其实也早就疏远了自已的文化,所以看着也觉得有益有趣。扶霞的行文特点是“实”:叙述平实、体验老实、资料厚实。是个实在人啊!哈哈哈

  • 4 7outta6 2024-11-29 10:52:30 上海

    扶霞真是厉害。对很多中国人(包括我)而言深似汪洋,只能望洋兴叹的中餐,她的了解和认知绝对是行家级别。而且这不是靠忽悠几句历史做做样子(虽然这本书里有很多扎实的历史文献),扶霞真正打入了颇为“上流”的老饕圈子,所谓吃过见过,大致就是如此吧。何况,她自己还会做菜。作为对西方美食和中国料理都有私心的她,反而做到了立于平衡之处的不偏不倚,该捧的捧该嘲的嘲,读起来非常舒适。而且这本书真是非常当下,新冠的野味争议,2022年新晋米其林餐厅无所不包,这种关注的持续和深入,实在难得。

  • 7 亦陉 2024-04-24 09:34:44 山东

    尚可,译者貌似不咋出名,不知道译者什么水平

  • 3 Cassssssss 2024-12-21 20:58:14 澳大利亚

    杭州这个美食荒漠被她说得这么好 hh

  • 3 王赖赖 2024-08-20 14:18:59 北京

    3.5 对比《鱼翅与花椒》,不难发现扶霞对华夏美食的认知经历了从走街串巷地尝,到深入学校地学,再到引经据典地研的过程,继而在《君幸食》中呈现了更深的洞见和思考。身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娃,我都很难不佩服她的执着与热爱,甚至很多关于中国美食的深层内容,都是通过阅读了本书才首次得知的。然而,随着她专业程度的提升,也逐渐被高端中餐界视为座上宾,使得《鱼翅与花椒》时期的烟火气逐渐被略显高高在上的精英老饕气质所替代。作为读者或是食客,我恐怕都是最为挑剔的一类了,对这方面是不甚满意的。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要感谢这位英国人,感谢她在中西方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宣扬中国美食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文化的界限,领略到中华美食的独特魅力。

  • 3 玖。 2024-08-23 19:50:07 湖北

    大概是期望太高,读完这本新书只觉得平平无奇。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写给外国人的《舌尖上的中国》,对美食背后的文化有探究但都不深,作为中国人读起来更是觉得不过是把家喻户晓的文化传承拿到了台面上。而扶霞自己,在中国文化里浸淫得太久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现在享受的不仅仅停留在美食的感官享受本身,且更懂得了能吃到那些“朴实无华”的天然食材,能够坐在私密餐厅享受隐退老师傅的私人服务背后的社会含义了,而这一切也是她所甘之如饴的。当然,这本身也是美食家所探寻的美食与文化的联结,因为懂得,所以更容易自我迷醉。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普通人常常得出与美食家截然不同的感叹——“就这?”恰如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 4 ♬ CaR 2024-06-16 15:49:21 北京

    带着坐了几次飞机,除了边看边馋之外很适合碎片化阅读。扶霞写中国美食写得道地写得好已不必说,更妙的是整本书的排布设计,通常从一道菜或是一桌宴席开始,追溯历史、中外对比,既有详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有细腻专业的食物品鉴,从一道菜到另一道菜,从食物到人情。而且扶霞的角度是独一份的,几乎再也找不到这种“由远及近”、既有客观思考又有真挚热爱的角度了。写得真好,吃那么多好吃的时候还能做那么多笔记也好厉害,读到去山东因为喝得醉醺醺回来的笔记都认不出了的时候就好想笑。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