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尔巴尼亚长大 短评

热门
  • 81 曉宇 2024-07-06 04:56:55 土耳其

    在会议上见识过作者的能言善辩

  • 38 frozenmoon 2024-09-16 00:39:10 北京

    继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后又一本令人惊喜的非虚构杰作。作者愿意返身进入记忆洪流面对昔日痛楚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她记录了最真切的大厦崩塌前后的细节,而崩塌之后一切又崩塌了一次,则让一切氤氲出悲剧性的宿命感。作者本人大起大落的家族史,以及她如今从事的工作,则又一次变成命运诡谲的佐证,一切痛彻、反讽、乖张。它宏大又细密,冷眼旁观又温情脉脉,充满思辨洞见又满篇溢出柔情。这本书能引进,是另一群人的另一种勇敢,这种书像微光甚至炬火。

  • 36 向北向北 2024-09-08 17:57:49 北京

    2024已读36。很难想象,这位曾在社会主义阿尔巴尼亚长大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才45岁,并且她还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她以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成长视角,为读者描绘那个欧洲腹地的例外国度,那恰恰也是她的个性、认知与情感随世界观演进的阶段。她写家人,坚韧的奶奶,勇毅的妈妈,还有常常反讽一切而不失风趣的爸爸,她以为自己了解他们,实际上直到社会变革后才真正认识到“出身”“自由”的含义。学校生活、邻居、社区,资本主义世界的观光客,政权嬗变后的家庭生活、社会的结构性改革、难民在对象国的遭遇……林林总总这一切竟然发生在她45岁年轻生命的前18年。当然,如今很多事情还在继续。就像她写作的这本书,为了解释,也为了和解,一切过去并非都是历史的“垃圾”。“人类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历史,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创造历史。”

  • 39 猪柳蛋麦满分、 2024-10-02 17:17:23 湖北

    想起小学一年级的我,戴着红领巾,站在操场上听着广播,对无限美好的二十一世纪憧憬不已,立志成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接班人。

  • 26 梅林的胡子hp 2024-09-19 21:17:08 北京

    最近频繁地看了几部东欧、巴以的作品,重获对于遥远与他者的感知力。人的轨迹是如此轻易地被那些庞然大物改变,但大部分的我们无法清醒,无法抉择。刚进大学的时候,会被好奇地问到“你更坚信自由还是公平?”,这个问题在现实里变得越来越戏谑,我们两手空空,向左还是向右并不重要,先活下去。

  • 19 Berlinka 2024-08-24 15:00:58 北京

    很难言说。参看黑山的吉拉斯的自传做横向比较,我觉得本书的叙述在精神向度上少了一些东西。对外的自由大概是容易言说的,对内的坚守却是不易。大概也是由于立场的大行径庭所致。

  • 16 Franklin Watts 2024-12-27 17:18:29 上海

    原文有九处提到中国,除了第14页都被删了。

  • 12 danyboy 2024-09-16 22:40:14 北京

    很特别的回忆录。作者的曾祖父是亲纳粹时期的阿国总理,奶奶的父辈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高官,连阿国党部大楼都曾是她家财产;祖父和祖母辈则是倾向于西班牙共和国或社会主义的;但二战后,她的父祖辈被清算,命运可想而知(作者突然有一天才知道她的长辈去上“大学”其实是被监禁)。苏东剧变时她才十岁多,历史包袱不沉,所以经历过90年代,以致于长大后跑去伦敦政经教马哲去了。所以她的回忆录,不管读者是如何评价,以何种立场,是很值得一看的。

  • 8 伊夏 2024-09-18 16:32:29 江苏

    故事从第十章,特别是第131页开始“崩塌”,真相骇人程度堪比“霍格沃兹就是阿兹卡班”。与此同时你对自己的习焉不察也感到毛骨悚然:我们究竟在怎样深刻的程度上拥有大量共同经验,才完成了这种中阿之间的心照不宣?

  • 8 长安 2024-11-28 00:32:29 湖南

    揽镜自照,年度最佳。好几个重要历史片段的描写都令我毛骨悚然。如果中国的60后、70后、80后、90后也能各有人如此书写个人成长史,在观照对比之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更真的东西。

  • 10 L'avenir 2024-10-08 21:31:06 江苏

    最後那篇北外教授的“自由:擁抱後的反思”有些過於幽默了,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沒有太好,很多論述對我來說既沒有新意,也沒有更深入的思考,同類型家族歷史與社會轉型的書我還是誠摯向大家推薦阿扎爾納菲西的“在德黑蘭讀洛麗塔”和“我所緘默的事”

  • 6 YJX 2024-10-28 00:11:35 北京

    这书挺纠结。乌皮在这本书肯定是想用“普通阿尔巴尼亚人”视角讲故事,可她的家族实在是太不普通了。

  • 9 阿布 2024-09-10 06:56:14 广东

    昨天一整天读完。之前借阅韩裔美籍的《柏青哥》、越裔美籍的《同情者》这种移民二三代写的小说都读不下去,乌克兰裔德籍《马里乌波尔三部曲》虽非虚构但文笔太差又涉嫌消费先人兼反复赚取国际社会同情心,这本移民写作就超出预期:作者十岁以前在社会主义阿尔巴尼亚,享有的是被长辈警告“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随便乱说”的“自由”,之后则亲历“有了出境的自由,却失去入境意大利等邻近欧洲国家的自由”及可怕的1997年内战,与前述基本在移民国长大的二三代相比,她的整个18年青春都是在国内度过,小时候对长辈的苦难所知不多,故对霍查谈不上深仇大恨(不矫情写不等于她是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十岁以后逐渐懂事但也主要写自己的成长与新的困惑而非纠结于长辈的过去。当然,她也大方承认,自己能有幸留学,全靠祖产终于可以继承。

  • 4 赫恩曼尼 2024-11-01 10:04:25 北京

    这是一部关于“自由”的书,一种剧变中被挤压到极限的人生,一个关于理想破灭、生活倾覆的故事。东欧剧变的历史记忆,透过一个十几岁女孩的眼,变得如此真切可感。这种对生活不可把握的仓皇之痛,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一个并非所有人都自由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自由的世界”。“在人们明白这世界的样子前,它早已有了确定的模样。道德律令与个人信念的力量微乎其微”。而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我们从未丧失做正确之事的内在自由。”

  • 6 袁长庚 2025-01-13 11:49:15 云南

    “曾经目睹一个制度改变,就不难相信它会再次改变。对某些人来说,对战犬儒主义与政治冷漠已成为道德责任;对我而言,它更像是还债,债权人是过去那些牺牲了一切的人。因为他们不冷漠,他们不犬儒,他们从不相信如果令世界自行其是,一切都会井然有序。如果我无所作为,他们的努力将会白费,他们的一生将会显得毫无意义。”

  • 4 Inflancy 2024-11-08 17:55:36 云南

    用具象取代理论,用个体反观整体,用历史映照当下。走出学术象牙塔的叙事,在微观里写出了真正的宏观思维。作者的家庭构成,极致发挥了其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功能。全片最终的政治归属落点在两种主义的无解冲突:自由在两种世界都从未实现。因其家族三人鲜活突出的个体差异,在立场与观点的磨合中,实现了趣味性与反思性的较量。家族成员随时代浪潮,各自不断进行着自我推翻和剖析,在政治意识与认知行动的激烈碰撞中,融合书写着小我的命运颠沛和历史的反复轮回,最后达到了整篇作品文学性与学术质疑的高潮。因而作者最后的这种判断也不会走向犬儒与冷漠。读完反而只剩喟叹:真的理解了自由和主义吗?好到不像非虚构的写作,翻译也特别出彩。

  • 5 existence 2025-01-22 22:27:40 浙江

    2025年的我在看上世纪红色文学 我请问呢

  • 5 冬至 2024-09-27 16:58:17 上海

    这本很好看。即便作者无意于美化时代断裂前的历史,但第一部依然笼罩童年的光晕,她怀着疑惑和天真,缓缓穿过了家庭和国家共同编织的“隐喻”世界,而背后满是父母与先辈的血与泪;第二部里的社会剧变与家国悲剧,恰逢于作者青春期的意识觉醒之际,一切痛楚才变得切身,深深触动着心灵,激发了后来的人生选择。一家人的形象都很丰满,尤其是奶奶,很是让人敬佩。

  • 5 陆钓雪de飘飘 2024-10-15 13:36:11 山东

    乌皮妈妈:性差别待遇!女权主义!那些母亲和她们的孩子算什么?她们很多年没见过自己的子女了。人家才不在乎呢。他们只想教我们如何争取代表权、如何参政之类的花哨名头。当然喽,这又不花他们一分钱!我在说妇女呢别跟我扯什么黑人。没听见我说什么吗?知道吗,那些西方女人无法事事兼顾,简直弱爆了。要她们边学习边工作,或者边工作边照顾孩子,再或者边照顾孩子边做饭,她们就搞不定了,还想当然地以为,咱们这儿人人都跟她们似的,而且觉得这或多或少是国家的问题。于是,咱这儿也就有了同样弱爆的人,拿着一张清单,列出各种无脑的标准,告诉你如何给女性机会。想想看,学校特意给你加分,就因为你是女孩,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觉得被侮辱了,不是吗?你刻苦努力拿到了最棒的成绩,你的朋友们呢,因为她们长得像你也是女孩所以加分了,于是毫无差别

  • 3 Goo 2024-10-09 10:46:54 北京

    重生之我是旧制度贵族后代。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