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译者: 潘璐 / 任国强 / 郭颖杰
出版年: 2024-6
页数: 270
定价: 42.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235877
内容简介 · · · · · ·
在《与魔的搏斗》中,茨威格把三位人际际遇相似,内心世界相近的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集在一起,而尤为重要的,他们都受一种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所支配,即茨威格称为“魔”的力量,因此他把这本书的命名为“与魔的搏斗”。魔的原文(Dämon)缘于希腊语、拉丁语,指的是一种通过经验无法理解的、控制人的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除了破坏力,还拥有一种创造力。在茨威格眼中,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是最有魔性的典型形象。他们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却也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被推向毁灭。这部传记是茨威格《精神世界的缔造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个三部曲在茨威格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他赢得世界声誉。
作者简介 · · · · ·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人家庭,曾在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哲学和文学,后游历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纳粹上台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尽。代表作品: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等,回忆录《昨日世界:个欧洲人的回忆》,传记作品《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等。
潘璐,北京大学德语系本硕,柏林自由大学德语文学博士,1992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德语系。
任国强,1958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研究中心主任。
郭颖杰,德语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永远只能在具有悲剧天性的人身上发现情感的深度。而人性只有在无节制者身上才能看到他的最高极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5页 -
“魔鬼性”这个词从古代神话宗教的原始观念进入现代,已经经历了如此众多的意义与解释,所以很有必要赋予它一个我个人的解释。我用“魔鬼性”一词指称那种原始的、本质的、人人生而有之的不安定,这种不安定将人驱逐出自身,使他超越自身,将他推进无限和本原之中。似乎自然将它从前的混乱中的一个不可转化的不安定部分留给每颗心灵,这个不安定的部分总是兴奋而激越地试图返回那个超越人性、超越感官的本原之乡。魔鬼就像是存在于我们体内的酵母,一种膨胀着的、折磨人的、紧张的酵素,发酵了所有危险过度、心醉神迷、自我牺牲和自我毁灭的东西,而排斥了其他的安静的存在。在大多数的普通人身上,心灵中的这个宝贵而危险的部分很快就枯竭耗尽了;只是在极少数的短暂时刻里,在青春期危机中,在由于内心世界的爱情或生殖欲望而激动的时刻,这种跃然体外、热情奔放和自我牺牲的东西才会充满预感地控制了市民式的平庸生活。但在其他时候,稳重矜持的人们却压抑住体内浮士德式的欲望,他们用道德的氯仿来麻醉它,用工作来压抑它,用秩序来阻挡它:市民永远都是混乱之物的天然敌人,不仅在生活中了,而且在他们自己心里。但在更高层次的人,尤其是创造性人物的身上,不安定却作为一种对当前作品的不满足而创造性地继续起着作用,它赋予人一颗“高贵的、痛苦着的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种质疑的精神,这种精神超越自身,渴望进入宇宙。所有那些以探寻和冒险精神推动我们超越自身的天性和个人利益而进入探寻之险境的东西,都应该归功于我们自身中那一部分魔鬼似的精神。但只有在我们能够控制它、在它服务于我们的紧张和激动时,这个魔鬼才能起到促进作用;一旦有益的激动变为过分激动,一旦心灵陷入煽动性的欲望和魔鬼性的强烈爆发中,那么它的危险性就开始出现了。因为这个魔鬼只有通过毫不留情地破坏有限之物、世俗之物,也就是它所寄居的躯体,才能回到它的故乡、它的本原之乡,即回到无限之中:它发端于扩充,却趋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与魔的搏斗"的人也喜欢 · · · · · ·
与魔的搏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谁有悲剧式的一生,谁就有英雄般的死亡”

一种人性类型学——“中魔之人”的启示


茨威格的方法与部分复写的片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茨威格的方法:一种肖像艺术将曾经存在的历史人物重新描绘。华丽的文笔是书写的艺术形式,是画笔,是颜料,是调色板,是文本产出之前的一切必要准备。这是茨威格的作为文本书写创造者的主体性——“魔鬼性”。迷醉,痉挛,放纵,狂热,激情,独断的特征这浸透的是人本身自然属... (展开)
咒骂那颗不会克制的心吧

一不小心就爆短评字数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作者选取他们三个人来写这本传记,说来惭愧,前两个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而昨天刚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不太懂,就想了解一下尼采的背景。而读完这本书,我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达成了。 作者把他们三个人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 (展开)>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3)8.5分 30人读过
-
Fischer (S.), Frankfurt (200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3)8.3分 493人读过
-
西苑出版社 (1998)8.7分 49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人事纪实 (森森)
- 哲学研究 (Millennia)
- 漫长的转型(回应Dumont的一些材料 (春花!)
- 文论 (Karl·Ilyich)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与魔的搏斗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大风起 2024-10-07 20:47:38 上海
茨威格的特色,能把简单的信息包装成狂风骤雨毁天灭地的雄文,“只有在内心承受着全部地狱重负的人,才会如此这般地与上帝一决高低”,诸如此类的句式从开头一路嘶声呐喊到结尾,他很少依据作品进行分析,更像是借传主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臆想),读完的感受,就像猛灌了一瓶可乐,入口爽、肚胀、打嗝、不管饱、没营养。
0 有用 自牧 2025-05-05 19:28:35 黑龙江
与萨弗兰斯基的传记相比,茨威格的书写就显得文采有余,逻辑不足了,结构不清晰导致读者容易淹没在海量的细节与高亢的情绪里,尼采那一篇最甚,只能说茨威格的传记只适合当作感性认知了吧。
0 有用 Koko. 2025-07-29 16:20:16 河南
为了看荷尔德林。还是不太喜欢茨威格的传记,比较适合对人物有一定了解再读。
0 有用 veegay 2025-06-08 23:37:25 中国香港
茨威格,你吃屎
0 有用 FESTLICHKEIT 2025-05-06 15:35:08 浙江
茨威格在此书中以高超的文学形式展现了他深邃的洞察力和极高的理解力。他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等三人的人生经历视作与自身内在魔性的搏斗,或者说,一场与魔鬼的交易:他们付出了自己尘世的幸福和存在,换来了艺术或哲学上的极致。本书引入歌德的例子作为三人的对照,展现了另一种稳妥的、丰富的、通过缓慢积累而稳步上升的人生。这种在几位天才之间呈现的对比,是本书最大的架构、世界观和最值得深思之处。令人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