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很久没有系统地读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了。经济独立,住的离父母远,精神内核稳定,会爱自己后好多之前困扰我的家庭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再读到这本书,还是十分受益,很专业,翻译得好读流畅。意识到父母曾对我们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是改变的第一步,这本是很好的引导。
虽然原书是80年代写成的,但其中一些现象仍然在东亚社会不断重现。为了你好式的教育用“爱”置换了个人的自主性,压抑了真实的情感表达,造成一种对社会规范完美适应的假象,“道德和责任感不是力量的源泉,也不是真实感情的沃土”。而更加恐怖的是,这样的规训和所谓的教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扩散、延续的。因此我们更加需要随时在内心响起警铃,尊重界限。从自己开始,接纳自我感受,打破沉默之墙。
先看了最后的结语。我当下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并且还没有完成哀悼。阅读的过程使我感到几乎有些窒息……
儿童有多好,世界就有多好!(反之亦然)
让我们通过这样一部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为了你好》的阅读,根据书中大量的案例来反思自身,来化解我们教育历程之中的各种问题,并且在代际传递之中不再让这些问题持续产生影响。
看完这本书我只想说,不是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这种几乎可以直接判定为精神病的父母,根本不配属于婚姻和家庭。
读完很创伤
上世纪80年年代的作品,现在原生家庭对一个人行为影响在心理学界已经众人皆知,但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
超级讽刺。“良好教育”在本书中被称为“有毒教育”。但只要你一条条看下来,没错,这些假借“立规矩”“定标准”“严要求”之名的“爱”,是真正最恐怖的软暴力。因为这些手段从根本上摧毁了人之为人的一些东西,将人一步步变得非人,再去折磨更多的人。
实际上在我过往的经历中,感觉父母“为了你好”大部分情况下初衷确实是“为了你好”,即便实际结果未必真的“对你好”。但是放到非父母层面才是最讽刺的:某些恶毒的学校老师、某些服务行业的人物、社会的形形色色,那些“为了你好”才是更可恶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他们自己利益,而用“为了你好”去欺骗与掩盖自己的恶意,以获得自己利益,这是他们甩锅的一个行为,“为了你好”然后害你比起告诉你“我要害你,你等着”更恶心的多。
虐待之后,压抑表达,自我怀疑,强迫遗忘,没有表达出来的攻击性对着自己或他者。父母可以悄无声息的对孩子实施虐待,并被很好的掩盖,无力的孩子还要为父母的暴行善后。
夏天的喜剧《死亡大乐透》的开头,奥克菲娜饰演的女主角在公共交通上假扮成执法人员才制止了一个男人对自己女儿的言语侮辱,精神欺凌。但这毕竟是电影不是吗?“为了你好”这样的话毕竟许许多多家长在说不是吗?教育是太漫长的事,要学的可不只是学科知识那么容易。
与其说是育儿,不如说是育己。 学会正视负面情绪并合理的释放,这样才会你好我好大家好。
大概是一年多近两年前,读了爱丽丝米勒的《身体不说谎》,受到非常多启发,接连读了好几本。这本新作是新近被翻译到国内的,基本观念和我之前读的几本异曲同工,但依然被她圆融地打通各学科的视角、以及看问题直指本质的敏锐锋芒所击中。里面有句话印象很深,击倒人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无法被表达、无法被承认、只能被深深压抑、转而向内攻击。很多人的童年其实都在体验这种无意识的痛苦,但从未被准确地识别出来,所以在漫漫人生里,不断经历强迫性重复,把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无法被意识化的痛苦,施加在伴侣、孩子、其他社会关系里,情绪得到了宣泄,但并没有被真实体验、辨认、承认、意识化,因此心里始终有填不满地空洞。还是要先敢于愤怒、敢于憎恨、并允许哀悼。能怒才能恕,能恨才能爱,能哀才能乐。
真好 很多地方都让我产生无尽的联想
不要以爱我为名绑架我,一面告诉我勇敢向前,一面却又试图折断我的翅膀。 大多数孩子总是介于黎明和永夜的一线间。思想的清晨,羽翼的黄昏。
如果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客体服从并失去个性,那么教育将失去意义。
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摧毁我心理。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有些许痛苦的 好像童年记忆中一些不快乐的情绪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作者写道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暴行是在发泄对父亲的怨恨以及童年被压抑的情感 他在自传里回忆童年的一段往事未用及第一人称叙述 而是写道“让我们假设有一个三岁的孩子” 作者说这个回忆的过程对他来说太痛苦了 人的破坏性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前段时间看三岛由纪夫传 他那么崇拜天皇 效忠武士道精神以至最后切腹自杀 也许也与他童年经历有关吧 外婆在他很小的时候从他母亲手中夺过抚养权 不让任何人靠近 控制他一直到他成年 童年的发展未受到保护和尊重 完整的自我受到持久的损害 而在过程中被禁止表达愤怒 压抑自己的感受 当外婆去世后 他需要找寻其他途径来压抑所有关于创伤的记忆 并将施虐者理想化 而他至死捍卫独裁 希望我们和孩子都能被尊重和爱
“凡是探究我们童年的人,都想了解我们的灵魂。如果他不只是为了修辞而提问,而是有耐心地去倾听,他就会逐渐意识到,我们怀着恐惧去爱,又怀着无法解释的爱去恨那些曾给我们带来最大痛苦和困难的东西。”
> 为了你好
23 有用 effi 2024-07-14 22:15:23 上海
很久没有系统地读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了。经济独立,住的离父母远,精神内核稳定,会爱自己后好多之前困扰我的家庭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再读到这本书,还是十分受益,很专业,翻译得好读流畅。意识到父母曾对我们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是改变的第一步,这本是很好的引导。
11 有用 前台小妹 2024-07-02 19:29:30 上海
虽然原书是80年代写成的,但其中一些现象仍然在东亚社会不断重现。为了你好式的教育用“爱”置换了个人的自主性,压抑了真实的情感表达,造成一种对社会规范完美适应的假象,“道德和责任感不是力量的源泉,也不是真实感情的沃土”。而更加恐怖的是,这样的规训和所谓的教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扩散、延续的。因此我们更加需要随时在内心响起警铃,尊重界限。从自己开始,接纳自我感受,打破沉默之墙。
8 有用 箩 2024-07-16 23:26:13 天津
先看了最后的结语。我当下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并且还没有完成哀悼。阅读的过程使我感到几乎有些窒息……
10 有用 世彦君 2024-05-31 18:02:29 安徽
儿童有多好,世界就有多好!(反之亦然)
5 有用 自有我在 2024-07-18 19:52:31 江苏
让我们通过这样一部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为了你好》的阅读,根据书中大量的案例来反思自身,来化解我们教育历程之中的各种问题,并且在代际传递之中不再让这些问题持续产生影响。
3 有用 心悦良言 2024-07-29 21:15:01 广西
看完这本书我只想说,不是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这种几乎可以直接判定为精神病的父母,根本不配属于婚姻和家庭。
3 有用 子羽 2024-07-24 21:11:06 安徽
读完很创伤
3 有用 春明丶秋韵 2024-08-03 16:08:38 上海
上世纪80年年代的作品,现在原生家庭对一个人行为影响在心理学界已经众人皆知,但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
3 有用 伊夏 2024-08-22 16:50:55 江苏
超级讽刺。“良好教育”在本书中被称为“有毒教育”。但只要你一条条看下来,没错,这些假借“立规矩”“定标准”“严要求”之名的“爱”,是真正最恐怖的软暴力。因为这些手段从根本上摧毁了人之为人的一些东西,将人一步步变得非人,再去折磨更多的人。
3 有用 Taro 2024-08-16 12:46:52 浙江
实际上在我过往的经历中,感觉父母“为了你好”大部分情况下初衷确实是“为了你好”,即便实际结果未必真的“对你好”。但是放到非父母层面才是最讽刺的:某些恶毒的学校老师、某些服务行业的人物、社会的形形色色,那些“为了你好”才是更可恶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他们自己利益,而用“为了你好”去欺骗与掩盖自己的恶意,以获得自己利益,这是他们甩锅的一个行为,“为了你好”然后害你比起告诉你“我要害你,你等着”更恶心的多。
3 有用 东方绿森林 2024-08-25 14:47:06 北京
虐待之后,压抑表达,自我怀疑,强迫遗忘,没有表达出来的攻击性对着自己或他者。父母可以悄无声息的对孩子实施虐待,并被很好的掩盖,无力的孩子还要为父母的暴行善后。
3 有用 Pam 2024-10-15 13:28:42 浙江
夏天的喜剧《死亡大乐透》的开头,奥克菲娜饰演的女主角在公共交通上假扮成执法人员才制止了一个男人对自己女儿的言语侮辱,精神欺凌。但这毕竟是电影不是吗?“为了你好”这样的话毕竟许许多多家长在说不是吗?教育是太漫长的事,要学的可不只是学科知识那么容易。
3 有用 念念 2024-09-22 16:13:48 湖南
与其说是育儿,不如说是育己。 学会正视负面情绪并合理的释放,这样才会你好我好大家好。
3 有用 曼仔 2024-08-24 22:21:45 北京
大概是一年多近两年前,读了爱丽丝米勒的《身体不说谎》,受到非常多启发,接连读了好几本。这本新作是新近被翻译到国内的,基本观念和我之前读的几本异曲同工,但依然被她圆融地打通各学科的视角、以及看问题直指本质的敏锐锋芒所击中。里面有句话印象很深,击倒人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无法被表达、无法被承认、只能被深深压抑、转而向内攻击。很多人的童年其实都在体验这种无意识的痛苦,但从未被准确地识别出来,所以在漫漫人生里,不断经历强迫性重复,把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无法被意识化的痛苦,施加在伴侣、孩子、其他社会关系里,情绪得到了宣泄,但并没有被真实体验、辨认、承认、意识化,因此心里始终有填不满地空洞。还是要先敢于愤怒、敢于憎恨、并允许哀悼。能怒才能恕,能恨才能爱,能哀才能乐。
2 有用 尚童 2024-07-27 18:17:02 山东
真好 很多地方都让我产生无尽的联想
2 有用 Cathy1935 2024-08-14 09:36:10 辽宁
不要以爱我为名绑架我,一面告诉我勇敢向前,一面却又试图折断我的翅膀。 大多数孩子总是介于黎明和永夜的一线间。思想的清晨,羽翼的黄昏。
2 有用 叶南声 2024-08-25 21:58:32 吉林
如果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客体服从并失去个性,那么教育将失去意义。
2 有用 兮兮啼味 2024-10-15 13:38:53 云南
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摧毁我心理。
2 有用 April 2024-09-05 13:18:39 湖南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有些许痛苦的 好像童年记忆中一些不快乐的情绪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作者写道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暴行是在发泄对父亲的怨恨以及童年被压抑的情感 他在自传里回忆童年的一段往事未用及第一人称叙述 而是写道“让我们假设有一个三岁的孩子” 作者说这个回忆的过程对他来说太痛苦了 人的破坏性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前段时间看三岛由纪夫传 他那么崇拜天皇 效忠武士道精神以至最后切腹自杀 也许也与他童年经历有关吧 外婆在他很小的时候从他母亲手中夺过抚养权 不让任何人靠近 控制他一直到他成年 童年的发展未受到保护和尊重 完整的自我受到持久的损害 而在过程中被禁止表达愤怒 压抑自己的感受 当外婆去世后 他需要找寻其他途径来压抑所有关于创伤的记忆 并将施虐者理想化 而他至死捍卫独裁 希望我们和孩子都能被尊重和爱
2 有用 Neko 2024-08-22 21:47:14 辽宁
“凡是探究我们童年的人,都想了解我们的灵魂。如果他不只是为了修辞而提问,而是有耐心地去倾听,他就会逐渐意识到,我们怀着恐惧去爱,又怀着无法解释的爱去恨那些曾给我们带来最大痛苦和困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