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五南
原作名: Descartes and the 《Meditations》
译者: 周春塘
出版年: 2009-4
页数: 416
定价: 157.5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1155616
内容简介 · · · · · ·
序言
代譯序
書名縮寫和引文資料
第一編 總覽和提要
第一章 笛卡兒的計畫
第二章 怎樣閱讀《沈思錄》
第二編 六篇沈思的議論
第三章 讓心靈獨立於感官之外
第四章 心靈本性的發現
第五章 真理、上帝,和循環性推理
第六章 判斷、錯誤,和自由
第七章 物質、上帝,和二論循環推理
第八章 自然世界和心身的關係
第三編 超越《沈思錄》之外
第九章 笛卡兒的新科學----物理、生理,和情理
第十章 薪傳和貢獻
附錄
引文目錄
代譯序
《沉思錄》與現代科學:笛卡兒思想傳承的回顧
笛卡兒生於一個科學革命蘊釀時代的前期,有關自然世界駭人聽聞的新發現日有所聞,頗有掃蕩數世紀以來知識信仰的趨勢。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笛卡兒增添了不少他個人的貢獻,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他還提出了一個翻新全盤形而上學的規劃,替這場科學革命帶來了新生的氣息。這個結合數學、物理學、人心、上帝,...
序言
代譯序
書名縮寫和引文資料
第一編 總覽和提要
第一章 笛卡兒的計畫
第二章 怎樣閱讀《沈思錄》
第二編 六篇沈思的議論
第三章 讓心靈獨立於感官之外
第四章 心靈本性的發現
第五章 真理、上帝,和循環性推理
第六章 判斷、錯誤,和自由
第七章 物質、上帝,和二論循環推理
第八章 自然世界和心身的關係
第三編 超越《沈思錄》之外
第九章 笛卡兒的新科學----物理、生理,和情理
第十章 薪傳和貢獻
附錄
引文目錄
代譯序
《沉思錄》與現代科學:笛卡兒思想傳承的回顧
笛卡兒生於一個科學革命蘊釀時代的前期,有關自然世界駭人聽聞的新發現日有所聞,頗有掃蕩數世紀以來知識信仰的趨勢。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笛卡兒增添了不少他個人的貢獻,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他還提出了一個翻新全盤形而上學的規劃,替這場科學革命帶來了新生的氣息。這個結合數學、物理學、人心、上帝,以及真理觀念的規劃,便是笛卡兒傳承中最饒意義的一章,影響了他身後數百年間的思想,尤其是有關數理和人心的研究,包括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在這些領域中,他最成功的是物理學。笛卡兒心目中的宇宙是一部「雄偉的機器」,這個形象既新穎,又簡單,還充滿了無限的啟發性。他保證像這樣一個宇宙中的物理現象,都可以用一套尋常的邏輯和數學作為探索的工具,而他本人還為這套工具盡了一番打造的心力。這個機械而又數學化的宇宙觀,經過後世的改進,已被現代的科學家們普遍接受,並且視為當然。
單憑這個成就,便足以使笛卡兒永垂不朽。但他的貢獻遠不止此,最令人注目的,是他的《沉思錄》。在書中,他企圖把知識變成有如數學一般的可靠和精確,並且深入人的心靈,尋找靈魂和物質間的關係。在這個視野中,他懷抱著極高遠的理想。不過他的斬獲,卻還有待證明。事實上,他提出的若干問題,儘管經過後人不斷的努力,至今還沒有獲得解答。
讓我們首先觀察一番他對數學真理的熱愛。醉心于數學知識的精確性和它具有解釋物理現象的功能,笛卡兒建議說一切物質都具有「擴延性」,或者空間,如此一來,物理學在本質上變成了幾何學,也就是數學的一個部門。當然,這個確實的觀念也曾經過不少次數的修正,但從他開始,物理學和數學有了密不可分的觀念,直到今天還是一種金科玉律。後繼者有如牛頓,?了要了解運動中物質的物理現象,發明了一套全新的數學,亦即微積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基本上也是一種數學上的演繹,從少數幾個簡單的前提出發,他替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概念。隨後跟進的量子力學,跟數學也有緊密而平行發展的趨勢。
然而,以尋找真理的基礎為由,笛卡兒決心要追究到底。假如物理學依賴數學,那麼數學依賴的又是什麼?無可懷疑地,數學也是人類心靈的一種產物,那麼我們也能信賴數學嗎?在《沉思錄》中,笛卡兒用懷疑的手法對我們心靈是否可靠的問題作出了猛烈的挑戰。最終他還給了心靈一個肯定的信任。他所借重的推理,是上帝不會騙人的假設,和我們「明白而清晰的知覺」。他認為這便是求取真理時必不可少的條件。他的想法歷來進展如何?不錯,人類求真的慾望從來便不曾衰退。一位舉足輕重的思想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我追求真理的熱忱,有如追求宗教的真理。」這話便是笛卡兒數世紀前大聲疾呼的回響。不過,羅素說的是一種希望。他心下明白,二十世紀中許多新的發現,已讓數學的知識蒙上濃厚的陰影,和在尋求絕對真理時所給與的約束。最可注意的是,數學家庫特‧戈德爾(Kurt Godel) 在1931年的宣稱:數學的規範,以及與數學有關的系統,已不再能為真理做任何充分的見證。這無疑是給企圖利用系統觀念或者數學的結構來解決問題的人,有如笛卡兒和羅素者,一個當頭棒喝。更多的失望來自一九七○年代一個新興的數學支派名為「混沌理論」(chaos theory)的。它認為數學能為現實世界所做的預言,已越來越不可靠。不用說令人氣餒的氣象預告,即使幾個世紀以來眾以為不可一世的科學大躍進,也都給潑上了冷水。笛卡兒絕對知識的完美夢想,既然植根於數學,也難免落了空。
至於笛卡兒的另一目標,即:解釋人的靈魂以及它與身體和外在物質間的關係,又怎樣呢?恐怕笛卡兒自己也被這個龐大的任務嚇倒了。他從未完成這項工作,這些問題到今天也還沒有答案。在這個目標中,他心中懷著一個雙重的計劃。首先,正與他物質的觀念一致,他想證明人的心靈大體上可以用機械的方式得到了解。他相信他假想中的神經系統和大腦應能正常配合,而且也符合生理上的實況。整體說來,笛卡兒最可笑的錯誤便出現在這裡:他把大腦中一個細小的部門叫做「松果腺」(pineal gland)的東西,賦予一個重大的責任,認為那便是靈魂的所在地。他的結論來自大腦的自覺性相當統一的事實,而松果腺正好位於大腦的中央,它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結構。他同時代的人便不同意這個說法。今天我們十分清楚,松果腺主要是一個內分泌的器官,它分泌的麥藍通寧 (melantonin ,一種有控制睡眠作用的荷爾蒙),與精神功能全無關係。幸而這種細微的機械論並不是《沉思錄》的焦點。相反地,《沉思錄》要把人的心靈和肉體分離為兩種不同的「物質」。這便是笛卡兒心目中的第二個計劃。然而這個計劃,在現代思想家的眼中,卻是笛卡兒犯下的又一大錯。笛卡兒認為心靈和肉體含有兩種不同的物質,現代科學家卻相信心靈和身體屬於同一種物質,雖然具有兩個不同的層面。今天有人取笑笛卡兒的「二元論」,覺得他所謂的心靈,中間暗藏了一個擁有魔法的精靈,能超越物質的世界,逃開理性的制裁。我們(應當)慶幸沒有接受這個迷信的玄想。事實上,在笛卡兒的著作中,我們完全看不見任何值得取笑的地方。他的許多思想跟今天有相當的接近:人們精神的狀態和身體之間有一個極其微妙的關係;在科學的領域中,這是一個不容蔑視的話題。最重要的是,他所看見的樸索迷離的自覺性,跟他所相信冷漠無情的機械世界全然不同。這個話題蘊藏了道德的含義。這些能主觀地對欲望、快樂和苦難有所感受的生物,絕不是冷漠無情的機器,只有他們才值得同情。
雖然笛卡兒在他的二元論中並沒有提出倫理上的問題,他的哲學相當凸顯了人類心靈獨一無二的品質。
很不幸的,這個獨一無二的心靈,其撲索迷離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笛卡兒的時代。 儘管今天腦神經科學家對大腦的機械功能已做了不少的研究,我們至今仍然不了解,?什?許多不同的大腦活動會進入我們自覺的天地。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只能讓我們對這些問題感到更多的神祕。今天的電腦已經可以做高難度的表演(例如世界級的棋賽),這些我們向來認為屬於人類心靈的功能,迫使我們思考機器是否也能擁有自覺的特性。雖然見仁見智,眾說紛紜,這個問題要得到解答,看來為時還很遙遠。另外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包括湯麥士‧奈格耳(Thomas Nagel),設想動物也有自覺性,雖然笛卡兒早已否定了這個觀念。還有一些哲學家,有如大衛‧查末爾士(David Chalmers),認為自覺性不能再以慣用的語言來解說;它應當別樹一幟,成為一個獨立專門的學問。查末爾士還說,自覺其實是一種資訊的傳遞,它可以呈現於人類的大腦,或者動物,和機器的身上。這個當然不是笛卡兒的念頭,但跟其他的問題一樣,答案不會在短期內到來。在本書的末章中,海特斐教授把心靈和身體的探討視為是笛卡兒一份「最具活力的遺產」。一點不錯,四個世紀過去了,這些來自笛卡兒的疑問,依然還在種種不同情況的思考中反復地迴響。
周啟廉
哈佛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學博士、笛卡兒「意識觀念」專家
序於美國國家衛生署藥物管理局
作者简介 · · · · · ·
笛卡兒的《沉思錄》是最被廣為閱讀的哲學文本,被視為現代哲學的開端,往往也是在大學裡研讀哲學的學生,被要求閱讀全文的第一本哲學經典。而Routledge的導讀手冊所提供的解說及分析正是對《沉思錄》最為重要的一本著作。
作者由哲學史的角度切入,闡述笛卡兒的學術背景及生平,進而討論《沉思錄》的寫作動機,此外,更分別探討書中提到的各個主題,包括:心靈、真理與神、自由、人與自然等議題。非常適合作為了解笛卡兒思想的第一本書籍,更是閱讀《沉思錄》的最佳指南。
作者簡介
蓋瑞.海特斐Gary Hatfield
現任:美國賓州大學哲學系教授
歷任:哈佛大學哲學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系
學歷: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哲學博士
擅長領域:心理哲學、現代哲學史、科學哲學
譯者簡介
周春塘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華梵...
笛卡兒的《沉思錄》是最被廣為閱讀的哲學文本,被視為現代哲學的開端,往往也是在大學裡研讀哲學的學生,被要求閱讀全文的第一本哲學經典。而Routledge的導讀手冊所提供的解說及分析正是對《沉思錄》最為重要的一本著作。
作者由哲學史的角度切入,闡述笛卡兒的學術背景及生平,進而討論《沉思錄》的寫作動機,此外,更分別探討書中提到的各個主題,包括:心靈、真理與神、自由、人與自然等議題。非常適合作為了解笛卡兒思想的第一本書籍,更是閱讀《沉思錄》的最佳指南。
作者簡介
蓋瑞.海特斐Gary Hatfield
現任:美國賓州大學哲學系教授
歷任:哈佛大學哲學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系
學歷: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哲學博士
擅長領域:心理哲學、現代哲學史、科學哲學
譯者簡介
周春塘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
著作:《生活的智慧--尋找生命中的力量》、《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譯有《耶穌祕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概无人怀疑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的地位。这不仅因为笛卡尔革命性地摧毁了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创立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体系,为近(现)代科学奠定了基本的哲学架构;而且,也是因为笛卡尔哲学成为往后许多哲学家继承、批判和攻击的重要对象,从而形成近现代的西方哲学传统。即便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笛卡尔作为现代性的代表人物成为众矢之的,每每为人解构和颠覆,然而,其影响却似乎有增无减,其地位却似乎岿然不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版译序 -
恰恰相反,我们的解释若想客观地或正确地理解文本,必须借鉴前人的解释,必须进入该文本的解释历史和传统。正是因为将文本或事件的解释深深扎根于它的整个理解的历史,我们才能避免主观的臆测和误读,才能理解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愚以为,对西方哲学的理解,首先应该采取入乎其内的态度。只有进入西方哲学的传统,尤其深入西方诠释经典文本的历史,我们才能摆脱隔靴搔痒的窘迫境况。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版译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笛卡爾與《沈思錄》"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维特根斯坦传 9.1
笛卡爾與《沈思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论古今之变:思想史的“笛卡尔时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中文的哲学世界之内,笛卡尔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存在。我们可以在任何一本哲学史、现代哲学思想、主体性哲学的论述中,发现他的身影,无论是一闪而过,还是作为章节主角。如果我们给各类哲学宣言排个名,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与康德的“人非工具”在群体知名度上可能不分伯仲... (展开)
笛卡尔的世界:温暖的被窝和躁动的学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7世纪的欧洲,法国宗教战争结束,英格兰击败西班牙,法国的宿敌走向衰败,法国逐渐走向和平而稳定,笛卡尔在温暖的被窝中开始了思考和研究,这样的习惯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而欧洲学界骚动不按,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经院哲学的基础开始动摇,培根、布鲁诺、伽利略、哈... (展开)
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哲学可以解决

我思故我在?一书助你读懂笛卡尔的沉思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如何来的?

我思故我在?一书助你读懂笛卡尔的沉思

笛卡尔和他的第一哲学沉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虽然书名是《笛卡尔的<第一哲学的沉思>》,但其实作者分别将笛卡尔和他的《第一哲学的沉思》作为对象进行论述。 本书分为三部分,作者哈特菲尔德在第一部分的写法更接近于一部传记,介绍笛卡尔的成长大环境。笛卡尔生在在科学革命兴起之时,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提出新...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7分 240人读过
-
Routledge (2014)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8.2分 55人读过
-
Routledge (2002)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routledge(劳特里奇)哲学指南中文译本 (木星)
- 伟大的荒谬-西哲书目 (马马也)
- 书单|台 翻译 (如峻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笛卡爾與《沈思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8号宿舍244 2020-03-12 20:58:54
在不熟悉文本(不限于沉思录)的情况下谈文本细读是可笑的。
0 有用 小猫加肥~心 2015-04-08 09:50:07
我果然还没有到读哲学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