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密码》的原文摘录

  • 其实,书最大的魔力,在于可能会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架构,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最后甚至扭转我们的人生轨迹。 (查看原文)
    Book.S 3赞 2012-07-09 18:55:44
    —— 引自第45页
  • 让女人丑陋的最根本原因   对一个女性最有害的东西,就是怨恨和内疚。前者让我们把恶毒的能量对准他人;后者则是掉转枪口,把这种负面的情绪对准了自身。你可以愤怒,然后采取行动;你也可以懊悔,然后改善自我。但是请你放弃怨恨和内疚,它们除了让女性丑陋以外,就是带来疾病。   我有一个面目清秀的女友,多年没见,再相见时,吓了我一跳。一时间张口结舌,不知说什么好。她倒很平静,说,我变老了,是吧?我嗫嚅着说,我也老了。咱们都老了,岁月不饶人嘛!她苦笑了一下说,我不仅是变老了,更重要的是变丑了。对吧?   在这样犀利洞见的女子面前,你无法掩饰。我说,好像也不是丑,只是你和原来不一样了,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整个面目都不同了。   她说,你不知道我的婚姻很不幸吗?   我说,知道一点。   她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个不幸福的女人是挂相的。我们常常说,某女人一脸苦相。其实,你到小姑娘那里看看,并没有多少女孩子就是这种相貌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天真烂漫的。但是你去看中年妇女,就能看出幸福和不幸福两大阵营。   我说,生活是可以雕塑一个人的相貌的,这我知道。但是,好像也没有你说得这样绝对吧?   她坚持道,是这样的,不信你以后多留意。到了老年妇女那里,差异就更大了。基本上就分为两类:一种是慈祥的,一种是狞恶的。我就是属于狞恶的那一种。   我不知如何接下茬,避重就轻说,不过,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老年人,都是慈祥的。   她说,对啊。那些不慈祥的,根本活不了太久。比如我,很可能早早就告别人世。   话说到这份上,我只好不再躲避。我说,那么你怎样看待自己的相貌变化?   她说,我之所以同你讲得这样肯定,就是从我自己身上得出的结论。因为我的婚姻不幸福,我又没有法子离婚,所以一直在怨恨和后悔中生活、煎熬着。对着镜子,我一天天地发现自己变得尖刻和狞厉起来... (查看原文)
    志恒 1回复 2011-03-22 17:31:30
    —— 引自第77页
  • 一桌烹饪了二十一天的菜:http://www.douban.com/note/141263718/ (查看原文)
    志恒 2011-03-22 18:24:53
    —— 引自第95页
  • 很多人谈论的爱,只是一厢情愿 你一定会找到爱,但不是从你投射下爱的那个人身上,而是在你的心灵深处。 很多人在谈论爱的时候,其实说的不是爱,只是一厢情愿。 我以为,爱必须是双方的,因为爱的前提是平等。不平等的爱,充其量也就是怜悯。只有那种心心相印的平视的爱,才是真谛。 很多人只是把自己的想像附着在某个人身上,他们爱的其实并不是那个人,而是自己的想像。他们没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想像,就假设一个人具有这种形象和力量,然后一往情深地涌泻自己的爱,实质是顾影自怜。 这种情感的诱惑力非常强大,本质是一纸魔鬼的合约。寻求这种结合的人,是依赖、谄媚、自我牺牲的人:承受痛苦,愿意为了得到结合的安全感为别人做任何事;得不到之时,就滋生出可怕的破坏力。 爱就是付出时间。拿出时间陪伴你的父母,拿出时间帮助你的爱人,拿出时间和你的孩子一同玩耍,拿出时间和你的恋人在一起……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里,时间是衡量真情的一把铁尺。因为时间可以换来一切东西,但是一切东西都无法替代时间。 在人际关系或人生里,你都没有义务必须爱某一个人。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人值得你永远去爱,那就是你自己。 很多被爱苦恼的人,其实是在爱人还是爱己之间挣扎。真正的爱别人,是建筑在爱自己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是自己觉得这个人可爱,我们才开始爱他,这也是听从了自己的命令。 爱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的毫无怨悔地爱别人。因为那是爱自己的一个决定。 (查看原文)
    志恒 2011-03-22 18:28:14
    —— 引自第160页
  • 找一张A4纸,写下忧伤:http://www.douban.com/note/141267605/ (查看原文)
    志恒 2011-03-22 19:00:48
    —— 引自第167页
  • 没有谁真正可以和别人彻底分开,所以,这个“自己”,不是孤独的一个人,而是群体中的一个人。 (查看原文)
    -VAL- 2011-06-26 22:18:55
    —— 引自章节:你还能找到北斗吗?
  • 问题的关键是——我对于变化的不安全感。这种感觉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决定重大事项的借口。 (查看原文)
    Book.S 2012-04-02 15:47:41
    —— 引自第11页
  • 我相信,有一本书,一定藏在远方。他是你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查看原文)
    Book.S 2012-07-09 18:49:45
    —— 引自第45页
  • 我告诫自己要向书学习。它们宠辱不惊,安之若素。无论怎样褒贬,自己是一个字也不会改变的,还是那种惨白的脸和漆黑的字,单调而安然。 (查看原文)
    Book.S 2012-07-09 19:24:13
    —— 引自第47页
  • 我一直很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当你坚定地承担责任勇往直前的时候,天地万物好像听到了一个指令,会齐心协力地帮助你、提携你。于是,贵人也出现了,机会也在最不可能滋生的芽缝中,露出了细芽。 (查看原文)
    Book.S 2012-07-09 19:24:16
    —— 引自第185页
  • 一个人只有在光明磊落的时候,才会不避讳自己的奋斗目标,才会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显示出美德和惹人怜爱的细节。而这些,恰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奇迹就慢慢的显影了。 世界上的事,都是因人而异。对你难于上青天的事,对另外一些人不过是弹指间的小菜一碟。所以,先锤炼你的人格和目标吧。当它们光彩照人的时候,机遇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了。 这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只要你像雏鹰,无数次张开翅膀,有一次刚好刮过来了风,那是一股上升的气流。如果你蜷曲在巢中,无论刮过怎样的风,对你都只是寒冷。 (查看原文)
    Book.S 2012-07-09 19:35:36
    —— 引自第186页
  • 自杀的人,诚然是可怜的。但究其目的,除了戕害自己以外,还有很多人,是希望自己的死,来惩戒他人,来挽救某种事态的颓势 。我们自然对死者不能苛求更多,但这种死亡达不到目的,确实显而易见的。如果你确实无法忍受生的艰难,你要选择死亡,这是你的自由。但你企图以你自己的死,来达到某种目的,就是临死还生活在迷幻中。 你要想达到某种目的,只有靠自己的奋斗。想用自己的死,启发别人来为你的理想而努力,是偷懒和愚蠢的一厢情愿。不要把自己都无力面对的现实,黏附在他人身上,那是彻头彻尾的执迷不悟。 (查看原文)
    zyecho 2012-08-18 00:59:50
    —— 引自第38页
  • 在我母亲逝去后,我悲伤得难以自拔的日子里,作家刘恒对我讲过一句话,历久弥新。他说:“我思故我在。既然人是活在思索中的,那么只要我们还在怀念他,他就没有真正死去。” 忘却一个生命,是何等的艰难啊!那就不再忘却,让一些人和事永远和我们共存吧! 渴望生命的歇息,此岸与彼岸的窥见。太惨痛的怀念,是一种中世纪苦修的遗迹。本质是心理上的自虐。自虐是一种把自身肉体的痛苦,赋予崇高意义的活动。究其根源,那不是崇高,只是自作多情。真正崇高的目的,不需要这种夸张的举措。 (查看原文)
    zyecho 2012-08-19 22:55:40
    —— 引自第16页
  • ......我觉得真正区分哭泣的哀伤程度的,是眼泪。 其实哭是可以分成两种的,流泪的和不流泪的。没有眼泪的哭泣,更多的是压抑。只有那种泪流汹涌、滴泪沾襟的哭泣,才有更大的宣泄和排解压力的作用。 ......聆听别人的痛楚,常常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 有一阵子,我的诊所里接二连三地来了一些丧失亲人,需做悲伤治疗的人。他们之中少数人是无声地哭泣,让眼泪顺着面颊汹涌而下。大部分人会撕心裂肺地痛苦,几乎声震寰宇。 诊所的工作人员说,她在外面都听得到声如裂帛般的哭声,我近在咫尺洗耳恭听,如何受得了呢! 我说,事实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难挨。天下之大,其实是难以找到可以放声一哭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或她,能够让我陪伴着痛苦,是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啊。 在朋友的交往中,也常有这种情境。 如果你觉得不可忍受,多半因为这痛苦,也正是你掩藏的创口。别人叙述,像一柄挖掘铲,让你的陈血也开始喷溅。这种时刻,你不要轻易放过。如果你不能倾听,可以躲开,但要讲清楚自己不是厌倦,而是无力支撑。我相信真正的朋友会理解这一点的。如果不能理解,也就不可久交了。 但你歇息下来的时候,不要轻易放过那稍纵即逝的痛楚。我猜,身体已经习惯于包裹最深的弹片,轻易不愿触动。不过还是要把它挖出来,虽然一段时间内会血流不止,不过伤口中将愈合。如果一直遮掩着,倒有可能变成精神的败血症。 (查看原文)
    贾飘飘 2012-12-11 22:05:07
    —— 引自第109页
  • “一方面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就是别人眼中的‘我’.。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自卑加重了,我们知道外界的评价都是给予那个不存在的‘我‘,真实的我反倒像灰姑娘一样,躲在角落里拣煤渣。” (查看原文)
    成长那么悠长 2013-06-12 21:46:35
    —— 引自第187页
  • “要以真面目示人,没有必要取悦他人,没有必要委屈自己。” (查看原文)
    成长那么悠长 2013-06-12 21:46:35
    —— 引自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