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
◎ 当代首部《杜甫传》
◎ “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
冯至是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及教育家,《杜甫传》写作始于1946年,历时三年完成,译介到日、俄等国。是他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的现代诗人之心去理解和体悟诗圣杜甫的诗 人之心;是他以杜诗为根据,诗史互证地还原了杜甫的一生,“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
本书附有冯至撰写的《人间要好诗》《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论诗和他的遭遇》,并由复旦大学博导、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骆玉明教授撰写导读,收入权威学者撰写的六首杜诗赏析。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推荐阅读
杜甫传的创作者
· · · · · ·
-
冯至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今河北省涿州市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0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第一批学部委员。
作为诗人,冯至善于吸收外国文学中的有益养分,在创作中融会贯通,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20年代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登上文坛,40年代创作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独步文坛,影响深远。作为学者,他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其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均具开创意义。作为教育者,他培养了大批学有专攻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及翻译人才。他的译作有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海涅《哈尔茨山游记》、...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今河北省涿州市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0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第一批学部委员。
作为诗人,冯至善于吸收外国文学中的有益养分,在创作中融会贯通,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20年代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登上文坛,40年代创作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独步文坛,影响深远。作为学者,他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其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均具开创意义。作为教育者,他培养了大批学有专攻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及翻译人才。他的译作有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海涅《哈尔茨山游记》、《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合译)、歌德《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合译)等。
冯至在诗歌创作、德语文学研究、教学、翻译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国际性的肯定和赞誉,他先后被聘为瑞典、德国、奥地利等国的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得诸多国外奖项。
目录 · · · · · ·
前记
家世与出身
童年
吴越与齐赵的漫游
与李白的会合
长安十年
流亡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
成都草堂
再度流亡
幕府生活
夔府孤城
悲剧的结局
附录
人间要好诗
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
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杜甫诗六首赏析
· · · · · · (收起)
喜欢读"杜甫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杜甫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杜甫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3 条 )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孤城湘水舟,此生苦作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杜甫传终于把我随手记下的这些事转成了电子版。每次整理到难过的地方就忍不住落下泪来。 生于斯长于斯,他永远也无法在更年轻的时候懂得这个时代的不值得,但当我们感叹他为何只能及此,他也是用尽了全力成就了这一生。再多的评价都是亵渎,他已经超越了一切的道德,完成了自己... (展开)
根据《杜甫传》整理杜甫生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712年 出生 河南巩县,先祖杜预、祖父杜审言、外祖是士族、母亲早亡,寄居在姑母家中;六岁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七岁咏凤凰;诗文斩露头角,受谢灵云、谢朓、阴铿、何逊、鲍照,庾信等人影响。 731年-734年 漫游吴越 在江南漫游3-4年(至江宁、会稽、天姥山...), 735年 回巩县 ... (展开)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与诗圣的一次“近距离”接触

少陵野老归野,浣花溪寺望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去成都时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们选的时间不太好,当天大雨倾盆。 本想着,也许雨天游人会少一些,其实不然。走到草堂遗址处时,游人密密地挤在草屋之中,我有些惊讶于人们的热情,同时也忧虑扰了“诗圣”的清修,只好略带遗憾地远离了草屋。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 (展开)论坛 · · · · · ·
请问这本与人文社那本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吗? | 来自swallow的尾戒 | 2024-11-25 21:16:5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8.1分 180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8.0分 1343人读过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7.8分 381人读过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7.9分 22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已买未读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待读 (书童·小)
- 藏书记 (菜园子看守)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8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杜甫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傅踢踢 2024-07-28 21:33:15 上海
抛开特定年代的笔法,真的是通透质朴又准确的传记,诗人写诗人,共情自会多几分
8 有用 小王的瞄瞄 2024-07-14 23:20:23 江苏
我这个“门外汉”在书里读到了“平凡”,杜甫也需要四处奔波求生计;我看到了“无奈”,迫于温饱杜甫也需要面对权贵“苦摇求食尾;我看到了“贫穷”,杜甫惊人的写实能力,让千年前的人间疾苦历历在目;我看到了“孤独”,以诗抒情是杜甫的精神支柱,从最初的公孙大娘舞剑到最后的湘江漂泊的小舟,他所有的感怀都写在了诗里,诗是他的挚友,是港湾,是归宿;我看到了“悲悯”,杜甫即便自己身陷苦难,但他仍能跳脱出来同情大众,悲... 我这个“门外汉”在书里读到了“平凡”,杜甫也需要四处奔波求生计;我看到了“无奈”,迫于温饱杜甫也需要面对权贵“苦摇求食尾;我看到了“贫穷”,杜甫惊人的写实能力,让千年前的人间疾苦历历在目;我看到了“孤独”,以诗抒情是杜甫的精神支柱,从最初的公孙大娘舞剑到最后的湘江漂泊的小舟,他所有的感怀都写在了诗里,诗是他的挚友,是港湾,是归宿;我看到了“悲悯”,杜甫即便自己身陷苦难,但他仍能跳脱出来同情大众,悲怜国运。而“悲悯”是杜甫的伟大所在,他世代官僚,但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普罗大众,共情苦难,他为大众发声,他用诗句弥补了盛世之下,史书乐意留下的空白。 pls:上学是不懂《石壕吏》,为默写而背,如今再看,字字入心。 (展开)
0 有用 洛君 2025-03-24 23:06:54 广东
以杜诗为原材料创作出的传记作品,书中将大量杜诗翻为白话,翻得很好。“以杜解杜”,作者对杜诗的熟稔令人钦佩,老杜以心血为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尽皆熔铸于诗,更令我叹息落泪。“诗史”“诗圣”,并无丝毫过誉,毕竟夫子学鼓琴而得文王,读杜诗亦可得子美。可惜本书年代较老,无法运用许多新时代杜诗研究、唐诗研究和唐史研究的成果。作者对传主老杜也没有一意赞美,对于杜诗中他所认定的不高明、不出彩之处,对于... 以杜诗为原材料创作出的传记作品,书中将大量杜诗翻为白话,翻得很好。“以杜解杜”,作者对杜诗的熟稔令人钦佩,老杜以心血为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尽皆熔铸于诗,更令我叹息落泪。“诗史”“诗圣”,并无丝毫过誉,毕竟夫子学鼓琴而得文王,读杜诗亦可得子美。可惜本书年代较老,无法运用许多新时代杜诗研究、唐诗研究和唐史研究的成果。作者对传主老杜也没有一意赞美,对于杜诗中他所认定的不高明、不出彩之处,对于老杜近于迂腐荒唐的忠君思想与行为,向来直言不讳,敢于批判。有些地方似乎考据不严,但无伤宏旨。 (展开)
0 有用 溺在水瓶里的牛 2024-10-06 21:11:01 江苏
杜甫告别长安,便是政治生涯的基本告终,没办法供奉皇帝,在颠沛流离的下半生中认清时代的苦难,尝尽人生的苦楚,心装家国和百姓,成为人民的诗人,“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0 有用 午夜的卡比利亚 2025-03-21 22:17:54 辽宁
“开元天宝时代的艺人却有不少人流落山南。杜甫在柏茂琳的筵前就听到过李仙奴的唱歌,在767年十月十九日他又在夔州长史元持的家里看到临颍李十二娘的剑器舞。她舞蹈的技术与众不同,人们问她跟谁学的,她回答说,她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在问答间,杜甫立即想起他儿童时在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时的情景,——这个经过一生忧患、而今身衰体病的五十六岁的诗人又有一瞬间能够回到了五十年前那雄歌健舞的富庶的时代。”读到这里以... “开元天宝时代的艺人却有不少人流落山南。杜甫在柏茂琳的筵前就听到过李仙奴的唱歌,在767年十月十九日他又在夔州长史元持的家里看到临颍李十二娘的剑器舞。她舞蹈的技术与众不同,人们问她跟谁学的,她回答说,她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在问答间,杜甫立即想起他儿童时在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时的情景,——这个经过一生忧患、而今身衰体病的五十六岁的诗人又有一瞬间能够回到了五十年前那雄歌健舞的富庶的时代。”读到这里以及和李龟年短暂相逢的段落,无限感慨,繁华一梦,忧患实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