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早期佛教在历史上一直不受待见,读者很少,所以探寻教法的源头,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我们认为部派佛教因为教法、语义和认识的变迁对于早期佛典的解读已经开始偏离了方向,那么在当代重建某种真实的教法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尊重的工作。特别有意思的,昨天在论文里刚刚讨论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这个词从早期文本到后期论典与注释书中语义的细微变化,暗示教法诠释系统的逐渐转变,今天却发现自己的观点居然与本书作者不谋而合。
佛教本身强调的是主体的巨大能力和无限自由,即所谓“境随心转”。 经这本书梳理之后,我有一个粗浅的总结,那就是原始佛教之后,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都是在被迫用不同的名相努力描述那个完全由修行者控制着的、变动不居的状态。 就像学书法一样,宗教修行(也许包括学所有知识),都是要在静态的痕迹之中领会一个动态。 这本书值得细读。
想半天只能用"辉煌"来形容这本书。无论在哪个传承法道上修持,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佛陀的原始教法不是我们听说的那样,以为的那样,书中对巴利经藏的直接阅读和重新揭示,很多地方可谓"惊心动魄"。感谢三位作者!
需要回归,需要统摄,需要初版迭代。如今的部派犹如打了巨量补丁的windows。
作为外行感觉很有意思,不过也有点干涩
虽然这本书看起来很技术性,但其实原则性探讨比较多。对于过程而非对象和片段的认知无疑是可以帮助理解四念处以及十二缘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个人感觉这本书并没有回答如何的问题,甚至比其他非“本初”的教法看起来更难实践了
主要是对原始圣典中习见的若干关键术语进行本义溯源,从而引出禅修观念与方法的一些讨论。纯粹就内容来说,可以给四星以上。但编排体例实在太乱,扣去一星。全书不过两百多页,序章与导读就占去八十页,终章又占了四五十页,中间主体部分不过一半篇幅。并且内容也多复沓,序章中已经讨论了“念”与“根”这两个术语,导读中又进行了讨论,序章中已经对经藏中“内、外”的区分加以长篇说明,终章中又重复提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与福柯《主体解释学》对照。
> 本初的光明
5 有用 信心不逆熊先生 2024-12-27 21:57:25 江苏
早期佛教在历史上一直不受待见,读者很少,所以探寻教法的源头,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我们认为部派佛教因为教法、语义和认识的变迁对于早期佛典的解读已经开始偏离了方向,那么在当代重建某种真实的教法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尊重的工作。特别有意思的,昨天在论文里刚刚讨论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这个词从早期文本到后期论典与注释书中语义的细微变化,暗示教法诠释系统的逐渐转变,今天却发现自己的观点居然与本书作者不谋而合。
2 有用 枕流 2025-04-13 15:16:48 湖北
佛教本身强调的是主体的巨大能力和无限自由,即所谓“境随心转”。 经这本书梳理之后,我有一个粗浅的总结,那就是原始佛教之后,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都是在被迫用不同的名相努力描述那个完全由修行者控制着的、变动不居的状态。 就像学书法一样,宗教修行(也许包括学所有知识),都是要在静态的痕迹之中领会一个动态。 这本书值得细读。
4 有用 老牛 2024-09-04 03:08:52 北京
想半天只能用"辉煌"来形容这本书。无论在哪个传承法道上修持,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佛陀的原始教法不是我们听说的那样,以为的那样,书中对巴利经藏的直接阅读和重新揭示,很多地方可谓"惊心动魄"。感谢三位作者!
0 有用 一大坨 2025-02-03 13:45:24 北京
需要回归,需要统摄,需要初版迭代。如今的部派犹如打了巨量补丁的windows。
1 有用 nous 2025-02-14 16:36:57 北京
作为外行感觉很有意思,不过也有点干涩
0 有用 空山 2025-02-21 17:39:10 上海
虽然这本书看起来很技术性,但其实原则性探讨比较多。对于过程而非对象和片段的认知无疑是可以帮助理解四念处以及十二缘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个人感觉这本书并没有回答如何的问题,甚至比其他非“本初”的教法看起来更难实践了
1 有用 藥王子 2025-02-21 21:45:43 重庆
主要是对原始圣典中习见的若干关键术语进行本义溯源,从而引出禅修观念与方法的一些讨论。纯粹就内容来说,可以给四星以上。但编排体例实在太乱,扣去一星。全书不过两百多页,序章与导读就占去八十页,终章又占了四五十页,中间主体部分不过一半篇幅。并且内容也多复沓,序章中已经讨论了“念”与“根”这两个术语,导读中又进行了讨论,序章中已经对经藏中“内、外”的区分加以长篇说明,终章中又重复提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0 有用 王福 2025-05-01 14:42:04 上海
与福柯《主体解释学》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