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日记的书评 (25)

无论如何 这将是另一种日记
烧坏的封面设计,让我想到卡夫卡的一句话,格外悲伤: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 所以我燃烧–––因为冷而烧成灰烬。 · 这是卡夫卡的日记,记录了1910-1923年间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我总在想,他为什么就不能温润一点?他的语言吃到嘴里硬邦邦的咽下去很不舒服,这当然是假设...
(展开)

重读旧日记,而不是让它们妨碍我
今年初读卡夫卡,相见恨晚。之前读了《卡夫卡谈话录》《城堡》《变形记》,收了译林出版社 的一套卡夫卡精选集。如今遇到99读书人 《卡夫卡日记》,忍不住收了来。 在他同事的儿子笔下对弗兰茨 卡夫卡有了点初步认识,读他的书清醒又无解,那是他对外的表达,当他面对自己时,...
(展开)

卡夫卡日记:一切障碍在摧毁我
“我的耳廓摸起来像一片树叶那样清新、粗糙、清凉而多汁。” “我写下这些,必定是出于对自己身体、对这具身体之外来的绝望。” “若绝望表现得如此肯定,与它的对象连接得如此紧密,像一名掩饰自身败退又因此遭其撕裂的士兵那般受到抑制,它就不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永远...
(展开)

《卡夫卡日记》新三册
日记是内心世界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卡夫卡这个为“写作”而生,为“写作”而亡的人,对这种表达方式欲罢不能。在1909至1923年这十余年时间里,卡夫卡的创作灵感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尽在《日记》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卡夫卡唯一的热爱就是写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展开)

卡夫卡是我见过最大的i人
卡夫卡的日记很卡夫卡,充满孤独的自我辩驳,一个非常忧郁的孤僻的人,就是很像精神病患者的呓语,长得好像有点帅,由此更为他这个人增添了悲情的色彩。 看了一些他的经历,我估计写小说,是他排遣内心孤独和痛苦的方式,再不输出根本无法活下去。他在述说自己内心的时候,触碰...
(展开)

世俗的烦扰和理想的安宁,终难两全
卡夫卡的日记,读得有些伤感,有点压抑。 那种情绪上淡淡的愁闷哀怨,健康方面睡眠和疾病的困扰神伤,行为上总是被缚手缚脚的克制与无奈,好像至始至终都在字里行间显现着。 或许,这也正是读书的妙处,人类的各种情感和存在,都可以在读书的过种中,一一体会到。 对卡夫卡的最...
(展开)

五十度灰:卡夫卡的天花板凝视
弗朗茨·卡夫卡,将存在主义的恐惧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以他的作品为依据,卡夫卡就是那种你绝对不敢邀请参加派对的朋友,因为他会把任何一次轻松的聊天都变成一场关于人性必然崩溃的深度讨论。他的作品散发着一股气息,仿佛是某个人在昏暗的房间里呆得太久,盯着天花板发...
(展开)

我宁可在自己的圈子里挨揍
抵抗自己的局限性与惰性, 抵抗这张办公桌和这把椅子。 一个不写日记的人对日记的立场是错误的! 日记,我们习惯将其视为写日记的人在某一时刻的真实情感。而在卡夫卡的日记中,我们很难区别他是在写日记还是在写小说。如果这是一本小说,作者又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什么模样的主人...
(展开)

卡夫卡何止是打工人嘴替,简直是打工人楷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看一下卡夫卡的工作简历:1908年(25岁)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1917年9月12日因患肺结核暂时离开保险公司。1922年7月因病辞职。1924年6月3日去世(41岁)。卡夫卡居然工作了15年!我还以为他是全职小说家! ▪️今天,准备下床的时候,我就这么瘫倒了。原因非常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