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
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近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
【作者】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
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近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译者】
晏博,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西班牙葡萄牙语文学研究分会成员,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拉丁美洲文学。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很久以前,在一次我后来再也没有找到的访谈中,安德烈·布勒东称,超现实主义或许已经到了转入地下的时刻。在布勒东看来,只有遁入隐秘,超现实主义才能继续存活,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走到人生最后几年,刚刚迈进1970年代。 [……] 这些次生团体当中,是否有那么一个曾与隐秘的超现实主义长期保持关联?身陷阴沟里的超现实主义活动范围是仅限于欧洲和美国,还是曾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分支?隐秘的超现实主义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分裂成相互对立的几个次生团体,而后相继消失,如同游牧部落消失在沙漠里?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没过几年,隐秘的超现实主义者忘记了自己恰恰是隐秘的超现实主义者?那么新的隐秘超现实主义者又是怎么被招募进来的呢?是谁在半夜给他们打电话.对他们说从这一刻起他们就可以自认为是这个团体的一员了呢?半夜接到电话的那些人,对于这一身份又是怎么想的呢?认为有人开玩笑捉弄他们?或认为电话那头带着法国口音的声线其实来自某个爱搞恶作剧的朋友?还是认为自己刚刚出现了幻听症状?新招募的隐秘超现实主义者又接到了哪些指示?是要求他们快速学会用法语读写吗?是让他们前往巴黎的某个地方,那里有人在等他们吗?是让他们别害怕吗?是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吗?如果给他们的地址其实是通往某块墓地,某块巴黎众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墓地之一,或者通往一座教堂,通往某条资产阶级风格的大道上的某个资产阶级住宅,他们会怎么做呢?如果地址是通往阿拉伯社区最深处的某个地下室,他们会怎么做呢?如果新招募的隐秘超现实主义者尚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某场耗时过长的恶作剧,他还应当前往那个地址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有关布勒东某句话的几个推想 -
在上述三条发展路线中,即在阿根廷文学最活跃的三条发展路线中、在末日文学的三大起始点中,借用博尔赫斯的话来讲,恐怕胜出的还是最忠实于表现感伤的乌合之众的那一派。感伤的乌合之众如今已不是右派(很大程度上是这样,因为右派忙于自我宣传、享受可卡因、密谋馑与货币贬值,在文学问题上是功能性文盲,或者能背上几句《马丁·菲耶罗》就心满意足了),而是左派,左派时其知识分子的所求无非是躯体,这也正是他们从自己的主人那里得到的东西。躯体,躯体,躯体·索里亚诺、相戴你统治的是一个王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末日文学遐想
> 全部原文摘录
A la intemperie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赫罗纳之行的补遗,以及发生在巴塞罗那受挫的艳遇

《在地狱阅览室里》——靠近波拉尼奥,也远离他

读书笔记2410:在地狱阅览室里

波拉尼奥、博尔赫斯、小津安二郎与乌鸦

传记与其文学史的可能随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荒野侦探》于1998年问世前,波拉尼奥的文学事业鲜少得到评论界的关注,尽管在此之前他已出版《美洲纳粹文学》、《遥远的星辰》等作品,但都未引起太多波澜。《荒野侦探》的出版迅速为他赢得了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诸多重要文学奖项,等到他五年后去世,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收... (展开)>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8.9分 289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06)暂无评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A la intemperie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