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原作名: Die Verachtung der Massen: Versuch über Kulturkämpfe in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
译者: 常晅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152
定价: 55
装帧: 精装
丛书: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
ISBN: 9787305283529
内容简介 · · · · · ·
★大众,一个既充满谜团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大众的声音从何而来?
★犀利、博学、深刻 德国当代哲学家斯洛特戴克锐评大众现象
【图书简介】
大众进入历史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在本书中从埃利亚斯·卡内蒂的思想出发,阐述了大众主体一经形成,人群之间的距离便缩小,在人群聚集产生的黑色中,本质差异被废除,新的人为差异出现,即一种有区别的无差异性。他分析了文化斗争中针对差异的合法性和起源产生的争论,以及大众在后现代社会中基于大众传媒的结晶一般的聚集形式。
“大众,一个既充满谜团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它突然就出现在了那里,以前却是什么也没有。可能有几个人走到了一起,五个人、十个人或十二个人,不再多了。没有宣布什么,也没有期待什么。突然间,一切都变成了黑压压的人。”(埃利亚斯·卡内蒂)
蔑视大众的创作者
· · · · · ·
-
彼得·斯洛特戴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关于作者
彼德·斯洛特戴克,当代德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大学哲学和媒体理论教授。曾于2002年至2012年担任德国电视节目《哲学四重奏》的主持人。斯洛特戴克常自称是时代的诊断者,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评判,力求把握未知的未来,找到有利于现实的良方。他的代表作包括《玩世理性批判》《资本的内部》《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球面学》三部曲”等。他曾获欧洲政治文化奖和赫尔穆特·普莱斯纳奖。
关于译者
常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师,博士。译有《资本的内部》《购买时间》《海德格尔与妻书》《魏玛共和国的兴亡》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
目录 · · · · · ·
Ⅱ 关于蔑视这个概念
Ⅲ 双重伤痕
Ⅳ 人类学差异
Ⅴ 大众同一性:无差异性
后记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蔑视大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蔑视大众"的人也喜欢 · · · · · ·
蔑视大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蔑视大众》——现代文化与大众现象的迷思
《蔑视大众》书评:简约而不简单的深刻剖析
有些概念可与斯氏的其他书相串联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Suhrkamp (2000)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万物皆媒介 (romeobleu)
- 政治思想/社会理论 (🦉的瓦涅密)
- 群众现象研究 (变形守望者)
- 2024年购书目录 (思郁)
- 书单|社会学20240801 (宇凡)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6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蔑视大众的评论:
feed: rss 2.0
13 有用 祝羽捷 2024-11-11 10:20:45 上海
斯洛特戴克通过考察“蔑视”与“差异”这两个概念,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在文化和政治进程中的暧昧与矛盾。大众的主体地位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大众的崛起推动了民主化和启蒙进程,将其视为政治和文化进步的象征。然而,大众的“主体化”是一种半成品,其形态在卡内蒂的分析中被描述为一种“伪解放”。大众虽似乎是历史的主人,但其主体性被媒体和娱乐所瓦解,形成了一种“原子化”的个体主义,大众的存在因而呈现出一种空洞的... 斯洛特戴克通过考察“蔑视”与“差异”这两个概念,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在文化和政治进程中的暧昧与矛盾。大众的主体地位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大众的崛起推动了民主化和启蒙进程,将其视为政治和文化进步的象征。然而,大众的“主体化”是一种半成品,其形态在卡内蒂的分析中被描述为一种“伪解放”。大众虽似乎是历史的主人,但其主体性被媒体和娱乐所瓦解,形成了一种“原子化”的个体主义,大众的存在因而呈现出一种空洞的力量。随着民主和大众文化的扩展,传统的“差异”逐渐被抹平,尤其是在身份认同的层面。现代化解构了贵族和平民、神圣与世俗等差异,通过“人为制造”的方式重新塑造认同。这种抹平差异的过程并没有真正消除不平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新的社会分裂和冲突。 (展开)
0 有用 蓝阕 2024-11-28 00:25:28 浙江
否定了垂直纵向的人类本质差异之后,大众社会的横向差异被定义为建构的、可随情况不同修订的无差异性的差异,即同一性。蔑视的情感体现在卡内蒂的“黑色人群”、尼采的“末人”、海德格尔的“常人”或流行的“乌合之众”等零散段落中。民主优先于艺术的时代既造就了这个时代文化的丰富多彩,又无法遏止内在规范的缺失,当然,斯洛特戴克仍寄希望于艺术寻回更优的差异性。
1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4-11-17 17:38:39 山东
海德格尔在“常人”的模式中狡猾地唤醒了“此在”,使每个个人无一例外地参与到对最初有效的结论的蔑视中:我们总是被基础已经掏空了的他人瓦解到这种程度,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找到我们“自己”的存在。剥离自我发生在每一次激起本真性和个性之前。在这些前提下,可蔑视性必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之物出现,它烙印在此在的身上,因为它最初只能是与腐烂的他者一起的腐烂的共在。在常人自我中,庸俗的他者曾经优先于“本真的”... 海德格尔在“常人”的模式中狡猾地唤醒了“此在”,使每个个人无一例外地参与到对最初有效的结论的蔑视中:我们总是被基础已经掏空了的他人瓦解到这种程度,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找到我们“自己”的存在。剥离自我发生在每一次激起本真性和个性之前。在这些前提下,可蔑视性必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之物出现,它烙印在此在的身上,因为它最初只能是与腐烂的他者一起的腐烂的共在。在常人自我中,庸俗的他者曾经优先于“本真的”自我,它可以变得几乎是高贵的。因此,人们在一开始就无法不轻蔑地生活,不可能不以常人的方式生活,不可能不分散地生活在无人的独裁中,因为目前每个人都只作为常人来到自己身边,而且通常都会保持这样。然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努力的重点是为转入非可蔑视性、转入激进的并且实际是高贵的生存做准备。 (展开)
0 有用 Kynicism 2024-11-12 18:45:05 四川
讲座成书。串联起了《欧道主义》与球域学。前两章偏向于政治哲学,到了后面转向了对停滞的“现代统一帝国”的批判。
6 有用 木纹 2024-11-09 16:46:59 北京
斯洛特戴克批判的并非不言自明的大众,而是差异化的非差异性,或者说,一种同质化(即使披着差异的外衣)。
0 有用 ccsy 2024-12-22 17:22:11 北京
对基于差异生产的蔑视的消除本身也是蔑视的暴力。或许关键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如何让基于差异和区分之上的权力装置短路。
0 有用 小镜子 2024-12-19 20:03:25 吉林
对大众与个体都剖析的非常好,从追平平等到寻求差异,人类到底是被何种事物指引?
0 有用 豆友IWEFGQjhSo 2024-12-19 11:11:40 湖北
“哲学家们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奉承社会,问题在于挑衅社会。” 内容其实还好,有些地方表述的实在令人费解,不知是否有翻译问题
0 有用 tiva 2024-12-14 10:42:06 广东
关于所谓“有区别的无差异性”的演讲
0 有用 多默 2024-12-12 14:44:36 上海
很有意思的小册子,讲的是counter-counter文化建构主义,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