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森林智者的最后一堂人生课
原作名: 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译者: 靳婷婷
出版年: 2024-9-1
页数: 262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71439965
内容简介 · · · · · ·
26岁事业有成的比约恩,在即将成为跨国大企业最年轻的高管时,选择抛下一切到泰国森林展开17年的出家生活。在那里,他被授予了Natthiko称号——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长的人”。正是佛教的智慧与修行,帮比约恩挺过17年后再回瑞典时的忧郁风暴,以及罹患“渐冻症”逐渐走向死亡的日子。
我可能错了的创作者
· · · · · ·
-
靳婷婷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1961~2022)
瑞典经济学家,公共演说家,冥想老师,曾经于1992至2008年之间出家,成为佛教僧侣。26岁时,比约恩放弃了企业高管的职业生涯,转而来到泰国的丛林中过起了森林派僧侣的生活。在那里,他被授予“纳提科”的法号,意为“在智慧中成长的人”。经历了17年的出家生活后,他还俗回到瑞典,并于2018年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但他依旧保持着乐观与积极的心态。他的《我可能错了》一书赢得了瑞典人民的喜爱,在瑞典一经出版就迅速登上了畅销书榜榜首,成为当年最畅销的非虚构类书籍。
卡罗琳·班克勒(Caroline Bankler)
1983年生,瑞典作家、制片人。卡罗琳是比约恩广受好评的全国巡回演讲《自由之匙》的制作人。
纳维德·莫迪里(Navid Modiri)
1983年生...
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1961~2022)
瑞典经济学家,公共演说家,冥想老师,曾经于1992至2008年之间出家,成为佛教僧侣。26岁时,比约恩放弃了企业高管的职业生涯,转而来到泰国的丛林中过起了森林派僧侣的生活。在那里,他被授予“纳提科”的法号,意为“在智慧中成长的人”。经历了17年的出家生活后,他还俗回到瑞典,并于2018年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但他依旧保持着乐观与积极的心态。他的《我可能错了》一书赢得了瑞典人民的喜爱,在瑞典一经出版就迅速登上了畅销书榜榜首,成为当年最畅销的非虚构类书籍。
卡罗琳·班克勒(Caroline Bankler)
1983年生,瑞典作家、制片人。卡罗琳是比约恩广受好评的全国巡回演讲《自由之匙》的制作人。
纳维德·莫迪里(Navid Modiri)
1983年生,瑞典节目主持人、作家、音乐家。
目录 · · · · · ·
推荐序 我可能错了,是深具洞察力与慈悲的智慧
译者序 回归直心,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01 觉知
02 不幸福的成功
03 多呼吸,少思考
· · · · · · (更多)
推荐序 我可能错了,是深具洞察力与慈悲的智慧
译者序 回归直心,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01 觉知
02 不幸福的成功
03 多呼吸,少思考
04 卡拉马佐夫兄弟
05 初访道场
06 不要相信你的每一个念头
07 妈妈,我要去森林当僧侣
08 纳提科:“在智慧中成长之人”
09 当下的智慧
10 奇特的集体生活
11 丛林道场的节奏
12 花哨中的智慧
13 神奇的曼特罗
14 焉知非福
15 鬼魂,苦行和悲伤
16 自己造成的心理痛苦
17 一个隐士能喝多少百事可乐?
18 握紧的拳头,张开的掌心
19 老兄,去找份该死的工作吧
20 别忘了给奇迹留点空间
21 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22 《屁股不说谎》
23 但是,我可是个不应心生疑虑的僧侣呀
24 告别信
25 至暗时刻
26 一切皆会过去
27 一切从己开始
28 裤装人生
29 生命的意义在于找到天赋并与人分享
30 信任会助你到达彼岸
31 晴天霹雳
32 就这样结束了吗?
33 一切终将离你而去
34 成为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美景
35 父亲
36 宽恕
37 由浅至真
38 此生终有道别时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类心理的某个层面非常喜欢把一切都归咎于别人:“如果我的父母能有所改变,如果同事对我不那么刻薄,如果政客们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那该有多好。”这种心态一点都不奇怪,我们也无力控制,因为这是我们的小我存在的一个基本因素,再自然不过。在生活中遇到难事,面临心理压力时,指责他人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因为这让我们觉得自己没那么脆弱。然而,即使不愿面对,我们最终还是要对自己提出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此时此地我能再做些什么,让自己在这种境遇中感觉不那么糟糕?” 世界将一如既往地转动。没有别的人或事有义务改变,好让你我的生活轻松些许。因为当我们感到压力、悲伤、孤独、焦虑、渺小和不足时,这些感觉通常是由我们执着固守、拒不放弃的某些念头引起的。这些念头往往都有充分的理由,而且往往包含“应该”这个词:爸爸不应该那样做。妈妈不应该那样说。我的朋友应该记得。我的孩子们应该用心。我的老板应该理解。我的伴侣应该换一种说法、心态或是思维方式。 而在所有这些念头之中,最伤人的莫过于“我应该有所不同”了:我应该更聪明、更努力、更富有、更优秀、更苗条、更成熟。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永远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但是,你也可以选择从这个漩涡中缓缓走出,带着一抹微笑回应:“谢谢你的建议。我们再联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6 自己造成的心理痛苦 -
我们的心智就像是这把刀。想象一下,如果我不断地使用这把刀,切塑料、混凝土、玻璃,金属、木头和石头,那么刀很快就会变钝,无法有效地完成工作。反过来,如果我让刀在鞘中休息,只在砍柴或砍竹子的时候使用,那么这把刀就会长久保持锋利,能够快速而高效地完成工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9 当下的智慧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可能错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可能错了"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可能错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2 条 )
论坛 · · · · · ·
南传的修法是不是有问题? | 来自断攀缘心 | 2025-04-05 22:34:47 | |
我想知道这本书的翻译是不是有问题? | 来自狒狒 | 2025-02-04 06:18:5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2)暂无评分 36人读过
-
先覺 (2023)暂无评分 11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到彼岸 (田园)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想读 (徐小凯)
- 待看 (今夕是何夕)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74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可能错了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一叶飘零 2024-09-24 21:11:05 浙江
努力成为一个稍微更加擅长自处的人,一个更能泰然做自己的人,一个不受自己念头支配的人,甚至有朝一日成为一个能与自己结为好友的人。
6 有用 小军 2024-09-14 14:02:59 北京
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心灵散文,随便翻开一页就感觉可以平静下来了。确实,一切都会过去,人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8 有用 方琦 2024-12-18 15:07:15 新西兰
我可能被骗了
4 有用 Zigs 2025-03-02 17:34:56 泰国
今年到目前个人修行方面最最推荐的一本书,尤其是身在泰国,读这本书,常常路过泰国的寺庙,跟泰国僧侣同乘船乘车,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对生活里很多东西都更加通透了,放弃对事物绝对掌控的欲望,放开这种执着,既是一种解放,也是智慧的标志。多放松紧握的拳头,学会忍耐不知情和不受控的状态,更加倾听身体的声音,赞扬自己的身体,倾听遵从身体的意愿而不是自己的,我们发出的能量,最终会返回到自己身上。人事终将道别,... 今年到目前个人修行方面最最推荐的一本书,尤其是身在泰国,读这本书,常常路过泰国的寺庙,跟泰国僧侣同乘船乘车,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对生活里很多东西都更加通透了,放弃对事物绝对掌控的欲望,放开这种执着,既是一种解放,也是智慧的标志。多放松紧握的拳头,学会忍耐不知情和不受控的状态,更加倾听身体的声音,赞扬自己的身体,倾听遵从身体的意愿而不是自己的,我们发出的能量,最终会返回到自己身上。人事终将道别,面对他人和生活本身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温柔以待。让自己成为更有肚量的人,一切皆会过去。 (展开)
5 有用 月亮星辰 2024-10-14 22:15:00 上海
首先作为一部书,他跌宕的人生轨迹决定了这本书不会无聊。高材生毕业就业大公司高管层,26岁辞职出家,十七年后还俗,绝症后出书描述出家和还俗后的经历以及如何面对死亡,一天就被我看完了全书,因为实在欲罢不能。还俗后很快他就严重抑郁,这段让我非常释然,纵然十七年的冥想也逃不过心绪的紊乱,而他说学会与生活共舞而不是试图控制它,这样的宝藏道理不需要十七年的修行,因为印度教有句谚语:神把最珍贵的珠宝藏在他确定你... 首先作为一部书,他跌宕的人生轨迹决定了这本书不会无聊。高材生毕业就业大公司高管层,26岁辞职出家,十七年后还俗,绝症后出书描述出家和还俗后的经历以及如何面对死亡,一天就被我看完了全书,因为实在欲罢不能。还俗后很快他就严重抑郁,这段让我非常释然,纵然十七年的冥想也逃不过心绪的紊乱,而他说学会与生活共舞而不是试图控制它,这样的宝藏道理不需要十七年的修行,因为印度教有句谚语:神把最珍贵的珠宝藏在他确定你永远不会去找的地方:那就是你自己的口袋里。十七年的僧侣生活他获得了很多类似的宝藏在书中也分享了很多,受益匪浅。比较来说,它比臣服试验更有力地触动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