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完全脱离社会/历史/深入研究、类似故事会式(而且还是主观渲染扭曲)的真空写作,把“女性苦难”当作预设的议题(也许是上一本书尝到了销售策略的甜头)的做法真是让人倒胃口。作者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简单刻板印象,浪漫化/神秘化的幼稚想象。书中种种表达让人不适,这种快速调研写作出版(吃相难看)、无知且暴力的议题先行策略,加上出版宣传打造作者种种“艰难调研”人设的的做法,期待后续更多的声音、凉山自己的声音、关注凉山的研究者写作者的声音,不然就真的只剩抱团取暖、倚靠资源站台、误导加深外界对凉山的刻板印象的声音了。
糟糕透顶的“纪实”作品,没有具体全面的田野调查而是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地对于事实进行选择,对凉山过去二十年的改进和积极变化选择拒绝看到,对于彝族女性坚韧的品质和精神选择完全弱化,写作中不断用“外面的世界”来进行对比。如若发展是可以只横向对比,完全脱离历史视角的话,那白人也可以问我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较其他文明还是“落后”?这种视角和选择性盲目,简直有毒。
近年来带有民族志性质的写作总有着这样一种风险:作者既以文学的名义逃避学术规范与田野伦理的审查,同时又用广为人知的科学模式让自己的偏见与猎奇看上去是在记录真实,或是行揭露真实的正义之道。 (顺便一提,易在某个节目里满口都是田野调查) 可是让我们清醒一点:考虑到与女性、彝族、苦难相关的文学作品在汉语写作上并非荒芜,因此我们有关《惹作》的批评或许不光是她本身的“挪用”,它还牵扯到了一个忽视过往努力的傲慢作者以及一群为之捧臭脚的愚蠢读者。或许我们(当然也包括他们)需要向自己提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的写作难道只能挪用他人的生命,把他们当作自恋自怜的修辞吗?
整本书充斥着全知全能的视角和可疑的细节想象。简化了彝族社会和彝族女性,损害所谓“非虚构”写作,写作动机也让人怀疑。另外,作者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避免展示自己的调研过程和信源,我无法把这本书当做严肃的写作,同时,阅读时非常担心会被灌输新的刻板印象。很难相信在今天还会看见生理女性的作者将女人当作无意识的、被动的、静止的、永恒的受害者,当作“悲惨的她者”,将她们的主体性当作一个串联各种“异域/原始奇观”的线索,用于自己的畅销书生产目的。请作者放过惹作吧。
作者自称非虚构写作者,却丧失基本新闻伦理,刻意寻找苦难,制造苦难,书写苦难,非苦难不写,非苦难女人不写,这样的田野像极了一只到处嗅闻垃圾的老鼠,哪里有苦难就往哪里翻。书中更是浪漫化一个彝女悲剧。自以为是最懂她的“密友”,殊不知你的书写,其实是对这位逝者的最大的残害。在作者笔下,彝女的坚韧、勇毅、独立、自信……一切难能可贵的品质都被忽略并践踏,所有彝族女性就像是布偶被她任意摆弄,没有尊严,没有能动性。书中还出现基本的认知错误、翻译错误,可能有人说,她是外地作家,难免在这些上面有所偏差,但她是非虚构写作者,基本的严谨总该有!!以及对年代背景的模糊处理,让人以为现在的凉山是非洲原始部落,是蛮荒之地,这样的刻画意图过于明显。
城市精英成功女“作家”眼中的少数民族“悲苦”女性。我也是少数民族女性,看到这种不负责任的烂作品真的很气愤。 另,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和各个公众号的推送也是直接反映了当前国内文艺届的小资烂臭品味,你们小资精英的感动和同情一文不值!!
作为西南少民,其实没觉得易写得有多好,一些批评吐槽我表示同意(太单一,自我过剩,田野深度不够),但这大规模汇总批评里有很多读下来也非常可笑,就差没说是境外势力有意抹黑了,毕竟刘绍华那本书当年要不是出得早,我凉山本地老朋友读了也认为是胡说八道。是是是,凉山现在越来越好越光明,但找了点本地人现身说法讲凉山没有重男轻女来反驳这本书的苦难叙事(至于这叙事写得好不好另说),就很可笑,凉山高额彩礼闹出人命的新闻去年《人物》都还在报道,相关研究也不少,重男轻女正是根源。写法上是一回事,讨论批评也是有意义的,但写个女性苦难怎么就弱化彝族女性主体了,看看新闻,是这些女性苦难已经不存在吗,搞得跟批判弱女文学一个路子。讲个冷知识吧,“难道你妹妹是免费的吗”这互联网金句就是彝族男孩说的。他从小都不知道见过多少了。
纪实文学,又是一部看了后让人欲罢不能的作品,文学就是灯下尘,照亮了我们视野看不到的地方。
给这位作者前一本书打过一星,说“写作伦理这回事似乎完全不在作者的脑子里”。之后颇有几位读者来(质)问我是什么意思。这本新作把这个问题暴露得极为彻底、残酷,看看这篇评论汇总就明白了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其中一位读者指出这本书是“填空式的写作”,一针见血。揭露文本中潜伏的(猎奇苦难的,刻板印象的,精于文化商品计算的)结构,可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类写作,以及我们时代的意识形态问题。
不知为何字里行间给我一种一边悲天悯人一边贬斥他者落后的感觉
看了友邻的评价和结绳志的文章,我向来不会给没读过的书打分,但是这次真的有点气到了。 请张大眼睛看看你的写作对象,那些【【【真实】】】【【【全貌】】】的彝族人怎么说,而不是你怎么“臆想”。 「书写苦难和弱势群体确有必要,但以什么样的姿态写,为了什么目的而写,写出来会造成什么社会影响,这都需要纳进我们的创作考虑中。易小荷的凉山行奔着苦难故事而来,奔着苦难女性故事而来。手法上,将苦难作为预设议题,刻意以各种恐怖传说、故事以及悲剧文本,蓄造当地阴森可怖,荒芜人气的蛮荒景象,为惹作的悲剧故事渲染出一种必然发生的叙事氛围,为写苦难而造苦难,意图未免过于明显。」 如果有选择性的【筛选】那些苦难服务于主观先行的意图,称之为XX主义加入潮流,那宁愿不要这种主义和潮流。自己看不起的东西再消费一遍,确实虚伪。
作者写出这种东西来良心真的没有一点不安的话,那真的很让人佩服。行为上犹如蝗虫过境,观念上自以为是,以自己的精致优越生活为原点,身在田野,心在上海。 2025年3月4日结绳志更新: 反对不负责任的写作——《惹作》在凉山内外的回声 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质疑被总结为7个方面,来自于多方面、多视角的观点,作者(最基本的)写作、(进入田野时和在田野中的)伦理、(上位者的凝视)视角、求实查证精神(且不说能力)等等,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我谨代表人类学学生及豆瓣用户给拉低本书评分贡献一点力量。具体情况见结绳志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有一年去凤凰,在从古城往郊外沈从文墓走的路上,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婆婆,穿着蓝布衣裙,背着一背篓蔬菜,缓缓爬着斜坡,往家里走去。那印象凝固在记忆里,翻易小荷作品的时候,蓦地跳出来,与惹作、陈婆婆、詹小群……印叠在一起,一种强烈的通感——抹去诗意的观照,她们岂不正是当下现实处境中的翠翠、萧萧、老七们。
首先,我认真读完了《惹作》。没记错的话,《惹作》一书在宣传时使用了不少类似“田野调查作品”之类的词语,此类词语在大众眼中无疑是“增加作品信度”的代言词。在这层含义上,既然选择用一种“科学”的话语来包装了自己对凉山的书写、让观众们相信作者笔下“真实”的凉山,是否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写作伦理?用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来作为反复横跳的挡箭牌,无疑是对自己书写责任的逃避。 借用一位朋友的话:田野里的人可能是你的伙伴,可能是你的老师,但不应该是你榨汁机里的一颗柠檬。
这里的死亡是随意和暴烈的,人人的命运都是无尽地忍耐伤痛。最割裂的地方在于,它们明明那么崇尚传统与神灵,却都陷于现代毒品的囚笼。 十五岁结婚,三年多以后自杀的惹作,留给世界竟然没有一张照片,一个确切的年龄。她对自己身体的自主处分,竟然是一瓶走向死亡的百草枯。读完,发现大凉山这里处处是“落后”的文明,失落的尊严。后记里易小荷女士说她要留下,要深入这里,看到大山的阴影中的女性,并告诉世人应该改变——人要先说还是要先做呢?其实说也是一种做吧。要是没有人诉说,我最害怕的就是无人在意那些苞谷一般的生命,是这个时代忽略弱者的生存与尊严。一本女性之书,田野之书,人文之书。我是云南的彝族,偶尔从我外婆口中听到彝族语言,询问她这是什么意思。易小荷也同样如此翻译了一些失落的,古老的语言。
此前给《盐镇》打了四星。新作采取了民间文学+纪实的双重写法/创作思路,试图将惹作的个体命运融入凉山彝族聚居区女性的群体命运及更大的族群处境,由此带来的创作悖论是,惹作一线的单薄和“失真”,具体细节的严重匮乏,在在证实作者调查、观察的功夫不够;反过来说,对彝族口传文学和文字记录的大量引用和化用,也证实作者采取了创作的捷径。ps.作品提到新娘通过特定的转魂接纳仪式正式进入男方家庭(与原生家庭断裂),这和儒家(父系)伦理下的汉族地区仪式程序相契合。
本身没写那么好,但我对打一星的无知之徒表示鄙视。对本书的批评我也看过一些,表面看有理有据,但批评者有一种奇怪的逻辑:拒绝“他者”的审视,要求写作者要跟写作对象保持同一个逻辑、同一种情感,要了解、理解他们的一切行为,但凡怀着“揭露”的意思,就与“殖民者”的凝视无异。我无法认同这种沿用东方主义话语的前现代脑回路。
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拒绝这样的书写
花了几个小时读完了这位高举女性苦难叙事并“临危受命”的“资深媒体人”写的这本关于彝族女性的书。书中尽数“先入为主”扭曲的写作让我近乎窒息!还有不实的翻译……!她压根儿不了解彝族的婚姻、家支等制度,一切都可以“一锅乱炖”,张冠李戴。只因她把她自己定义为凉山女同胞的救赎者。作者试图通过她所谓的“田野调查”来窥探彝族女性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她蹩脚的调查方式和对事实的片面理解,却导致千万个真实的“我”被主观臆断所书写。 打着非虚构的旗号,却充斥着大量的虚构与主观臆测。非虚构文学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它应该基于事实,通过作者的笔触还原生活的原貌。她压根儿没做到。它更像一部虚构作品,将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事实之上,让读者对彝族女性的形象产生了误解和偏见。她真的好像一只她笔下的“尼茨”!
> 惹作
427 有用 五耳夫 2025-01-19 19:46:30 四川
完全脱离社会/历史/深入研究、类似故事会式(而且还是主观渲染扭曲)的真空写作,把“女性苦难”当作预设的议题(也许是上一本书尝到了销售策略的甜头)的做法真是让人倒胃口。作者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简单刻板印象,浪漫化/神秘化的幼稚想象。书中种种表达让人不适,这种快速调研写作出版(吃相难看)、无知且暴力的议题先行策略,加上出版宣传打造作者种种“艰难调研”人设的的做法,期待后续更多的声音、凉山自己的声音、关注凉山的研究者写作者的声音,不然就真的只剩抱团取暖、倚靠资源站台、误导加深外界对凉山的刻板印象的声音了。
217 有用 Francis_Lo 2025-01-23 11:29:05 四川
糟糕透顶的“纪实”作品,没有具体全面的田野调查而是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地对于事实进行选择,对凉山过去二十年的改进和积极变化选择拒绝看到,对于彝族女性坚韧的品质和精神选择完全弱化,写作中不断用“外面的世界”来进行对比。如若发展是可以只横向对比,完全脱离历史视角的话,那白人也可以问我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较其他文明还是“落后”?这种视角和选择性盲目,简直有毒。
169 有用 春花! 2025-03-04 19:05:27 四川
近年来带有民族志性质的写作总有着这样一种风险:作者既以文学的名义逃避学术规范与田野伦理的审查,同时又用广为人知的科学模式让自己的偏见与猎奇看上去是在记录真实,或是行揭露真实的正义之道。 (顺便一提,易在某个节目里满口都是田野调查) 可是让我们清醒一点:考虑到与女性、彝族、苦难相关的文学作品在汉语写作上并非荒芜,因此我们有关《惹作》的批评或许不光是她本身的“挪用”,它还牵扯到了一个忽视过往努力的傲慢作者以及一群为之捧臭脚的愚蠢读者。或许我们(当然也包括他们)需要向自己提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的写作难道只能挪用他人的生命,把他们当作自恋自怜的修辞吗?
166 有用 格布 2025-02-16 14:50:09 四川
整本书充斥着全知全能的视角和可疑的细节想象。简化了彝族社会和彝族女性,损害所谓“非虚构”写作,写作动机也让人怀疑。另外,作者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避免展示自己的调研过程和信源,我无法把这本书当做严肃的写作,同时,阅读时非常担心会被灌输新的刻板印象。很难相信在今天还会看见生理女性的作者将女人当作无意识的、被动的、静止的、永恒的受害者,当作“悲惨的她者”,将她们的主体性当作一个串联各种“异域/原始奇观”的线索,用于自己的畅销书生产目的。请作者放过惹作吧。
152 有用 小鹿儿 2025-01-20 22:42:29 四川
作者自称非虚构写作者,却丧失基本新闻伦理,刻意寻找苦难,制造苦难,书写苦难,非苦难不写,非苦难女人不写,这样的田野像极了一只到处嗅闻垃圾的老鼠,哪里有苦难就往哪里翻。书中更是浪漫化一个彝女悲剧。自以为是最懂她的“密友”,殊不知你的书写,其实是对这位逝者的最大的残害。在作者笔下,彝女的坚韧、勇毅、独立、自信……一切难能可贵的品质都被忽略并践踏,所有彝族女性就像是布偶被她任意摆弄,没有尊严,没有能动性。书中还出现基本的认知错误、翻译错误,可能有人说,她是外地作家,难免在这些上面有所偏差,但她是非虚构写作者,基本的严谨总该有!!以及对年代背景的模糊处理,让人以为现在的凉山是非洲原始部落,是蛮荒之地,这样的刻画意图过于明显。
113 有用 吱吱呀 2025-02-27 15:10:17 甘肃
城市精英成功女“作家”眼中的少数民族“悲苦”女性。我也是少数民族女性,看到这种不负责任的烂作品真的很气愤。 另,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和各个公众号的推送也是直接反映了当前国内文艺届的小资烂臭品味,你们小资精英的感动和同情一文不值!!
108 有用 小波福娃 2025-03-05 01:09:37 江苏
作为西南少民,其实没觉得易写得有多好,一些批评吐槽我表示同意(太单一,自我过剩,田野深度不够),但这大规模汇总批评里有很多读下来也非常可笑,就差没说是境外势力有意抹黑了,毕竟刘绍华那本书当年要不是出得早,我凉山本地老朋友读了也认为是胡说八道。是是是,凉山现在越来越好越光明,但找了点本地人现身说法讲凉山没有重男轻女来反驳这本书的苦难叙事(至于这叙事写得好不好另说),就很可笑,凉山高额彩礼闹出人命的新闻去年《人物》都还在报道,相关研究也不少,重男轻女正是根源。写法上是一回事,讨论批评也是有意义的,但写个女性苦难怎么就弱化彝族女性主体了,看看新闻,是这些女性苦难已经不存在吗,搞得跟批判弱女文学一个路子。讲个冷知识吧,“难道你妹妹是免费的吗”这互联网金句就是彝族男孩说的。他从小都不知道见过多少了。
113 有用 该卸载豆瓣 2025-01-14 21:35:51 上海
纪实文学,又是一部看了后让人欲罢不能的作品,文学就是灯下尘,照亮了我们视野看不到的地方。
94 有用 Simonoth 2025-03-04 19:40:22 北京
给这位作者前一本书打过一星,说“写作伦理这回事似乎完全不在作者的脑子里”。之后颇有几位读者来(质)问我是什么意思。这本新作把这个问题暴露得极为彻底、残酷,看看这篇评论汇总就明白了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其中一位读者指出这本书是“填空式的写作”,一针见血。揭露文本中潜伏的(猎奇苦难的,刻板印象的,精于文化商品计算的)结构,可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类写作,以及我们时代的意识形态问题。
88 有用 蓝蜴 2025-01-23 14:06:57 河南
不知为何字里行间给我一种一边悲天悯人一边贬斥他者落后的感觉
58 有用 甘杉子lite 2025-03-04 19:57:47 河南
看了友邻的评价和结绳志的文章,我向来不会给没读过的书打分,但是这次真的有点气到了。 请张大眼睛看看你的写作对象,那些【【【真实】】】【【【全貌】】】的彝族人怎么说,而不是你怎么“臆想”。 「书写苦难和弱势群体确有必要,但以什么样的姿态写,为了什么目的而写,写出来会造成什么社会影响,这都需要纳进我们的创作考虑中。易小荷的凉山行奔着苦难故事而来,奔着苦难女性故事而来。手法上,将苦难作为预设议题,刻意以各种恐怖传说、故事以及悲剧文本,蓄造当地阴森可怖,荒芜人气的蛮荒景象,为惹作的悲剧故事渲染出一种必然发生的叙事氛围,为写苦难而造苦难,意图未免过于明显。」 如果有选择性的【筛选】那些苦难服务于主观先行的意图,称之为XX主义加入潮流,那宁愿不要这种主义和潮流。自己看不起的东西再消费一遍,确实虚伪。
63 有用 ghostcookie 2025-03-03 22:02:58 丹麦
作者写出这种东西来良心真的没有一点不安的话,那真的很让人佩服。行为上犹如蝗虫过境,观念上自以为是,以自己的精致优越生活为原点,身在田野,心在上海。 2025年3月4日结绳志更新: 反对不负责任的写作——《惹作》在凉山内外的回声 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质疑被总结为7个方面,来自于多方面、多视角的观点,作者(最基本的)写作、(进入田野时和在田野中的)伦理、(上位者的凝视)视角、求实查证精神(且不说能力)等等,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53 有用 艾大荀 2025-03-04 23:04:29 广东
我谨代表人类学学生及豆瓣用户给拉低本书评分贡献一点力量。具体情况见结绳志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68 有用 铸剑非攻 2025-01-14 14:25:19 北京
有一年去凤凰,在从古城往郊外沈从文墓走的路上,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婆婆,穿着蓝布衣裙,背着一背篓蔬菜,缓缓爬着斜坡,往家里走去。那印象凝固在记忆里,翻易小荷作品的时候,蓦地跳出来,与惹作、陈婆婆、詹小群……印叠在一起,一种强烈的通感——抹去诗意的观照,她们岂不正是当下现实处境中的翠翠、萧萧、老七们。
54 有用 獾小欢 2025-03-05 00:13:14 湖南
首先,我认真读完了《惹作》。没记错的话,《惹作》一书在宣传时使用了不少类似“田野调查作品”之类的词语,此类词语在大众眼中无疑是“增加作品信度”的代言词。在这层含义上,既然选择用一种“科学”的话语来包装了自己对凉山的书写、让观众们相信作者笔下“真实”的凉山,是否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写作伦理?用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来作为反复横跳的挡箭牌,无疑是对自己书写责任的逃避。 借用一位朋友的话:田野里的人可能是你的伙伴,可能是你的老师,但不应该是你榨汁机里的一颗柠檬。
63 有用 伊尼舍林的女妖 2025-01-14 22:41:16 云南
这里的死亡是随意和暴烈的,人人的命运都是无尽地忍耐伤痛。最割裂的地方在于,它们明明那么崇尚传统与神灵,却都陷于现代毒品的囚笼。 十五岁结婚,三年多以后自杀的惹作,留给世界竟然没有一张照片,一个确切的年龄。她对自己身体的自主处分,竟然是一瓶走向死亡的百草枯。读完,发现大凉山这里处处是“落后”的文明,失落的尊严。后记里易小荷女士说她要留下,要深入这里,看到大山的阴影中的女性,并告诉世人应该改变——人要先说还是要先做呢?其实说也是一种做吧。要是没有人诉说,我最害怕的就是无人在意那些苞谷一般的生命,是这个时代忽略弱者的生存与尊严。一本女性之书,田野之书,人文之书。我是云南的彝族,偶尔从我外婆口中听到彝族语言,询问她这是什么意思。易小荷也同样如此翻译了一些失落的,古老的语言。
45 有用 苏木 2025-01-27 18:32:38 北京
此前给《盐镇》打了四星。新作采取了民间文学+纪实的双重写法/创作思路,试图将惹作的个体命运融入凉山彝族聚居区女性的群体命运及更大的族群处境,由此带来的创作悖论是,惹作一线的单薄和“失真”,具体细节的严重匮乏,在在证实作者调查、观察的功夫不够;反过来说,对彝族口传文学和文字记录的大量引用和化用,也证实作者采取了创作的捷径。ps.作品提到新娘通过特定的转魂接纳仪式正式进入男方家庭(与原生家庭断裂),这和儒家(父系)伦理下的汉族地区仪式程序相契合。
46 有用 花剌子模的信使 2025-03-05 10:05:38 上海
本身没写那么好,但我对打一星的无知之徒表示鄙视。对本书的批评我也看过一些,表面看有理有据,但批评者有一种奇怪的逻辑:拒绝“他者”的审视,要求写作者要跟写作对象保持同一个逻辑、同一种情感,要了解、理解他们的一切行为,但凡怀着“揭露”的意思,就与“殖民者”的凝视无异。我无法认同这种沿用东方主义话语的前现代脑回路。
38 有用 KOMISHOKO 2025-03-04 18:32:58 湖北
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拒绝这样的书写
61 有用 JiE' 2025-01-21 19:25:50 广东
花了几个小时读完了这位高举女性苦难叙事并“临危受命”的“资深媒体人”写的这本关于彝族女性的书。书中尽数“先入为主”扭曲的写作让我近乎窒息!还有不实的翻译……!她压根儿不了解彝族的婚姻、家支等制度,一切都可以“一锅乱炖”,张冠李戴。只因她把她自己定义为凉山女同胞的救赎者。作者试图通过她所谓的“田野调查”来窥探彝族女性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她蹩脚的调查方式和对事实的片面理解,却导致千万个真实的“我”被主观臆断所书写。 打着非虚构的旗号,却充斥着大量的虚构与主观臆测。非虚构文学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它应该基于事实,通过作者的笔触还原生活的原貌。她压根儿没做到。它更像一部虚构作品,将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事实之上,让读者对彝族女性的形象产生了误解和偏见。她真的好像一只她笔下的“尼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