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知识秩序的说辞并没有赋予本书超越目录学式史学史的增量突破。
看到前面有个评语:“军事/战争史研究的新文化史(especially书籍史、阅读史、知识史)转向,很有搞头”,这是读得懂的人。强烈推荐引言第三节,把整本书的问题意识和理论野心讲得特别清楚。但是这书确实不好写,很多真正在知识史研究上有所建树的书读起来都很没劲,因为要把知识的“秩序与环流”说清楚,就是要在很多非常琐碎细密的文本细读上做功夫,并不是情节曲折生动的“讲故事”,而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考证,比对,列书目。这本书是有极大理论野心和创见的,想从甲午战争叙史行动和史叙文本入手解决近代东亚知识共同体如何形成这个大问题。作者开了个好头,还能继续挖掘。
军事/战争史研究的新文化史(especially书籍史、阅读史、知识史)转向,很有搞头。
一、二章比较好看。第一章讨论日常行政文书与清季甲午战争官方史叙的关联,清理行政文书通过制度流转成为官方史传底本的全过程,特别指出即使是原始的行政文书,其中不少叙述也与制度需要直接相关,(如为符合恩典标准,对阵亡将领生前功绩表述,有一些指标性要求)这些对理解清末民初官方清代史叙的性质都很有意义。类似的思路,古代史学者践行已久,作者也征引了相关论著。第二章考察清末民初关于甲午战事的私家史叙,指出《万国公报》《东方兵事纪略》是之后史叙文本的两个重要源头,也比较重要。
本书不够精彩的部分是对事和人的分析有限,这当然并不是作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只是读下来感觉,讨论完知识的结构、建制和空间再回来重新讨论一些事可能会更好,比如书里多比较不同文体中对失败的表述,这些关于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代、变局与危局的表述在不同国界代际背景的作者书写中都有保留,这些都在作者史叙的延长线上。在讨论非汉文书写中,与戚其章的研究回顾相比,文类文本的扩张虽有限,但研究的取向和眼光已大不相同。写馆阁书史机制极其精彩,内容清晰明了,能够用故宫传包传稿来讨论书史机制,没有停留在事的层面。事务化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在古代史与近代史上融通努力,行事是行政运作的过程,事务是行政运作的结果,文书是记录或者伴随行政运作产生的文本,过去的研究多只利用文书上记录的事,而略探文书产生的行政机制和文体文类。
知识形式/知识制度/知识空间;公文装叙(套叠)结构;书事文,私史官源,信息共同体;情报译写。知识的“秩序”立住了,但是“环流”好像还是没太转起来。
被这本书所吸引的原因,是我本想从这本书当中借鉴一些东西,就是甲午战争在发生之时和发生之后,人们对他的认识有何变化。进而可以推到近代的很多战争中去,当然这样写有可能落入了历史三调的窠臼中。但读完这本书,作者推陈出新,正如作者所讲的,以前对于战争史的研究多着眼于说了什么,而不是追问如何说,为何说,以及在怎样的机制中说。不过这个写作方式学不来,分条缕细,前后衔接,对史料的爬梳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否只是甲午战争这个时间段,对于战史的编纂出现了变化呢?还是之前或之后都有变化呢?有待疑问。
一种学术史的探求
叙、论有割裂感(可能是我没吃透),某些地方浅尝辄止,但确实是开辟新赛道的有益尝试。
> 知识的秩序与环流
7 有用 惟文字间 2025-02-16 20:09:02 广东
知识秩序的说辞并没有赋予本书超越目录学式史学史的增量突破。
10 有用 fateface 2025-02-08 23:29:09 北京
看到前面有个评语:“军事/战争史研究的新文化史(especially书籍史、阅读史、知识史)转向,很有搞头”,这是读得懂的人。强烈推荐引言第三节,把整本书的问题意识和理论野心讲得特别清楚。但是这书确实不好写,很多真正在知识史研究上有所建树的书读起来都很没劲,因为要把知识的“秩序与环流”说清楚,就是要在很多非常琐碎细密的文本细读上做功夫,并不是情节曲折生动的“讲故事”,而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考证,比对,列书目。这本书是有极大理论野心和创见的,想从甲午战争叙史行动和史叙文本入手解决近代东亚知识共同体如何形成这个大问题。作者开了个好头,还能继续挖掘。
7 有用 我是喵叔 2025-02-03 07:38:28 广东
军事/战争史研究的新文化史(especially书籍史、阅读史、知识史)转向,很有搞头。
3 有用 缓之 2025-02-14 15:03:24 上海
一、二章比较好看。第一章讨论日常行政文书与清季甲午战争官方史叙的关联,清理行政文书通过制度流转成为官方史传底本的全过程,特别指出即使是原始的行政文书,其中不少叙述也与制度需要直接相关,(如为符合恩典标准,对阵亡将领生前功绩表述,有一些指标性要求)这些对理解清末民初官方清代史叙的性质都很有意义。类似的思路,古代史学者践行已久,作者也征引了相关论著。第二章考察清末民初关于甲午战事的私家史叙,指出《万国公报》《东方兵事纪略》是之后史叙文本的两个重要源头,也比较重要。
2 有用 俗尘渺渺总茫茫 2025-03-04 15:06:47 上海
本书不够精彩的部分是对事和人的分析有限,这当然并不是作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只是读下来感觉,讨论完知识的结构、建制和空间再回来重新讨论一些事可能会更好,比如书里多比较不同文体中对失败的表述,这些关于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代、变局与危局的表述在不同国界代际背景的作者书写中都有保留,这些都在作者史叙的延长线上。在讨论非汉文书写中,与戚其章的研究回顾相比,文类文本的扩张虽有限,但研究的取向和眼光已大不相同。写馆阁书史机制极其精彩,内容清晰明了,能够用故宫传包传稿来讨论书史机制,没有停留在事的层面。事务化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在古代史与近代史上融通努力,行事是行政运作的过程,事务是行政运作的结果,文书是记录或者伴随行政运作产生的文本,过去的研究多只利用文书上记录的事,而略探文书产生的行政机制和文体文类。
0 有用 王哪走 2025-03-27 16:01:22 江苏
知识形式/知识制度/知识空间;公文装叙(套叠)结构;书事文,私史官源,信息共同体;情报译写。知识的“秩序”立住了,但是“环流”好像还是没太转起来。
1 有用 尔湖 2025-04-22 19:12:01 江苏
被这本书所吸引的原因,是我本想从这本书当中借鉴一些东西,就是甲午战争在发生之时和发生之后,人们对他的认识有何变化。进而可以推到近代的很多战争中去,当然这样写有可能落入了历史三调的窠臼中。但读完这本书,作者推陈出新,正如作者所讲的,以前对于战争史的研究多着眼于说了什么,而不是追问如何说,为何说,以及在怎样的机制中说。不过这个写作方式学不来,分条缕细,前后衔接,对史料的爬梳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否只是甲午战争这个时间段,对于战史的编纂出现了变化呢?还是之前或之后都有变化呢?有待疑问。
0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5-04-01 01:49:30 陕西
一种学术史的探求
0 有用 Null. 2025-04-05 20:25:25 上海
叙、论有割裂感(可能是我没吃透),某些地方浅尝辄止,但确实是开辟新赛道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