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
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都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
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 30 余年的思考。
从大学教室到安宁病房,他将最后的时间转为生命的渡口,用哲学的理念和生命的实践阐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死亡的积极性的理解,从古希腊“练习死亡”的哲辩到庄子“大化流行”的生死观,从存在主义困境到爱的终极释义,希望给予读者一个多元的生命视角,重新理解生命、理解生活、理解自己,用哲学和艺术的态度来直面生活中的终极挑战。
·叶檀推荐:大家要相信自己...
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
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都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
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 30 余年的思考。
从大学教室到安宁病房,他将最后的时间转为生命的渡口,用哲学的理念和生命的实践阐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死亡的积极性的理解,从古希腊“练习死亡”的哲辩到庄子“大化流行”的生死观,从存在主义困境到爱的终极释义,希望给予读者一个多元的生命视角,重新理解生命、理解生活、理解自己,用哲学和艺术的态度来直面生活中的终极挑战。
·叶檀推荐: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渺小,不是卑微,因为恰恰是渺小的个人能凭借心中的道德律媲美浩瀚的星空。我们可以不追求外物的目的性,以一种纯粹的方式生活,即使未来是不可知的,即使生命的个体处于痛苦的死亡过程当中,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依然可以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可以永生,有可能生命只是变换了一种形式,成为石头的原子,变成了护花的春泥。能跟如此高广的思想对话是一种幸运,这是生命中极致的美。
·新华社、《人民日报》深度报道,百万网友含泪追更。
·不妨像老友重逢一样,听这位哲学家谈谈。人生最后十场对话,直击生命深处的豁达。不过未经审视的人生,在风刮雨淋的世界,做渺小但大写的人。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创作者
· · · · · ·
-
朱锐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朱锐(1968—202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横跨哲学、艺术学、神经生物学,在心灵哲学、神经美学、比较哲学、古希腊哲学等研究领域做出积极贡献。
在生命的最后一轮春夏,他带病讲课,探讨自己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为什么哲学家不惧怕死亡 /001
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004
我的死亡“练习”/010
灵魂作为“参数”/017
第二章 区分“死”和“死亡”/023
· · · · · · (更多)
第一章 为什么哲学家不惧怕死亡 /001
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004
我的死亡“练习”/010
灵魂作为“参数”/017
第二章 区分“死”和“死亡”/023
死亡是生生不息的来源 /027
变成“寄居蟹”/032
关于死亡,没有传记,只有小说 /034
第三章 生命图景 /039
翼装飞行 /042
白霜 /043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044
最后的审判 /047
灵魂的交流是最深的慰藉 /049
第四章 我们不理解恐惧,是因为不理解身体 /053
最好的人生莫过于拥有一个强健的胃 /056
爱是恶心的悬置 /060
世界的可能性在身体的舞步中展开 /063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067
生命的洪流 /070
第五章 活在一去不复返的当下 /073
日历时间:作为生命体验的时间 /077
事件时间:作为秩序的时间 /081
身体时间:鳄鱼之眼 /084
破解时间的暴政 /087
第六章 生命的小大之辩 /091
反抗吞噬一切的“大”/096
生命要比原子大 /099
0.12 像素的暗淡蓝点,让宇宙为之闪烁 /101
在有限中寻找无限 /107
第七章 拥有生命深处的豁达 /111
看到生命完整的价值 /115
化作春泥更护花 /117
第八章 对话是最好的告别方式 /127
爱是主体的退场 /129
读书是最好的捷径 /132
在重复性的工作中找到精神的自由 /136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确定性 /137
高欲望、低内耗的人生 /140
后记 我想对你说 朱素梅 /14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小男孩走进他的卧室,尽管满屋子都是玩具,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无聊之中他随便拿起一辆玩具车。在小男孩正要放下这辆车去拿另一个玩具时,他妹妹走了进来。妹妹看见哥哥手中的车,就向他索要,但是哥哥不愿意给她,于是两个人发生口角,甚至起了冲突。 这就是基拉尔设想的一个前瞻场景。在基拉尔看来,这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际上是一种成人和儿童共有的欲望机制,即我们大部分的欲望是因社会模仿产生的。小男孩本来不在乎这辆玩具车,但是因为他妹妹想要,所以他不想放手。小女孩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当欲望跟事物的价值出现脱钩时,一个很随意的外在机制就可以导致这种欲望冲突,甚至引发战争。这是基拉尔的一个核心思想。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所谓的“内卷”是不是属于这种模仿欲望机制下的情形。我个人觉得,我们之所以“内卷”,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人多,也不一定是因为资源少,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被外在的机制单一化,于是我们就像那对兄妹一样,对某一事物进行无谓的争斗。 相反,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正联结自己的欲望和事物的价值,也许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实现欲望的多元化。而当一个社会的欲望多元化之后,所谓的资源的稀缺也应该会相对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会相应地缓解。所以并不是说在内卷之外,只有低欲望或者无欲望,而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欲望的培养、发展,以及对欲望机制的自主性改造,进入一个高欲望但低内耗的大同社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高欲望、低内耗的人生 /140 -
相较之下,人才是遭受死亡恐惧的困扰最频繁、最深切的生物。怎样面对死亡,怎样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因而成为我们不只在死到临头才需要思考的课题。 对死亡的认知与恐惧存在于人的观念层面,但这不意味着观念层面的存在就一定不够真实、不够现实。恰恰相反,人本来就是观念的动物。一个人活在什么样的观念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活在什么样的现实中。 当我们今天的观念生活正面临一种撕裂。一方面,我们活得越来越观念化,我们降生在早教包里,吃喝在配料表上,挣扎在鄙视链中;另一方面,我们的自我观念越来越牛马化。我们哀叹生存不易,把生活自嘲为挣口饭吃,把社会设想为食物链的丛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朱锐给我的生命教育 刘畅 /5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打开 9.4
-
- 奴隶哲学家的人生突围课 8.3
-
- 希腊别传 8.8
-
- 爱的知识 8.5
-
- 我看见,我倾听,我思索…… 8.1
-
- 黑暗时代的哲学家 9.2
-
- 享乐与虚无 8.0
-
- 人生解忧 8.8
-
- 逃出瓶子的精灵 9.0
-
- 生活世界中的功利主义 8.5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2 条 )

致力于做一个平凡但是大写的人

哲学家不恐惧死亡吗?
> 更多书评 5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散文/随笔/杂文/书信】 (爱玛·包法利)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一) (Sheryl)
- 精神更新、人生与时间管理 (如山似火)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81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刘大款 2025-06-23 16:28:01 北京
期待很高,收获很少。倒不是书客观质量差,而是过度营销给我的主观感受很差。各种营销号一直反复拿十天的生命说事,内容却与之相关的独特体验很少。 大概率是我没看懂。
8 有用 豆友183386907 2025-05-25 08:26:50 北京
本来是抱着很大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但发现内容又少,又没有什么深度,有些失望的。 但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没有放弃思考,很难的
14 有用 水獭女士 2025-05-12 10:56:59 北京
我的书架上会有一个区域叫死亡,这本书会是那里最重要的珍藏之一。乱读了一些所谓纯文学小说,把自我痛苦这个调味料消耗得七七八八,开始思考阅读的意义。然后开始读历史、科学,变成了术的学习。读了这本书发现了阅读更深的意义——提醒自己生活在树上,热烈的爱。很喜欢的书。
8 有用 木亭 2025-05-05 17:10:04 北京
人最恐惧的是意识消解,那个在大脑中跃动、分辨你我的主体意识的消散和虚无,而非肉身,这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克服恐惧,相信鬼魂。对于宗教,那个象征着主体性的“我”有前世今生,有天堂地狱,哪怕吃苦,也别有滋味。但对无神论者而言,比如对于我,那是绝对的虚空,应当如何安放?我没有在本书中得到彻底解答。
7 有用 迷楼 2025-04-28 10:18:47 浙江
感觉更是收获了很多问题,需要去回答。谢谢朱老师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