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rich Fromm
出版社: Routledge
副标题: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Sociology
出版年: 2003-01-31
页数: 384
定价: USD 225.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415177917
出版社: Routledge
副标题: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Sociology
出版年: 2003-01-31
页数: 384
定价: USD 225.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415177917
豆瓣评分
作者简介 · · · · · ·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逃避自由》、《自为的人》、《精神分析与宗教》、《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快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大多数人大概会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快乐就是有“乐趣”,或者“玩得痛快”。至于“什么是乐趣?”这个问题,回答就得视个人的经济情况而定,更得看他所受的教育及其个性结构了。不过,经济方面的差异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重要。社会上层阶级的“欢乐”是那些支付不起而又极希望享受的人的“乐趣”模式——而社会下层阶级的“欢乐”则日益成为上层阶级的廉价摸仿对象;两者虽然在费用上不同,在性质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种乐趣包括些什么内容呢?包括看电影,参加舞会,打球,听收音机,看电视,星期天乘车兜风,做爱,礼拜天早晨睡懒觉,如果有钱就去旅游。如果我们用一个更讲究的词来代替“乐趣”或“玩得痛快”,我们大概可以说,快乐的概念最多相当于享乐。如果我们将上面讨论到的消费问题考虑进去,我们就可以更精确地给这一概念下这样的定义:快乐就是无节制的消费、按电钮的权力以及懒散。 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可以把快乐定义为忧伤与悲哀的反面。一般人也确实将快乐定义为没有忧伤与悲哀的精神状态。但这种定义却表明,快乐的这种概念大成问题。一个活生生有感觉的人不可能不忧伤,在一生中他会经历很多次忧伤。其所以如此,不仅因为我们不完善的社会安排造成了那么多不必要的苦难,而且由于人类生存的性质,这种性质使人不得不以深重的痛苦和悲哀对生活作出反应。正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必定忧伤地意识到,在我们短暂而多难的一生中,在志向与实际成就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既然我们必然面对死亡的事实,不是我们死在心爱者之前,就是他们(她们)死在我们前面——既然我们每天都看到痛苦,不可避免的、不必要的以及浪费精神的苦难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怎么能避开痛苦与悲哀呢?只有当我们让感觉迟钝起来,反应变慢,爱不那么深之时,只有当我们麻木不仁,对人对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回避痛苦与悲哀。 如果我们想从反面来给快乐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 -
由于人有自我意识,他意识到自身的无力和生存的有限性。他看到了自己的末日——死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人类状况
> 全部原文摘录
The Sane Society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0 条 )



异化了的我们,异化了的社会
颠覆了我的认知,从小被教导,你要去适应社会,无论是明规则也好,潜规则也好,适应不了社会,你就该被淘汰,你就是loser,从来没有想过,可能不全是我的问题,不一定是我病了,有可能是社会病了,让我有点震惊了! ——异化,把人工具化 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要“工作”?因为从上...
(展开)

> 更多书评 7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9.1分 1305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8.9分 566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9.0分 521人读过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8.6分 32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he Sane Society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Daisy Li 李梦 2011-03-09 22:12:42
Fromm終其一生都在闡釋、補充并修正導師Freud的理論,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現在看來,他不停強調的automaton似乎不應簡單歸因於“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