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部论著的基础是一九二七年在爱丁堡大学心理学研究班小组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论悲剧的快感》。
悲剧心理学的创作者
· · · · · ·
-
朱光潜 作者
目录 · · · · · ·
中译本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与全书提要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第三章 悲剧快感与恶意
第四章 悲剧快感与同情
第五章 怜悯和恐惧:悲剧与崇高感
第六章 悲剧中的正义观念:人物性格与命运
第七章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和布拉德雷的复述
第八章 对悲剧的悲观解释:叔本华与尼采
第九章 “忧郁的解剖”:痛感中的快感
第十章 “净化”与情绪的缓和
第十一章 悲剧与生命力感
第十二章 悲剧的衰亡:悲剧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总结与结论
· · · · · · (收起)
前言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与全书提要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第三章 悲剧快感与恶意
第四章 悲剧快感与同情
第五章 怜悯和恐惧:悲剧与崇高感
第六章 悲剧中的正义观念:人物性格与命运
第七章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和布拉德雷的复述
第八章 对悲剧的悲观解释:叔本华与尼采
第九章 “忧郁的解剖”:痛感中的快感
第十章 “净化”与情绪的缓和
第十一章 悲剧与生命力感
第十二章 悲剧的衰亡:悲剧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总结与结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人也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对他们来说,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们的确也把痛苦归之于天命,但他们的宿命论不是导致悲观,倒是产生乐观……他们像伏尔泰那样说:“种咱们的园地要紧”,不用去管什么命运。 由于孔子注重世俗的思想影响,中国人一直讲究实际。 中国人很强的道德感代替了宗教狂热。他们认为人必须自己救自己,不能依靠鬼神……他们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做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他们认为乐天知命就是智慧,……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却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他们的文学也受到他们的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说来,文艺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总有一个道德目的。 认为东方的人生观有特别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这是在欧洲相当流行的一种看法,但如果我们把荷马史诗、古典型悲剧和浪漫型悲剧、中世纪传奇和北欧神话的基本精神,拿来和中国儒家典籍和印度佛教经文的基本精神作一比较,就会觉得这种看法很奇怪…… 那么宿命论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对超人力量的迷信,认为这种力量预先注定了人的遭遇,人既不能控制它,也不能理解它……可以说是原始人类对恶的根源所做的最初解释。追求幸福的自然欲望使人相信,人生来就是为了活得幸福。当不幸事件不断发生,人的自然欲望遭受挫折,在悲欣祸福之间又找不到合理的正义原则时,人们就会困惑不解,说不清楚为什么在一个看来遵循道德秩序的世界里,竟会出现这样悲惨不幸的事情。对于原始人类,显然的答案就是,人不能理解的一切都是命运注定的。 无论什么形式的宗教都以信仰和希望为基础,而绝对的宿命论会剥夺人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它摧毁一切信仰和希望。 最具宗教性的民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在进一步探讨之前,我们可以先略为回顾一下前面两章已经论述过的内容。从快乐来自不受阻碍的活动这一普通的生命力原理出发,我们得出结论是:甚至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一个源泉,只要它能在某种身体活动或艺术创造中得到自由的表现。我们论证了悲剧快感中有一部分正是痛感通过表现而转化成的快感。”表现“就是”缓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也不过是情绪的缓和。悲剧激起而且缓和的情绪,正是我们在第五章里所说那种意义上的怜悯和恐惧。按照我们的分析,这些情绪都有一种混合情调,既有积极的快感,也有痛感的成分,而这痛感成分一旦被感觉到和表现出来,就会产生缓和的快感,增强由悲剧的怜悯和恐惧以及由艺术引起的积极快感。 这样一种观点可以说是”活力论“(Vitalism)观点。这种观点把生命理解为它自身的原因和目的。它是自身的原因,因为从静的方面看来,它是各派所说的力量、能量、“内驱力”、“求生意志”、“活力”或者“里比多”(Libido),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生命前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北斗丛书(共5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清代学术概论》《水浒人物论赞》《唐诗杂论》《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新诗杂话》
等
。
喜欢读"悲剧心理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 8.2
-
- 诗论 8.7
-
-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7.9
-
-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8.0
-
- 修辞学 8.5
-
- 审美之维 8.4
-
-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7.8
-
- 变态心理学派别 变态心理学 8.5
-
- 英国文学批评史 8.6
-
- 朱光潜全集 第一卷 9.3
悲剧心理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读这本书可能会用到的概念:效果法则
效果法则 law of effect 这是桑代克(E.L.Thorndike)在《动物智慧》(1898)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原理。这一研究,在心理学中具有最早的动物实验的意义,就学习这一心理现象而言,在最早提出心理学法则这一点上,也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动物发生某种反应时,反应的结果若给动物带...
(展开)

悲剧是从刺丛之中摘取的魅力玫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书笔记整理链接: https://www.edrawsoft.cn/viewer/public/s/ab1ad671589536 —摘抄— 我们记得,歌德在听说友人耶路撒冷因失恋而自杀的消息后,写了《维特》这部作品,当时他自己刚与夏绿蒂关系破裂,想要自杀。他当时所感是许多青年都体验过的,但他所做的却是只有伟大的... (展开)
审美态度和“心理距离”说
什么叫审美经验呢?审美经验是为了它自身的原因对一个客体的观照。一个人一旦处于在诗人的时刻,即处在审美观照的时刻,便不可能同时又做一个 实际的人和科学家,而必须放弃自己实际的和科学的兴趣,哪怕是暂时的。 在审美的时候,整个意识领域都被孤立的对象所独占,处于类似...
(展开)

悲剧心理学 读后 一些记录
以下几点—— 1悲剧用时空遥远化、人物情节情景非常化、艺术技巧(三一律,场幕分布等)、抒情成分(语言,抒情诗)、超自然的气氛、表演布景等效果来拉远心理距离减轻痛感。可以当做戏剧赏析的终南捷径。 2悲剧激起怜悯与同情,同时又是秀美感和英雄气概的统一。悲剧审美中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2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8.7分 1018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9.0分 425人读过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1)9.2分 183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2)8.9分 17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 (lucifer)
- 2013 (Weijie Digital)
- 这一年,为了考研读的书。 (窦。)
- 2010,崭新的读书年:) (包包儿)
- 学者张隆溪 (小道士青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悲剧心理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夏言 2010-05-13 19:31:30
写得有点啰嗦,但是做为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批判,还是本不错的书。
0 有用 无暇 2022-04-03 21:18:14
还是很喜欢朱光潜先生的。他重视审美环节中的心理作用;他知道艺术与人生捏得拢放得开才是大家。利用有节奏的剧情和华丽的辞藻。(韩剧日漫形象的道德。东方修辞西方逻辑。)情绪与审美。悲惨可怕的内容被优美的形式拯救。 “如果我们普通人没有悲剧英雄那种超群的力量,我们也没有他们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弱点。”有的剧说是烂尾,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吧!命运竟然如此规整。有过失的好人。面对强大挑战。怜悯对秀美(爱与同情),恐... 还是很喜欢朱光潜先生的。他重视审美环节中的心理作用;他知道艺术与人生捏得拢放得开才是大家。利用有节奏的剧情和华丽的辞藻。(韩剧日漫形象的道德。东方修辞西方逻辑。)情绪与审美。悲惨可怕的内容被优美的形式拯救。 “如果我们普通人没有悲剧英雄那种超群的力量,我们也没有他们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弱点。”有的剧说是烂尾,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吧!命运竟然如此规整。有过失的好人。面对强大挑战。怜悯对秀美(爱与同情),恐惧对崇高。 正如短评所言,读最后一章即可,但这样的学术论著中那逻辑严谨,沁人心脾的语气,读起来简直是享受。穆勒,叔本华,以赛亚柏林等等书籍都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展开)
1 有用 小么么 2013-06-06 12:11:30
不断重读不断领悟
0 有用 小纸团 2011-02-06 17:54:07
论文模板么……
0 有用 Alina 2011-05-03 17:18:27
悲剧啊,快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