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这才是伊格尔顿的风格,好玩的很
幽默的伊格尔顿:上帝不是结构主义者。
鹰吨:此书主要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感兴趣的学生和一般读者而作,但我希望对这一领域的专家们也会有用,其重要原因是它驳斥了我所认为现今正统的文化理论。我认为正统的文化理论没有致力于解决那些足够敏锐的问题,以适应我们政治局势的要求。我将努力阐述其原因并提出补救的措施。文化理论现今的表现就像一位独身的中年教授,不经意之间与性邂逅,正在狂热地弥补已逝的青春韶华。今天,在一些圈子里,研究对象不过是你和朋友晚上所做之事。最火爆的就是所谓的后殖民研究。不过从视野中消逝的并不仅仅只是传统的中产阶级,还有传统的工人阶级。既然工人阶级代表着政治团结,我们有一种怀疑一切的激进主义,这就不足为奇。后现代主义不相信个人主义,因为它不相信个人,不过它也不太信工人阶级。相反,它信任多元主义,信任一种囊括一切种类纷呈的社会体系。
一如既往地博学而驳杂不纯。
与文论相关的主要是第四章,其他部分多是对作者本人哲学体系的阐释。《理论之后》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反讽,它使我联想起年初读的《叛逆国度》。比起幼稚地以“行动”的名义排斥一切理论,伊格尔顿指出理论与行动并非二元对立,真正重要的是建立更好的理论,以及尽力描摹“好”理论的样子。
迅速朝伦理学发展的伊格尔顿,带有浓厚的左派忧郁症的气息。他面对的现实问题其实一直都是非常英国化的:80年代后的英国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了量产学术,当异轨、偏离本身被视为常态,曾经被当做越界的思想就不再激进。CCCS的关闭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伊格尔顿可以说是见证了后来的研究者们如何亲手终结威廉斯的遗产。当后现代成为新的统治性意识形态,对阿诺德以来道德主义立场的回顾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激进的挑战姿态,只是这种道德想象的源泉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去寻找。激进意味着永不妥协,对现实保持必要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理论永远不会终结,它必然呼唤着新的反思的到来。然而,伊格尔顿在本书中并未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如说,在现在的情况下,想要保持激进的同时又要前后一贯的思想立场几乎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真可乐~翻译得很好!
驳斥正统论,我一直从头笑到尾
理论之后永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重新将政治重新提上文化理论讨论的范畴,与其说是理论之后,不如说是理论之前,真不愧是马克思的忠实捍卫者。后半部提出的文化理论新的切入方向看起来让人觉得不如看前面来得清晰明快,可前半段看上去又太像一个批评家
用理论之中的语言写理论之后彷徨,我仿佛也看到了激烈抨击、冷酷批判所掩盖的后现代的松散,后现代的虚无,后现代的迷惘。伊格尔顿的这部作品哪里是关于“理论之后”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完全就是囿于理论之中的理论的产物,逻辑难以把握,观点难以整合,简直就是干了太多后现代的毒酒后吐露的断断续续的醉话。 唯一有印象的,我很赞同的一句话:“随着人类生活越来越受操纵、越来越量化,艺术的目的就是要坚持成为独特个体的权利。艺术使我们想起肉体、感官的存在,而在这个世界上,就连这些都被无情地商品化。”
读伊格尔顿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诗意的文字加上聪明的吐槽结构都让这本书显得迷人,"60-80年代的文化政治变迁,理论和反理论,德行和客观,本质,基要主义和虚无主义"左翼风情素来让人忍不住心动,但这本书他激烈而毫不掩饰的政治倾向让我这个右狗实在无法赞同,我也有无数的疑问可以同样质疑他,正如他所质疑的.他悲观的凝视历史,痛斥后现代,喃喃自语未来在何方,我们走得太急太远
语言风格很调皮。一部分内容明显借鉴了罗蒂。
我能理解他对后现代的批评,但是不太明白他说的那些亚里士多德式伦理是什么意思
“后现代文化理论并不是没有成就,至少他让我们醒悟解释艺术作品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是错误的,并且让我们相信除了作者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参与作品创作。但是它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老生常谈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尽管这些话题不可或缺。他需要冒冒风险,从使人感到窒息的正统观念中脱身,探索新的话题,特别是那些他一直不愿意触碰的话题……”
花样百出,让我应接不暇的学术段子啊,有趣
笑翻了,太好看了。复习期间的最佳娱乐读物。
伊格尔顿认为,在众声喧哗的文学理论中,理论走得太远,超过了现实。而解决的办法是让文学批评回到“理论之前”,重拾理论研究的伦理与政治维度。作者这种虔诚的西马主义立场很容易把对各家文论的吐槽变成单纯的“拿哈哈镜当照妖镜去照别人”。
: G0/2242-2
“煽情大于理性”,用后现代反后现代,本身就非常后现代,不过伊老爷子大概不愿意承认,而且他未免也太纠结,大概是出于对某些理论(结构主义)的误解吧。不过,把理论称作对人生的反省,这倒是振聋发聩。或者应该说,智性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可怕的是,曾经群星闪耀的理论生产也确实无可挽回地被商品化了,而资本主义对反资本主义“理论”的内化与收编更是让人绝望。一体化的今日世界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宏大叙事,只是这种目标已经被彻底歪曲和粉碎。不过在我看来,作为文化理论之余绪,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反思性行动——承担着这个神圣的使命。Ausgang
能把哲学写成笑话一样有效的,数这位伊格尔顿。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巨头之一。
> 理论之后
25 有用 思郁 2009-10-09 02:51:26
这才是伊格尔顿的风格,好玩的很
25 有用 夕岸 2010-03-22 18:21:43
幽默的伊格尔顿:上帝不是结构主义者。
14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7-04-09 04:00:55
鹰吨:此书主要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感兴趣的学生和一般读者而作,但我希望对这一领域的专家们也会有用,其重要原因是它驳斥了我所认为现今正统的文化理论。我认为正统的文化理论没有致力于解决那些足够敏锐的问题,以适应我们政治局势的要求。我将努力阐述其原因并提出补救的措施。文化理论现今的表现就像一位独身的中年教授,不经意之间与性邂逅,正在狂热地弥补已逝的青春韶华。今天,在一些圈子里,研究对象不过是你和朋友晚上所做之事。最火爆的就是所谓的后殖民研究。不过从视野中消逝的并不仅仅只是传统的中产阶级,还有传统的工人阶级。既然工人阶级代表着政治团结,我们有一种怀疑一切的激进主义,这就不足为奇。后现代主义不相信个人主义,因为它不相信个人,不过它也不太信工人阶级。相反,它信任多元主义,信任一种囊括一切种类纷呈的社会体系。
14 有用 withinbeyond 2012-06-10 07:08:48
一如既往地博学而驳杂不纯。
5 有用 路西法尔 2015-09-04 19:08:40
与文论相关的主要是第四章,其他部分多是对作者本人哲学体系的阐释。《理论之后》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反讽,它使我联想起年初读的《叛逆国度》。比起幼稚地以“行动”的名义排斥一切理论,伊格尔顿指出理论与行动并非二元对立,真正重要的是建立更好的理论,以及尽力描摹“好”理论的样子。
5 有用 亞歷山大裡亞 2019-07-25 22:21:03
迅速朝伦理学发展的伊格尔顿,带有浓厚的左派忧郁症的气息。他面对的现实问题其实一直都是非常英国化的:80年代后的英国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了量产学术,当异轨、偏离本身被视为常态,曾经被当做越界的思想就不再激进。CCCS的关闭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伊格尔顿可以说是见证了后来的研究者们如何亲手终结威廉斯的遗产。当后现代成为新的统治性意识形态,对阿诺德以来道德主义立场的回顾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激进的挑战姿态,只是这种道德想象的源泉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去寻找。激进意味着永不妥协,对现实保持必要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理论永远不会终结,它必然呼唤着新的反思的到来。然而,伊格尔顿在本书中并未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如说,在现在的情况下,想要保持激进的同时又要前后一贯的思想立场几乎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3 有用 丁萌 2009-08-28 22:06:14
真可乐~翻译得很好!
3 有用 青墨@妖孽样 2009-10-24 10:17:50
驳斥正统论,我一直从头笑到尾
3 有用 剧旁 2012-03-29 08:45:59
理论之后永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重新将政治重新提上文化理论讨论的范畴,与其说是理论之后,不如说是理论之前,真不愧是马克思的忠实捍卫者。后半部提出的文化理论新的切入方向看起来让人觉得不如看前面来得清晰明快,可前半段看上去又太像一个批评家
7 有用 芳煙 2020-05-15 00:01:57
用理论之中的语言写理论之后彷徨,我仿佛也看到了激烈抨击、冷酷批判所掩盖的后现代的松散,后现代的虚无,后现代的迷惘。伊格尔顿的这部作品哪里是关于“理论之后”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完全就是囿于理论之中的理论的产物,逻辑难以把握,观点难以整合,简直就是干了太多后现代的毒酒后吐露的断断续续的醉话。 唯一有印象的,我很赞同的一句话:“随着人类生活越来越受操纵、越来越量化,艺术的目的就是要坚持成为独特个体的权利。艺术使我们想起肉体、感官的存在,而在这个世界上,就连这些都被无情地商品化。”
2 有用 本阿弥·光悦 2013-03-16 10:52:29
读伊格尔顿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诗意的文字加上聪明的吐槽结构都让这本书显得迷人,"60-80年代的文化政治变迁,理论和反理论,德行和客观,本质,基要主义和虚无主义"左翼风情素来让人忍不住心动,但这本书他激烈而毫不掩饰的政治倾向让我这个右狗实在无法赞同,我也有无数的疑问可以同样质疑他,正如他所质疑的.他悲观的凝视历史,痛斥后现代,喃喃自语未来在何方,我们走得太急太远
3 有用 蟥阿螞 2014-04-02 02:13:38
语言风格很调皮。一部分内容明显借鉴了罗蒂。
2 有用 历史理性 2020-04-09 23:39:25
我能理解他对后现代的批评,但是不太明白他说的那些亚里士多德式伦理是什么意思
2 有用 Manchild 2012-04-26 15:36:26
“后现代文化理论并不是没有成就,至少他让我们醒悟解释艺术作品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是错误的,并且让我们相信除了作者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参与作品创作。但是它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老生常谈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尽管这些话题不可或缺。他需要冒冒风险,从使人感到窒息的正统观念中脱身,探索新的话题,特别是那些他一直不愿意触碰的话题……”
1 有用 海鹰 2010-11-07 19:34:59
花样百出,让我应接不暇的学术段子啊,有趣
3 有用 清暉 2009-11-07 18:21:22
笑翻了,太好看了。复习期间的最佳娱乐读物。
3 有用 Lady Choi 2013-04-17 13:30:36
伊格尔顿认为,在众声喧哗的文学理论中,理论走得太远,超过了现实。而解决的办法是让文学批评回到“理论之前”,重拾理论研究的伦理与政治维度。作者这种虔诚的西马主义立场很容易把对各家文论的吐槽变成单纯的“拿哈哈镜当照妖镜去照别人”。
1 有用 蝉 2014-02-26 17:46:41
: G0/2242-2
3 有用 Philia 2016-10-23 01:00:27
“煽情大于理性”,用后现代反后现代,本身就非常后现代,不过伊老爷子大概不愿意承认,而且他未免也太纠结,大概是出于对某些理论(结构主义)的误解吧。不过,把理论称作对人生的反省,这倒是振聋发聩。或者应该说,智性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可怕的是,曾经群星闪耀的理论生产也确实无可挽回地被商品化了,而资本主义对反资本主义“理论”的内化与收编更是让人绝望。一体化的今日世界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宏大叙事,只是这种目标已经被彻底歪曲和粉碎。不过在我看来,作为文化理论之余绪,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反思性行动——承担着这个神圣的使命。Ausgang
1 有用 源来 2010-03-15 17:14:50
能把哲学写成笑话一样有效的,数这位伊格尔顿。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巨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