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研究论稿》由三部分构成:巴金论稿、在写作《巴金论稿》(1979—1985)的日子里、巴金新论。第一部分,为《巴金论稿》内容,只是略作文字修订或补正,基本上呈现历史原貌结构,使读者了解当初的研究状况、资料引证方式以及那一年代的文字表述与文风。为保持《巴金论稿》的大致完整,作者将贾植芳先生的序、后记,均予以保留。考虑到近些年关于巴金生平研究的年表、年谱已有多种,原书中所附的《巴金年表》则不再保留。
第二部分,以“在写作《巴金论稿》(1979—1985)的日子里”为题,主要收录作者合作研究巴金期间的来往信件。其中最值得人们珍惜的是贾先生在此期间分别写给作者的信件。如今再读先生来信,仿佛仍坐在先生当年居住的简陋窄小黯淡的房间里,与他一起饮酒,吃花生米,海阔天空闲聊。他的信,与巴金研究有关,更与情感有关,他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学理、学术训练,更是人格的感召、亲情的温暖。作者愿意以收录他的来信的方式,表达永远的感激。同时,作者还编选了一部分两人之间的往来信件,以为这一期间的探讨、沟通和友谊,留下难得的记录。
第三部分,分别选入作者在《巴金论稿》出版之后各自撰写的关于巴金的文章。所谓“巴金新论”,其实,也是最初研究的延续。这里每人各选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以反映出各自思考的重点和写作方式发生的变化,也可表明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在这些“新论”的“和而不同”中,人们可以看到研究巴金、论述巴金仍有着诸多新的话题和空间,有待于更多研究者的加入和拓展。
1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4-11-29 00:43:37
第一部分收入了陈思和老师和李辉老师在三十多年前写的原稿,虽然时代痕迹还较明显,但落实到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时已经显出新意。第二部分的通信记录在一般读者眼中可能显得琐碎,不过对研究者而言可能却是难得的材料:它们展示了两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是如何协力完成他们的学术处女作的,还展示了老一辈学者(贾植芳先生)如何奖掖后进、培育学术新人,颇具启发意义。
0 有用 Lena 2022-12-13 22:36:16 四川
三部分的安排具有发展和对照的关系,展现一代学人的学术成长史。《巴金论稿》部分马列文论的痕迹很重,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很重(虽然那时这学科还没在国内创立),但总体是较为准确的,何况更是前无来者、开了先河,许多观点今天读来仍可称创见。当时本科时候研究做成这样,放到今天的环境太难想象。第二部分的书信能读到很多当时治学、生活的具体细节(在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如何查找搜寻资料,学界的联系沟通,青年人如何适应工作... 三部分的安排具有发展和对照的关系,展现一代学人的学术成长史。《巴金论稿》部分马列文论的痕迹很重,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很重(虽然那时这学科还没在国内创立),但总体是较为准确的,何况更是前无来者、开了先河,许多观点今天读来仍可称创见。当时本科时候研究做成这样,放到今天的环境太难想象。第二部分的书信能读到很多当时治学、生活的具体细节(在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如何查找搜寻资料,学界的联系沟通,青年人如何适应工作,师生交流),师生关系也很动人(像父子像友人,崭新的年代,师生都那么干劲十足那么热忱)。第三部分则能看见显著的成长和深化、看见社会意识和学术范式演变,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其中陈思和写巴金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那篇尤其笔力雄健,李辉的《望尽天涯路》则是另一番有别于学界的散文风格(命运使然),也很有趣。 (展开)
1 有用 智术师 2022-04-17 19:54:18
本书内容已收入《陈思和文集:巴金的魅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0 有用 陶思 2024-12-20 23:22:23 山东
20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