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文献学》一书,分为12篇、60章,这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目录 · · · · · ·
前言 姚伟钧自序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第三章 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 第四章 古代文献的散亡(上) 第五章 古代文献的散亡(下)第二编 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 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 第二章 编述的体例 第三章 写作的模仿 第四章 写作的伪托 第五章 写作的类辑第三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 第一章 何谓版本?何时开始讲究版本 第二章 雕版印书,当溯源于石经 第三章 雕版印书以前的古写本 第四章 刻本书的源流 第五章 宋、金、元、明刻本的不可尽据 第六章 精校本和精刊本的可贵第四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二——校勘 第一章 校勘的起源和任务 第二章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章 校书的条件 第四章 校书的依据 第五章 校书的态度 第六章 清人的校书工作第五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三——目录 第一章 何谓“目录”? 第二章 书目的部类 第三章 书目的流别一——官簿 第四章 书目的流别二——史志 第五章 书目的流别三——私录 第六章 书目的流别四——其他第六编 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 第一章 抄写 第二章 注解 第三章 翻译 第四章 考证 第五章 辨伪 第六章 辑佚第七编 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 第一章 修通史 第二章 纂方志 第三章 绘地图 第四章 制图表 第五章 编字典 第六章 辑丛书第八编 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第一章 刘向、刘歆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二章 郑玄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 陆德明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四章 郑樵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五章 章学诚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六章 纪昀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第九编 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第一章 语言文字方面的整理 第二章 经传方面的整理 第三章 史实方面的整理 第四章 周秦诸子方面的整理第十编 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 第一章 张元济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 第二章 罗振玉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第十一编 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 第一章 甄录古代遗文 第二章 改造二十四史 第三章 整理地方志书 第四章 融贯诸子百家第十二编 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 第一章 历史读物由纲鉴到教科书的转变 第二章 近代学者拟编“通史”的设想 第三章 我们今天编述《中华人民通史》的必要与可能 第四章 创立新的《中华人民通史》体例附 《中华人民通史》编述提纲
前言 姚伟钧自序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第三章 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 第四章 古代文献的散亡(上) 第五章 古代文献的散亡(下)第二编 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 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 第二章 编述的体例 第三章 写作的模仿 第四章 写作的伪托 第五章 写作的类辑第三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 第一章 何谓版本?何时开始讲究版本 第二章 雕版印书,当溯源于石经 第三章 雕版印书以前的古写本 第四章 刻本书的源流 第五章 宋、金、元、明刻本的不可尽据 第六章 精校本和精刊本的可贵第四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二——校勘 第一章 校勘的起源和任务 第二章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章 校书的条件 第四章 校书的依据 第五章 校书的态度 第六章 清人的校书工作第五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三——目录 第一章 何谓“目录”? 第二章 书目的部类 第三章 书目的流别一——官簿 第四章 书目的流别二——史志 第五章 书目的流别三——私录 第六章 书目的流别四——其他第六编 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 第一章 抄写 第二章 注解 第三章 翻译 第四章 考证 第五章 辨伪 第六章 辑佚第七编 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 第一章 修通史 第二章 纂方志 第三章 绘地图 第四章 制图表 第五章 编字典 第六章 辑丛书第八编 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第一章 刘向、刘歆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二章 郑玄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 陆德明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四章 郑樵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五章 章学诚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第六章 纪昀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第九编 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第一章 语言文字方面的整理 第二章 经传方面的整理 第三章 史实方面的整理 第四章 周秦诸子方面的整理第十编 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 第一章 张元济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 第二章 罗振玉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第十一编 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 第一章 甄录古代遗文 第二章 改造二十四史 第三章 整理地方志书 第四章 融贯诸子百家第十二编 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 第一章 历史读物由纲鉴到教科书的转变 第二章 近代学者拟编“通史”的设想 第三章 我们今天编述《中华人民通史》的必要与可能 第四章 创立新的《中华人民通史》体例附 《中华人民通史》编述提纲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就尽快报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校勘学 -
张舜徽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一书中对古今文献散亡的深层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归纳总结:(1)由于重德轻艺的思想,使人们对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不够重视,导致了这类书籍的散亡。(2)由于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不够完备,书籍全靠手写,如有一种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会抛弃其他各家的图书。(3)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朴实说理的书籍容易疏忽,从而促使这一类图书的散失。(4)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重修图书盛行,造成了原书的湮灭。(5)由于著书的人犯罪伏法或者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他的著作也由疏远而遗弃以致于散亡。(6)由于藏书家过分看中孤本书籍,深闭固拒,不肯借人阅览,也不轻易让人知道,以致湮灭散佚。“这六点,实为发前人所未发,是他文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姚伟钧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共259册),
这套丛书还有
《元西域人华化考》《功利主义》《性经验史》《文献学讲义》《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等
。
喜欢读"中国文献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现代学术演进 7.8
-
- 诗经学 8.1
-
- 傅斯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8.0
-
- 般若心经译注集成 9.3
-
-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9.2
-
- 清代学术概论 8.8
-
-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8.5
-
- 孔子传 8.8
-
- 书目答问补正 9.3
中国文献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普及读本推介(8):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部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在中西文化冲撞下,对中国文献学的世界价值、地位重新审视的创新之作。在中国现代,第一次使用“文献学”的名称来概括一门学问,是由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提出来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由郑鹤声(1901-1989)、郑鹤春(1892-1957)两兄弟合... (展开)
一个非常不成熟的书评
张舜徽集 中国文献学 提要撰写: 作者(生平、著述、地位) 版本(原版、译本、再版) 内容(目录、核心观点、分章节观点之概括) 评议(正/反两面之学术评价) 作者:张舜徽(1911-1992)湖南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至于辨...
(展开)

可以一读的“入门书”
零零碎碎把这书看完了,简单记一记感受。先谈物质层面,此书82年初版,上古再版过几次,目前这一版是19年末东方出版社出的。说实话这个出版社真不熟,买它纯粹是因为发现这是张舜徽系列里的一本,感觉比较靠谱,另外就是封面比较好看。结果拿到手里,此书开本之小、重量之轻令...
(展开)

《张舜徽集 中国文献学》提要
全书基本上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二编为第一部分,对“文献”做了总体的介绍。第一编介绍了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与文献散亡,第二编从类容的来源对文献类别做了区分(著作、编述与钞纂)。第三、四、五编为第二部分,谈到了文献学中的三个核心内容,也可看作是文献学的子学...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8.6分 396人读过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8分 207人读过
-
东方出版社 (2019)9.4分 156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8.5分 4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 中国古代背景资料 ✦ (普通老鯉)
- 北大文献学 (程亮)
- 【想读分类】文献学通论 专题 (谢糸色)
- 世纪文库 (式微)
- 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历史文献、目录学 (MW_小九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文献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游离基 2023-12-03 23:43:38 河南
敦厚平和,雅正通达。传统文献。例证典型。作者对近代校雠学家的介绍,很好。
0 有用 漂葉 2012-07-29 12:45:25
还好,难度不大。。
0 有用 花大虫 2022-11-24 23:37:24 浙江
重要的学术史梳理,值得反复阅读。
0 有用 主体思想满塞 2017-10-26 16:51:20
有点简略
0 有用 眇翁 2011-09-29 21:29:54
大体仍用《辑要》材料。与《史书校读法》很多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