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lessness》的原文摘录

  • 我认为动机和情感比认知更为可塑,更易受环境影响。我不再认同高强度的针对性训练能将儿童的智商提高20分,或是提前3个月让他开口说话,又或者像莫扎特那样5岁谱出钢琴奏鸣曲。但与此同时,我深信环境中的一些关联性能让儿童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相信自己是无助的。而另一些关联性则能让他发现反应有效,相信自己能掌控自己的那片小天地。只要儿童自认无助,不论智商高低,他都会表现得傻头傻脑。只要儿童自认无助,不论他具有怎样的音乐天赋,都不可能写出钢琴曲。相对地,如果儿童认为自己有把握、有控制能力,他可能会比缺乏这种信念、徒有天赋的同龄人表现得更出色。而最为重要的是,正是以往经历过的可控与不可控事件,决定了一个人是容易感到无助还是容易感到一切尽在掌控。 (查看原文)
    羊羊羊 7赞 2021-12-16 16:37:57
    —— 引自章节:第七章 情感发展与教育
  • 德韦克将他们分成“一帆风顺”(SO)和“归因再训练”(AR)两个治疗小组,接受为期25日的特殊训练。SO组做的数学题尽是他们能够解开的,研究人员对习题精挑细选以回避或掩盖他们的失败。AR组做的也是同样简单的数学题,但每隔两天他们会尝试做些超纲的题。他们解不出来时,研究人员会说:“时间到了。你没做完。要解三道题,你只解开两道,还需努力。”换言之,研究人员是在训练他们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训练结束后,两组被试均收到新的数学题以测试他们失败时的反应。SO组失败后再度自暴自弃起来。AR组则与之形成鮮明对比,他们失败后并不气馁,甚至还从中吸取教训更上层楼,考前焦虑也有所缓解。 这个实验意义重大,它表明即便是在相当棘手的情况下,学业受挫所导致的无助感也是可逆的。关键是要训练学生将失败归咎于努力不足,用这种归因方式替代孩子以为自己束手无策的无助信念。而另一种用不断成功来回避失败的办法,只会雪上加霜,令孩子愈发无助。为扭转学业上的无助感,必须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从中建立起应对之策。 缺乏应对失败的经验不仅能让小学生产生无助感,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在所难免。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应对焦虑和挫折的经验从未克服过失败,等到不得不面对失败、乏味和挫折时,他将束手无策。一帆风顺、备受溺爱的孩子在首次遭遇挫败时终将变得无助。一如之前介绍过的那位“金牌女孩”,进入大学后她不能再像高中时那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快便一蹶不振。 每年都有一些大三大四的全优生,选择来我的实验室做研究。我每年都要提醒他们,实验室里的工作不像他们想得那么有趣:你得一周七天连轴转上好几个月,没完没了地盯着那些枯燥的数据,还得面对实验进展到一半设备出故障的惨剧。每年都有一半学生半途而废,他们并非不够聪慧或是缺乏想象力。他们真正缺乏的是研究意识。他们的学术观还停留在“芝麻街”似的少儿教育水平,与高校的要求相去甚远:“不精彩、不刺激、没趣味... (查看原文)
    羊羊羊 7赞 2021-12-19 00:45:09
    —— 引自章节:童年期、青少年期的可预测性与可控性
  • 情绪障碍 创伤性事件首次发生时会引发一种情绪亢奋的状态,姑且可称之为恐惧。直至以下两种情况出现其一,这种状态才会被打破:被试要么发现他可以控制创伤,恐惧得以缓解,乃至彻底消失;要么发现创伤不可控,恐惧逐渐减弱,让位于抑郁。 譬如,当大鼠、狗或人类遭遇不可逃脱的创伤时,第一反应都是疯狂静扎。我认为,恐惧就是这种情境下的主导情绪。如果被试学会了控制创伤,疯狂挣扎就会转变成一种有效而冷静的反应。如若创伤不可控,挣扎之举最终则会变成我所说的无助状态。而这种状态下的主导情绪,我认为是抑郁。同样,若一只幼猴被迫与母亲分离,这种创伤性体验会令其痛苦不堪。幼猴发疯般上蹿下跳,发出求救的哀号。此时可能发生两种情况:母猴闻声而返,幼猴又能控制母亲了,痛苦随之消散;若母猴并未回来,幼猴终会意识到它无法令母亲回来,抑郁渐渐代替恐惧。幼猴不由蜷缩成团,鸣咽不止。事实上,这一系列反应在所有我们观察过的灵长类动物之中都存在。 (查看原文)
    羊羊羊 3赞 2021-12-02 12:25:15
    —— 引自章节:理论陈述
  • 凡是接触过重度郁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都对他们的痛苦深有感触。有些人认为人类不应该拿动物做实验,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自己同胞的痛苦。放弃动物研究,无异于听任千百万人继续受苦。大多数人及其物能活到今天,都得归功于过去的医学动物实验。若没有那些研究,小儿麻痹症将猖獗至今,天花仍肆意蔓延夺人性命,恐惧依旧无可救药。而至于本书涉及的研究,我相信我们对抑郁、焦虑、死的解析及其防治之道的掌握,足以证明我们实施的动物实验的合理性,正是这些动物实验促成了我们的理论。 (查看原文)
    羊羊羊 3赞 2021-12-16 16:40:09
    —— 引自章节:序
  • 将这些维度整合起来,不难发现经历无助体验后,有一种解释风格尤其会导致自我挫败,即内在、永久、普遍的解释。这种解释风格最为悲观,做出这种解释的人一旦失败,再怎么努力,也极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表现出习得性无助的症状,彻底丧失自尊。这种长期的无助就是抑郁。 (查看原文)
    '.' 2022-08-06 13:02:49
    —— 引自章节:再序
  • 实验证据表明,有机体经历不可控的创伤后,再次面对创伤时其反应的动机会受到削弱。而且,即便做出反应成功脱困,被试也很难学会、感知和相信反应有效。最后,被试还会情绪失衡:多方测量发现,抑郁和焦虑会占据主导地位。总的来看,无助造成的动机障碍比其他障碍更为显著,所以我将先详细解析这一点。 (查看原文)
    '.' 2022-08-13 21:46:0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