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在一个1/10的海外务工人员(约占就业人员1/6)汇款贡献了全邦GDP近1/3的邦做田野,不好好讲讲这块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遗憾结论简单了
k648上读完。分析的结构。被治理者的政治。
大家风范的一部民族志,五体投地。特别喜欢书里那个总是怀揣问题混在人堆里,不放过倏然即逝的细节,在鲜活的生活中去发现和理解,同时也是会讲故事的“我”。配上那又细腻又干脆的文笔,让读这本书充满乐趣。而喀拉拉的民主是如此独特,普通民众在政治中积极昂扬又不失成熟、知识分子充满服务大众的热忱,政党大体上都接受平等的价值观。古往今来,似乎也只有这个“椰子国”,才把“民主”二字诠释得如此深刻。
1、为人民服务;2、相信人民
虽说结论简单了点,但学者的著作比带节奏的自媒体要靠谱的多。
为了完成课程作业看的书,基本是当作看小说一样翻完了。
这个书给人的感觉是,问题意识是印度的民主政治(以及试图证明在另外的某个发展中国家搞民主政治是没问题的),但是真的进入了田野作者发现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所以总的变成了讲故事的过程,只是最后再点回来。对于种姓政治族群化的分析很有意思。故事也都比较有意思,看看还是不错的,甚至还有一些印度神话的讨论。作者也有机会遇到不少关键人物。
一个信仰多元和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现实中人民的公共生活是什么状况? 非本土作者用她的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完成了印度特色邦的地方志。印度人的公共领域的发展和成熟是印度最宝贵的财富。
在承认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夹杂了依赖又反抗的种姓制度,形成了生机盎然的社群组织。散沙化社会,很难想象,张献忠时刻准备着。
好看!文本扎实,整体的系统有条理,围绕着中心主题衍生出去的子主题一点一滴的构筑!对于世界的理解,又往前推进一点点!
28/50“乌玛即使在接受因为种姓身份而断送了恋爱的事实时,仍然怀抱半个那雅尔的想象。她后来宣称,她绝不嫁给同社群的人,要嫁也要嫁像拉曼这样的人;否则她就嫁给其他宗教的人,基督徒,穆斯林,都行。乌玛身上有一种狂想的激情,她以此来对付表列种姓和女性的双重身份、贫穷家庭以及个人能力所加于她的种种限制与生活中的屈辱与伤害。乌玛那句大家血管里的血不都是红色的吗,让人想起那拉雅那精神导师与甘地关于种姓的论辩。” 种姓制度虽被废除,种姓阶序的观念仍然潜伏在在日常生活之中。喀拉拉“小镇中心”的发展模式、丰富的文化社群、公民对政治的积极参与,还有那不可一日食无椰的饮食习惯,都让人想去看看!(^^)/
【2023年的第20本书】感觉这本是老师上课讲的我最喜欢的一本………
好歹论文抄了人家的结构。
第四章中喀拉拉邦孩子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活跃多样的社会组织让我真心感到羡慕。增长是否等于发展?经济数据的增长是否应当是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喀拉拉的案例值得深思。
此内容因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送失败。长评微信平台都发不出来,豆瓣就更发不出来了。
好看
能够以小见大的一本书。书中许多关于喀拉拉的描述都在印度其他区域也存在。不过本书最有意思的描述是,在印度的民主制下,公民文化的形成与表现,人们如何相互联系,以及宗教、身份与政治的关系。读完本书,足以见得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不过结论部分有些仓促。
结论太中庸,就只是材料比较有趣。 最好的部分是种姓相关的前三章,对于印度现下的等级制日常显现有很细致的观察,“乌玛的故事”这个小切片简直是神来之笔,独立六十余年,个体日常生活所面临的种姓区隔仍然令人窒息。 很可惜作者并没有花大篇幅去论述喀拉拉邦的经济结构,只在最后一章提到了“工业孱弱”。喀邦的“社会运动、作者所接触到的个体基本上都和政府公共服务机关和党派官僚相关,基本没有市场主体。另作者本人接触的喀邦人物真是往来无白丁啊。。都是国大党或印共马这两个执政党相关的,印人党和穆盟都只配出现在间接叙事中。20年后,印人党已然成为政治霸主,名创优品在孟买、德里的高端商业体成为中产最爱,难评。 后三章更难评,“开放社会”如果建立在一个遗产复杂的等级制社会中,后果可能就是大家边穷边闹,穷的平等,闹的无趣。
尚可一读。本书内容称得上好,但是还没有那么好;至于文笔,倒可以说是人类学研究者的典范,值得后学效仿。
> 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
8 有用 林若 2017-06-11 15:56:11
在一个1/10的海外务工人员(约占就业人员1/6)汇款贡献了全邦GDP近1/3的邦做田野,不好好讲讲这块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0 有用 人行横道江慕尼 2015-01-09 08:03:35
遗憾结论简单了
0 有用 鲁有大野 2014-04-11 22:05:10
k648上读完。分析的结构。被治理者的政治。
3 有用 开开及第 2014-12-02 22:22:57
大家风范的一部民族志,五体投地。特别喜欢书里那个总是怀揣问题混在人堆里,不放过倏然即逝的细节,在鲜活的生活中去发现和理解,同时也是会讲故事的“我”。配上那又细腻又干脆的文笔,让读这本书充满乐趣。而喀拉拉的民主是如此独特,普通民众在政治中积极昂扬又不失成熟、知识分子充满服务大众的热忱,政党大体上都接受平等的价值观。古往今来,似乎也只有这个“椰子国”,才把“民主”二字诠释得如此深刻。
0 有用 Orpheus 2014-07-08 18:08:32
1、为人民服务;2、相信人民
1 有用 德川义政 2022-10-30 17:50:51 安徽
虽说结论简单了点,但学者的著作比带节奏的自媒体要靠谱的多。
0 有用 Orlando 2022-11-01 16:27:21 广东
为了完成课程作业看的书,基本是当作看小说一样翻完了。
0 有用 吴衢 2023-06-24 10:22:18 上海
这个书给人的感觉是,问题意识是印度的民主政治(以及试图证明在另外的某个发展中国家搞民主政治是没问题的),但是真的进入了田野作者发现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所以总的变成了讲故事的过程,只是最后再点回来。对于种姓政治族群化的分析很有意思。故事也都比较有意思,看看还是不错的,甚至还有一些印度神话的讨论。作者也有机会遇到不少关键人物。
0 有用 猫是我 2024-08-16 16:44:29 北京
一个信仰多元和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现实中人民的公共生活是什么状况? 非本土作者用她的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完成了印度特色邦的地方志。印度人的公共领域的发展和成熟是印度最宝贵的财富。
0 有用 不文 2022-07-29 16:41:15
在承认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夹杂了依赖又反抗的种姓制度,形成了生机盎然的社群组织。散沙化社会,很难想象,张献忠时刻准备着。
0 有用 猫啊猫啊猫 2023-07-29 23:35:04 广东
好看!文本扎实,整体的系统有条理,围绕着中心主题衍生出去的子主题一点一滴的构筑!对于世界的理解,又往前推进一点点!
0 有用 青雲逶迤 2023-07-27 17:54:54 河南
28/50“乌玛即使在接受因为种姓身份而断送了恋爱的事实时,仍然怀抱半个那雅尔的想象。她后来宣称,她绝不嫁给同社群的人,要嫁也要嫁像拉曼这样的人;否则她就嫁给其他宗教的人,基督徒,穆斯林,都行。乌玛身上有一种狂想的激情,她以此来对付表列种姓和女性的双重身份、贫穷家庭以及个人能力所加于她的种种限制与生活中的屈辱与伤害。乌玛那句大家血管里的血不都是红色的吗,让人想起那拉雅那精神导师与甘地关于种姓的论辩。” 种姓制度虽被废除,种姓阶序的观念仍然潜伏在在日常生活之中。喀拉拉“小镇中心”的发展模式、丰富的文化社群、公民对政治的积极参与,还有那不可一日食无椰的饮食习惯,都让人想去看看!(^^)/
0 有用 就爱喝可乐 2023-12-03 15:24:02 广东
【2023年的第20本书】感觉这本是老师上课讲的我最喜欢的一本………
0 有用 无白 2015-05-21 08:22:05
好歹论文抄了人家的结构。
0 有用 Sapere aude ! 2021-02-09 01:58:15
第四章中喀拉拉邦孩子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活跃多样的社会组织让我真心感到羡慕。增长是否等于发展?经济数据的增长是否应当是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喀拉拉的案例值得深思。
0 有用 懒残僧 2020-08-17 16:18:31
此内容因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送失败。长评微信平台都发不出来,豆瓣就更发不出来了。
0 有用 恰帕斯东风电囼 2020-11-24 15:37:54
好看
0 有用 螺線圓形 2021-02-03 22:19:56
能够以小见大的一本书。书中许多关于喀拉拉的描述都在印度其他区域也存在。不过本书最有意思的描述是,在印度的民主制下,公民文化的形成与表现,人们如何相互联系,以及宗教、身份与政治的关系。读完本书,足以见得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不过结论部分有些仓促。
0 有用 101避难所 2024-11-29 11:03:02 河南
结论太中庸,就只是材料比较有趣。 最好的部分是种姓相关的前三章,对于印度现下的等级制日常显现有很细致的观察,“乌玛的故事”这个小切片简直是神来之笔,独立六十余年,个体日常生活所面临的种姓区隔仍然令人窒息。 很可惜作者并没有花大篇幅去论述喀拉拉邦的经济结构,只在最后一章提到了“工业孱弱”。喀邦的“社会运动、作者所接触到的个体基本上都和政府公共服务机关和党派官僚相关,基本没有市场主体。另作者本人接触的喀邦人物真是往来无白丁啊。。都是国大党或印共马这两个执政党相关的,印人党和穆盟都只配出现在间接叙事中。20年后,印人党已然成为政治霸主,名创优品在孟买、德里的高端商业体成为中产最爱,难评。 后三章更难评,“开放社会”如果建立在一个遗产复杂的等级制社会中,后果可能就是大家边穷边闹,穷的平等,闹的无趣。
0 有用 智术师 2021-10-23 15:59:08
尚可一读。本书内容称得上好,但是还没有那么好;至于文笔,倒可以说是人类学研究者的典范,值得后学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