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小鲍庄》以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淮北一个小村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立体描绘,尤其是捞渣这一人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死,剖析了传统乡村世代相传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作品展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精神中包含有善良、忠厚、团结、抗争等美好素质,但也对其中诸如顺天从命、愚昧迷信等文化劣根性进行了反思。 《小鲍庄》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但比一般 “寻根小说”有着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作者简介 · · · · · ·
王安忆,女,1954年出生于南京,翌年随母迁移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现任上海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1983年随母茹志鹃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2年参加台北市文化局“驻市作家计划”,2007年参加英国剑桥第三十届“当代文学研讨”。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
王安忆,女,1954年出生于南京,翌年随母迁移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现任上海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1983年随母茹志鹃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2年参加台北市文化局“驻市作家计划”,2007年参加英国剑桥第三十届“当代文学研讨”。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小说多次获奖;其中,《小鲍庄》获1985—1986年全国中篇小说奖,英译本获1990年美国洛杉矶报刊图书奖提名。
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目、俄、韩、荷兰、越南、泰国等多种语言。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小鲍庄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小鲍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小鲍庄》:仁义的变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王安忆自己曾经说过在她的80年代的小说里《小鲍庄》是比较成熟一些,《小鲍庄》的发表还引起过文坛上的轰动,可见《小鲍庄》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小说《小鲍庄》里的乡土意识集中体现在“仁义”上,而这“仁义”在小说中以捞渣的死为界限有两种不同的表现。 在前部部分里,作... (展开)

拾来的日子--读王安忆《小鲍庄》



> 更多书评 28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7.6分 2372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 Inc (198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7.6分 6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小鲍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松崎海 2013-06-05
【补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看的。
0 有用 Tequila 2011-04-01
很喜欢这个中篇~
0 有用 kapy83 2010-08-02
一曲悲歌缓缓唱,唱到水秀山青青。 若有轻泪不须弹,任尔流天边。
0 有用 夏囧咩 2010-11-22
拾来。
8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4-07-06
首先要吐槽的是这个“内容简介”,跟我读完《小鲍庄》以后的感受截然不同,怪不得黄子平老师说这部小说是只能重读的(罗兰·巴特:“可写的”小说)。塑造“仁义”的效果并不理想,至少跟陈忠实的《白鹿原》完全没有可比性。这篇小说最见力度之处,还数由鲍仁文这个成天做着屌丝逆袭梦的书呆子引起的一系列充满喜剧和闹剧色彩的对小鲍庄和捞渣(鲍仁平同志)的重新叙述过程。但是其实一旦读多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小说”,便很... 首先要吐槽的是这个“内容简介”,跟我读完《小鲍庄》以后的感受截然不同,怪不得黄子平老师说这部小说是只能重读的(罗兰·巴特:“可写的”小说)。塑造“仁义”的效果并不理想,至少跟陈忠实的《白鹿原》完全没有可比性。这篇小说最见力度之处,还数由鲍仁文这个成天做着屌丝逆袭梦的书呆子引起的一系列充满喜剧和闹剧色彩的对小鲍庄和捞渣(鲍仁平同志)的重新叙述过程。但是其实一旦读多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小说”,便很容易发现它们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性,故事的内核无非是换了个时空(甚至连时间都不存在错位)的再三言说,除了给研究一个时代的思潮提供材料,其艺术价值实在难以恒久。 (展开)
0 有用 刺桐野鹤 2021-02-24
我向来觉得大禹精神是值得怀疑的,就像小鲍庄里的仁义精神一样。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实是一种很残忍的中国式暴力美学。触动很深的是鲍仁文,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
0 有用 鲁🐟 2021-02-13
当年看了《爸爸爸》之后对寻根文学的拍手称叹,如今在看这部时已经没有了。史诗品格与寓言叙事都湮没在不成熟的同质化里
0 有用 盐味一 2021-02-11
NO.018(kindle) 21.02.10 个人比较喜欢这种乡土气息的作品,给我感觉跟余华笔下的村庄有点类似感。后半部分有点荒诞不经,一个孩子的死换来了贫穷已久的村庄的转机,有点讽刺。最让我唏嘘的还是拾来跟大姑,拾来离家后最终还是没能再看一眼大姑,近乡情更怯吗?唉。 (只看了《小鲍庄》这一部中篇小说)
0 有用 [已注销] 2021-02-10
NO.018 个人比较喜欢这种乡土气息的作品,给我感觉跟余华笔下的村庄有点类似感。后半段有点荒诞,百年来的仁义救不了贫穷的村庄,靠一个孩子的死扭转了局面。这种荒诞手法跟《兄弟》很像。最让我唏嘘的还是拾来跟大姑,拾来离家后最终还是没能再看一眼大姑,近乡情更怯吗?唉。 (kindle看的,只有《小鲍庄》这一部中篇作品)
0 有用 一笑君山 2021-02-04
有点好奇为什么后来的长恨歌变得那么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