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但在主持完《秋雨时分》之后,秋雨老师并没有匆忙推出改编版的相关图书,而是历时两年,几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创作后,才郑重推出本书。秋雨老师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文化和电视传媒的传播威力,将极大地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
问学的创作者
· · · · · ·
-
余秋雨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余秋雨
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
九十年代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开启一代文风,
长期位踞全球华文图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已被公认为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目录 · · · · · ·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009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016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 /024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030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36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045
· · · · · · (更多)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016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 /024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030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36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045
· · · · · · (更多)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009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016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 /024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030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36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045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051
第八课 道可道,非常道 /058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067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077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条 /083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090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097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104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112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120
第十七课 一个真正的世界奇迹 /128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137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142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150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154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161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167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172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178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185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193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201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207
第三十课 中国第一个知名的大画家 /212
第三十一课 山川间的文明融合 /216
第三十二课 胡汉相融共强 /220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223
第三十四课 一种文化的制高点 /228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234
第三十六课 诗的时代 /241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246
第三十八课 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250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253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258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265
第四十二课 一些让人难忘的宋代文人 /272
第四十三课 短暂而丰富的九十年 /279
第四十四课 文化集权下的沉闷 /285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292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300
第四十七课 走向现代的困惑 /306
附录
闪问秋雨 /313
· · · · · · (收起)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016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 /024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030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36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045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051
第八课 道可道,非常道 /058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067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077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条 /083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090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097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104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112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120
第十七课 一个真正的世界奇迹 /128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137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142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150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154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161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167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172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178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185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193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201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207
第三十课 中国第一个知名的大画家 /212
第三十一课 山川间的文明融合 /216
第三十二课 胡汉相融共强 /220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223
第三十四课 一种文化的制高点 /228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234
第三十六课 诗的时代 /241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246
第三十八课 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250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253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258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265
第四十二课 一些让人难忘的宋代文人 /272
第四十三课 短暂而丰富的九十年 /279
第四十四课 文化集权下的沉闷 /285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292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300
第四十七课 走向现代的困惑 /306
附录
闪问秋雨 /313
· · · · · · (收起)
"问学"试读 · · · · · ·
喜欢读"问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问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初读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许久之后又读到余秋雨的书,上次读他的书是十几年前,在去往大连的绿皮火车上摇晃着读《千年一叹》。还有更许久之前,看到《道士塔》的压抑,颓然放下《文化苦旅》,直到今天也没有再翻起。 因着对春秋战国的走火入魔,这本明显侧重在魏晋前的文化讲座进了我的视野,北大的名...
(展开)
> 更多书评 48篇
论坛 · · · · · ·
有的学生实在是想让我吐槽啊…… | 来自听霜书生 | 2013-01-23 08:57:14 | |
最后一次看余秋雨的书 | 来自Solomon | 2 回应 | 2012-12-06 10:44:06 |
问学。值得一读。 | 来自瞳颜小哥 | 1 回应 | 2011-08-22 00:26:52 |
不错,可以给满分,但是 | 来自斥侯 | 2010-03-01 09:08:36 | |
稍显简略,但不乏精辟之处。 | 来自苦瓜~ | 2010-02-26 15:05:3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8.4分 968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1)7.8分 625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1)8.0分 4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凤凰书品 (凤凰书品)
-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图书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 ❸·❸书单:让阅读成为习惯(豆评≤7.9) (无心恋战)
- 目标作者作品集 (AreYouAlice)
- 看过的书 (说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问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盛开 2011-07-31 16:14:30
感觉还好
0 有用 鹤少夜 2010-06-26 21:36:35
文艺性太强,不适合我,主讲我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很思想,于是我读不下去了,只看了一部分,根据2/8法则和沉没成本的考虑,还掉不读了~
0 有用 鱼进锅 2020-09-23 23:23:38
都说余秋雨是政府喉舌,其实还是有愤青的地方,批评文化学术领域不能官本位,也提到中国流行的是宫廷政治史观,应该更加关注中国文化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成果
0 有用 問中原 2013-01-02 02:26:56
先听的课堂录音,后看的文字,文字没有录音有吸引力。
0 有用 P画连篇 2014-04-05 11:29:33
谢谢余先生对中国文化脉络的梳理。
0 有用 青浦军校 2024-10-18 09:25:17 上海
采访类型的都是互相打配合
0 有用 樱桃树 2024-10-01 17:04:42 上海
大范围的宽泛地普及了一下文化常识
0 有用 clearwater 2024-06-13 22:33:00 山东
印象最深的是闪问秋雨这一部分,两句“太保守”让我对当下很多看似有先见的观点产生反思。
1 有用 Jyasyu7 2023-10-02 16:35:13 中国香港
高二时历史老师推荐,买来一直未读,后来成为高三有段时间的语文课读物,大学终于看完。其实知识性的内容大多也知道,不算太深刻,但有许多认同的观点和启发,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形式~
1 有用 晓畅 2023-03-06 22:57:35 浙江
很多年后,我还是记得,那个发现甲骨文的故事,让中学的我如何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