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但在主持完《秋雨时分》之后,秋雨老师并没有匆忙推出改编版的相关图书,而是历时两年,几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创作后,才郑重推出本书。秋雨老师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文化和电视传媒的传播威力,将极大地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
问学的创作者
· · · · · ·
-
余秋雨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余秋雨
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
九十年代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开启一代文风,
长期位踞全球华文图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已被公认为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目录 · · · · · ·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009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016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 /024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030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36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045
· · · · · · (更多)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016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 /024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030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36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045
· · · · · · (更多)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009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016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 /024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030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36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045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051
第八课 道可道,非常道 /058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067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077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条 /083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090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097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104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112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120
第十七课 一个真正的世界奇迹 /128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137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142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150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154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161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167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172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178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185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193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201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207
第三十课 中国第一个知名的大画家 /212
第三十一课 山川间的文明融合 /216
第三十二课 胡汉相融共强 /220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223
第三十四课 一种文化的制高点 /228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234
第三十六课 诗的时代 /241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246
第三十八课 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250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253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258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265
第四十二课 一些让人难忘的宋代文人 /272
第四十三课 短暂而丰富的九十年 /279
第四十四课 文化集权下的沉闷 /285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292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300
第四十七课 走向现代的困惑 /306
附录
闪问秋雨 /313
· · · · · · (收起)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016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 /024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030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36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045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051
第八课 道可道,非常道 /058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067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077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条 /083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090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097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104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112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120
第十七课 一个真正的世界奇迹 /128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137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142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150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154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161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167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172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178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185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193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201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207
第三十课 中国第一个知名的大画家 /212
第三十一课 山川间的文明融合 /216
第三十二课 胡汉相融共强 /220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223
第三十四课 一种文化的制高点 /228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234
第三十六课 诗的时代 /241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246
第三十八课 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250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253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258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265
第四十二课 一些让人难忘的宋代文人 /272
第四十三课 短暂而丰富的九十年 /279
第四十四课 文化集权下的沉闷 /285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292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300
第四十七课 走向现代的困惑 /306
附录
闪问秋雨 /313
· · · · · · (收起)
"问学"试读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那么,就请你听我给文化下一个最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 ·孔子说,每个人只要挖掘自己,就能找到仁,所以他说“为仁由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说“天良发现”、“天地良心”等等。这些说法表明,人心中有很多与生俱来的道德起点,与天地大道相呼应。这也是中国哲学对人本性的信心。 ·从古至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几千年来他们只记住不多的几句圣人教言,自在度日。背的多一点,是为科举。那些评古论道、咬文嚼字的人,不多,与千家炊烟、万家灯火关系不深。⋯⋯总之,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灌输,不喜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 ·⋯⋯在日常生态中,中国文人习惯用诗书琴画来“怡情养性”,也就是用艺术标准来塑造情感模式。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艺、诗、乐等等美学行为,成了情感的终点、人格的终点、社会的终点、精神的终点。 ·真正有魅力的人,总是穿的简洁素雅。如果服装上加了很多花哨的东西,那一定是想掩盖一些什么。名片也是这样。 ·问:中华文化几千年,最普及又最不与其他文化重复的精神价值是什么? 答: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 ·问:我们离开校门之后,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答:下决心找一个懂的天下大爱又可以生死相依的终生伴侣。一时找不到就虔诚地等待。 ·⋯⋯每一种文化的灭亡都是正常的,不灭亡才是偶然的。灭亡有多种等级。土地的失去、庙宇的毁坏,还不是最高级的灭亡。最高等级的灭亡是记忆的消失,而记忆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灭亡。 ·科学和文化的区别就是这样:文化一直保持着自己庄严的神秘性;科学呢,则要努力地去说明它。但是必然有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永远也说明不了。⋯⋯当文化的神秘性完全被解释清楚的时候,文化的宏大感、朦胧感、苍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摘录(一)文化 孔子 老子 -
问:秋雨老师是否认为,现在中国遇到的种种社会矛盾,都与精神价值有关? 答:对。我们遇到了精神上的“房地产泡沫”,也就是很多人缺少“精神居所”。富了,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获得安顿。穷了,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自我勉励。遇到了冲突,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获取排解;遇到了大难,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获得升华;伤害了别人,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作出自责;做错了大事,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铭刻羞耻……这些都是。如果在精神价值上一直缺少正面归向,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会失去魂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问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问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初读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许久之后又读到余秋雨的书,上次读他的书是十几年前,在去往大连的绿皮火车上摇晃着读《千年一叹》。还有更许久之前,看到《道士塔》的压抑,颓然放下《文化苦旅》,直到今天也没有再翻起。 因着对春秋战国的走火入魔,这本明显侧重在魏晋前的文化讲座进了我的视野,北大的名...
(展开)
> 更多书评 48篇
论坛 · · · · · ·
有的学生实在是想让我吐槽啊…… | 来自听霜书生 | 2013-01-23 08:57:14 | |
最后一次看余秋雨的书 | 来自Solomon | 2 回应 | 2012-12-06 10:44:06 |
问学。值得一读。 | 来自瞳颜小哥 | 1 回应 | 2011-08-22 00:26:52 |
不错,可以给满分,但是 | 来自斥侯 | 2010-03-01 09:08:36 | |
稍显简略,但不乏精辟之处。 | 来自苦瓜~ | 2010-02-26 15:05:3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8.5分 970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1)7.7分 626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1)8.0分 4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凤凰书品 (凤凰书品)
-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图书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 ❸·❸书单:让阅读成为习惯(豆评≤7.9) (无心恋战)
- 目标作者作品集 (AreYouAlice)
- 看过的书 (说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问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penny是个JU 2010-06-29 19:48:33
除了余突然冒出来的那些让人毛更堕堕下来的抒情外,其他都是完美的。北大的学生,思维敏捷度实在让人不得不赞一个。
0 有用 覺有八徵 2013-02-22 20:13:09
空谈
2 有用 hi远方 2012-10-11 11:48:23
串讲中国文化,从古到今,对于历史不好的我是个很好的普及读物
2 有用 阿麻瓜 2013-02-18 22:19:17
又一本高三买来一直搁置的书,一百多页下来,根本就是泛泛的中国文化梳理,大部分很是粗浅,小部分观点膈应,大段废话,当然有一些是不了解以及赞同的内容和观点。鉴于只看到孔子墨子,本学期董老师讲课不仅详实而且深刻(甩本书岂止几百公里),所以或许书里之后未及了解的内容里会更好,以上观点暂时保留;不过跟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里的惊鸿一瞥比起来,云泥之别/总觉太空太泛;观点过浅,过分(感性)矫情,过少论据/腰封... 又一本高三买来一直搁置的书,一百多页下来,根本就是泛泛的中国文化梳理,大部分很是粗浅,小部分观点膈应,大段废话,当然有一些是不了解以及赞同的内容和观点。鉴于只看到孔子墨子,本学期董老师讲课不仅详实而且深刻(甩本书岂止几百公里),所以或许书里之后未及了解的内容里会更好,以上观点暂时保留;不过跟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里的惊鸿一瞥比起来,云泥之别/总觉太空太泛;观点过浅,过分(感性)矫情,过少论据/腰封居然跟孔子相论,何止是过誉。/真的很一般很一般啊。 (展开)
1 有用 阿盆 2013-04-10 12:37:33
很扯,很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