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架构,详实的材料以及最后一章精道的分析。
葬礼显然是观察17世纪中西文化互动与冲突的颇佳场域。该书细致爬梳多国文献,通过考察中西礼仪传统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中国天主教葬礼之变化轨迹,试图回答礼仪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印象深:1. 中西对“烧纸钱”的争论: 中西对死亡迥异的理解却殊途同归地导向不提倡用纸钱的结论. 2.对康熙“守丧私人性”的探讨,回应了the cult of qing的讨论, 同时也挑战了丧礼讨论中“正统实践”和“正统教义”的二元对立。遗憾的是,全书中作者并未强调对此种二元性的挑战,而是默认中国葬礼传统与“正统实践”更加紧密, 有待商榷。另外,有些概念用得或欠妥且欠缺解释,比如国民性(civil)。结论中对中西文化互动模式的理论总结具有启发性,但在知识转型、中西互动研究水涨船高的今天看来,已经无甚新意。
案例分析细致,最后总结所用的“织布比喻”也十分巧妙。该书的重点在于礼仪实践的交流和转换,其实我更希望作者能深入分析下去,比如在“追思亡者”活动中,“诸圣相通”信理在普通信众的观念中是如何置换旧有的祖先崇拜观的。 话说回来,除却严谨的伦理道德和礼节外,儒教甚为无趣,就义理的深度和精度而言,我更欣赏仏教一些。
可以学的谋章布局的范本之作
一口气读完! 好!
读后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以丧礼为例,为何回教被接纳而基督教被拒斥?
方法论,同《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宗教篇》。
好
还行
钟鸣旦先生的论文真是工整啊
还算可以 天主教作为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过程 由一味的坚持天主教教义及礼仪到与本地儒、礼冲突而后二者相融 恰巧织物的概念 结尾对text与texture 蛮有意思 作为帝国潜流的接续也算是不错 一个为本土视角 一个更倾向外来视角 传教士角度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天主教葬礼礼仪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天主教徒促进的 正是在仪式开始进行display 展演之后 很有趣好读的学术著作
1.中西在对待葬礼的态度分别是“正统实践”和“正统教义”。中国人对“正统实践”的态度又在社会层面导致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无论内心是否相信,但是必须那样做。可以结合翟学伟的“脸”“面”分离造成的形式主义做对比研究。2.中西在“正统”观念行为上的不同也对应“公民社会”中“精神共同体”的差异,中西社会都有着“共同体”意识,但是为何西方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中国却更体现在行为的集体主义上呢?即大小集体差异如何形成的,又对社会文明造成何种影响有观点启发。3.丧礼不同于其他宗教礼仪,因为其参与者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礼仪的交织。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天主教丧仪传入中国的背景研究:士绅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个人阶层特性被淡化,表现在个人实力和地位的葬礼上与其他人差异不明显,为了维护儒礼,所以引入天主教反抗佛道“无序”
天主教中国化管窥。很小很细,足以凸显丧葬仪式在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书中提到卫匡国,有些许的亲切感,毕竟几乎每天上班都要路过他的纪念园。
重在材料,思路上不如另一本小册子有启发
礼仪既是个文化概念,也是个政治概念,这本书对文化概念的分析是不错的
很有意思的研究点。
听说19年有新版了,暂时还没看到,就这一版来讲我觉得翻译是比较恰当,尤其是几组关键概念,譬如“正统实践”与“正统教义”,以及团体、群体、共同体、社群等概念的使用,尤其是“织布的比喻”这部分,作者与译者的处理都详略得当。钟鸣旦对于最后传播框架、接受框架、创新建构框架,以及他自己的互动交流框架的讨论颇有大师水准,三言两语就抓住了紧要的地方,而且语言也比较明快。当然,这一译本在一些音译词汇上需要检查,我看到少数几处不该犯的错误。最后,我也觉得互动交流框架如何变得是动态的,作者还是给后来者留下了空间。
重读,交织,真的是个很棒的比喻!
四平八稳的汉学研究,天主教徒死人也得按照基本法嘛。对我这种外行来说,大脉络很通畅,也很平实,同样礼仪放在美国人手里不知道要被拗成什么样呢(参照司徒安),不过最后一章强行秀各种模式和比喻还是生硬了。中西一对比,之前读的《面对死亡的人》似乎有了点着落,refrigerium解释为“舒适之地”比《面》中译本译成“清凉界”舒服多了。校对有些小问题,例如p24上一行还是“特利腾大公会议”,下一行就成了“特立腾大公会议”。激发了读《两头蛇》的兴趣。
> 礼仪的交织
2 有用 Wolfeyes 2009-10-27 09:08:51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架构,详实的材料以及最后一章精道的分析。
3 有用 Roquentin 2019-08-23 01:07:14
葬礼显然是观察17世纪中西文化互动与冲突的颇佳场域。该书细致爬梳多国文献,通过考察中西礼仪传统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中国天主教葬礼之变化轨迹,试图回答礼仪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印象深:1. 中西对“烧纸钱”的争论: 中西对死亡迥异的理解却殊途同归地导向不提倡用纸钱的结论. 2.对康熙“守丧私人性”的探讨,回应了the cult of qing的讨论, 同时也挑战了丧礼讨论中“正统实践”和“正统教义”的二元对立。遗憾的是,全书中作者并未强调对此种二元性的挑战,而是默认中国葬礼传统与“正统实践”更加紧密, 有待商榷。另外,有些概念用得或欠妥且欠缺解释,比如国民性(civil)。结论中对中西文化互动模式的理论总结具有启发性,但在知识转型、中西互动研究水涨船高的今天看来,已经无甚新意。
1 有用 oblivious忘却 2023-09-18 20:56:18 浙江
案例分析细致,最后总结所用的“织布比喻”也十分巧妙。该书的重点在于礼仪实践的交流和转换,其实我更希望作者能深入分析下去,比如在“追思亡者”活动中,“诸圣相通”信理在普通信众的观念中是如何置换旧有的祖先崇拜观的。 话说回来,除却严谨的伦理道德和礼节外,儒教甚为无趣,就义理的深度和精度而言,我更欣赏仏教一些。
2 有用 y 2019-07-21 20:14:57
可以学的谋章布局的范本之作
0 有用 李文玉 2012-08-04 15:46:35
一口气读完! 好!
0 有用 aaaati 2020-03-30 23:26:39
读后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以丧礼为例,为何回教被接纳而基督教被拒斥?
0 有用 לאה 2022-02-12 00:10:09
方法论,同《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宗教篇》。
0 有用 日 2021-12-11 17:08:54
好
0 有用 自娱自乐点子王 2022-12-09 12:36:32 四川
还行
0 有用 momo 2024-03-17 14:47:18 江苏
钟鸣旦先生的论文真是工整啊
0 有用 海绵宝宝迷魂记 2023-09-02 21:16:40 山西
还算可以 天主教作为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过程 由一味的坚持天主教教义及礼仪到与本地儒、礼冲突而后二者相融 恰巧织物的概念 结尾对text与texture 蛮有意思 作为帝国潜流的接续也算是不错 一个为本土视角 一个更倾向外来视角 传教士角度
0 有用 刀刀小姐 2022-08-08 10:29:46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天主教葬礼礼仪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天主教徒促进的 正是在仪式开始进行display 展演之后 很有趣好读的学术著作
0 有用 don't find me 2022-08-10 00:02:06
1.中西在对待葬礼的态度分别是“正统实践”和“正统教义”。中国人对“正统实践”的态度又在社会层面导致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无论内心是否相信,但是必须那样做。可以结合翟学伟的“脸”“面”分离造成的形式主义做对比研究。2.中西在“正统”观念行为上的不同也对应“公民社会”中“精神共同体”的差异,中西社会都有着“共同体”意识,但是为何西方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中国却更体现在行为的集体主义上呢?即大小集体差异如何形成的,又对社会文明造成何种影响有观点启发。3.丧礼不同于其他宗教礼仪,因为其参与者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礼仪的交织。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天主教丧仪传入中国的背景研究:士绅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个人阶层特性被淡化,表现在个人实力和地位的葬礼上与其他人差异不明显,为了维护儒礼,所以引入天主教反抗佛道“无序”
0 有用 Matt 2022-08-25 08:52:33 浙江
天主教中国化管窥。很小很细,足以凸显丧葬仪式在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书中提到卫匡国,有些许的亲切感,毕竟几乎每天上班都要路过他的纪念园。
0 有用 何恕今 2024-09-18 22:58:12 天津
重在材料,思路上不如另一本小册子有启发
0 有用 Cinéphilie 2023-01-13 11:27:56 陕西
礼仪既是个文化概念,也是个政治概念,这本书对文化概念的分析是不错的
0 有用 Sophia 2021-01-31 17:28:29
很有意思的研究点。
0 有用 shichalo 2020-01-16 15:17:17
听说19年有新版了,暂时还没看到,就这一版来讲我觉得翻译是比较恰当,尤其是几组关键概念,譬如“正统实践”与“正统教义”,以及团体、群体、共同体、社群等概念的使用,尤其是“织布的比喻”这部分,作者与译者的处理都详略得当。钟鸣旦对于最后传播框架、接受框架、创新建构框架,以及他自己的互动交流框架的讨论颇有大师水准,三言两语就抓住了紧要的地方,而且语言也比较明快。当然,这一译本在一些音译词汇上需要检查,我看到少数几处不该犯的错误。最后,我也觉得互动交流框架如何变得是动态的,作者还是给后来者留下了空间。
0 有用 Sean S. 2018-10-25 15:04:13
重读,交织,真的是个很棒的比喻!
0 有用 恶夫 2017-02-25 15:38:43
四平八稳的汉学研究,天主教徒死人也得按照基本法嘛。对我这种外行来说,大脉络很通畅,也很平实,同样礼仪放在美国人手里不知道要被拗成什么样呢(参照司徒安),不过最后一章强行秀各种模式和比喻还是生硬了。中西一对比,之前读的《面对死亡的人》似乎有了点着落,refrigerium解释为“舒适之地”比《面》中译本译成“清凉界”舒服多了。校对有些小问题,例如p24上一行还是“特利腾大公会议”,下一行就成了“特立腾大公会议”。激发了读《两头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