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malingcat 2010-10-24 08:45:11

    解读绘画母题中或许含有的政治寓意,可以。过度解读,就可笑了。

  • 2 阿墟 2010-06-25 14:07:38

    大部份是鬼扯,細部倒有些精彩。

  • 3 野次馬 2016-02-05 12:00:49

    总感觉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比较宽泛的thematic study。大方向不错,但可商榷之处颇多,夔府咏怀用一先韵,一首一百韵的诗后人凡是用此韵基本很难出其窠臼。用于论烟江叠嶂图尚可,套在松风阁诗上殊觉牵强。潇湘八景论述的内容大抵没错,然太不严谨,作为后人通过赋予画题加于宋迪的语码尚可。

  • 2 启罗米突 2013-03-30 05:00:05

    姜斐德引用了玉涧的配画诗“四面平湖月满山,一阿螺髻镜中看。岳阳楼上听长笛,诉尽崎岖行路难。”姜斐德解释“一阿螺髻”“指的是释迦牟尼”,,刘禹锡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样的诗句,再说佛祖的螺髻头型也是一坨一坨的,一螺髻不成了秃子了么

  • 3 江海一蓑翁 2013-10-11 08:41:40

    以出色的考据和分析能力,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两宋年间被贬文人官员们借诗画讽喻朝政和寄托抑郁之气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们由公开讨论朝政,转向以诗画微言大义,这实际上也是两宋年间中国文化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的一个重要体现。

  • 1 安公子 2013-04-06 18:12:39

    迁谪文化在宋代频繁的党派纷争中已趋成熟,以潇湘八景为主的宋人水墨山水在以山水排诽的政治寓意下庶几成为文人官宦生涯起伏不定的一个隐喻,那些所谓岩穴高冕之士只是政治版域的候鸟,不幸见逐,从而催生了儒家主文谲谏下中国最精微渺远的艺术。

  • 1 [已注销] 2012-07-20 18:03:45

    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画辨》中谈到“宋复古作潇湘八景初未尝先命名,后人自以洞庭秋月等目之”既是后人命名,书中观点当不成立。

  • 1 菱歌 2017-11-29 15:08:11

    脑洞大。不过“千年潇湘怨”的梳理还是不错的,“潇湘一词本身就带有了某种忧郁色彩。”

  • 0 已注萧 2011-12-14 21:24:05

    名为书画,其实通篇也没讲几幅画,那些路人皆知的历史颠来倒去地捕风捉影,很失望。

  • 1 Sunking 2010-10-15 20:10:45

    附:邱才桢老师书评《潇湘何以成怨》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b74f9e0100nns9.html

  • 0 霜闕〆 2015-04-29 00:01:07

    宋诗难读,宋画难解,故姜氏援杜诗以“解码”。

  • 2 Fangting 2014-03-05 09:54:41

    上课用到,想再说下这本书,对于已经习惯了国内考据式研究法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论是从美术史的角度,还是中文的角度,的确都说不上太严谨,但她感动到我了。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对潇湘题材的敏感吧,大概神宗至徽宗这一段历史本来就太传奇太吸引人。就好像硕士期间迷惑我的元丰三年,在多次相遇后,便会把很多点和线连成网。这本书基本把追慕宋风之人所感兴趣的题材、人物、事件都感性地组织在了一起了,是一种方法与尝试,有她自己的逻辑,所以很通畅,读起来也没有障碍。对潇湘历史的回顾,对苏轼等人用韵法的分析,包括王诜《烟江叠嶂图》那一部分的解读都很好。西方女性学者的视角与方法,感性细腻而又不时令人心潮澎湃。

  • 0 一八 2018-10-15 18:35:26

    三星半,讲苏黄的几章其实还行,怎么一到潇湘八景就有点崩。。。

  • 0 郁则 2019-07-09 16:50:40

    是一份不错的作业。作者对中国古代诗歌以及绘画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导致阐释的形式颇为复杂),这很像我们在初高中做诗词理解习题时标准答案给出的那样,作者一定怀才不遇,一定心怀愤懑,某词某字用得极好表现了难以言说的忧郁之情……汉学家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先入为主的预设了诗画跟政治的关系,然后洋洋洒洒找些材料堆砌,挑几个典型的例子便要推此及彼归纳出某种“普遍现象”。所谓的历史情景还原,都被某一理论占据了抢眼的底色,附会也好,索引也罢,都只是为了故事新鲜,“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 0 猛虎細嗅薔薇 2011-12-30 10:20:33

    独特的研究角度。

  • 0 zeaver 2010-07-13 08:49:49

    多数图片看不清楚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