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探讨了《诗经》由“诗”而“经”而“经学”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先秦两汉《诗经》学发展演变的整体脉络,分析了《诗经》由文学走向经学的政治、文化和学术动因。《诗》原本是先秦时期散文诗歌总陈,在长期的流传中,《诗》由文学转而为经学,丧失了其作为文学的鲜活和灵动,却收获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春秋时代,“诗”只是作为为赋诗言志、引诗陈词的文学载体出现。到了战国时代,“诗”经过孔子散文整理,被提到了“经”的地位。从文学转向经学,《诗经》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更对东方各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收获良多
无甚新颖观点,但胜在考据引证,学术永远需要这样的学者和作品。看了这本觉得自己上一本标注中所下的结论也太武断了。《诗经》或许同时具有文学和政治起源,唉这个问题目前想不明白,索性搁置。另外,指出《诗》学诠释的两条道路。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强调目录学的价值,由此在古文经学范畴内将诸子学说上溯至周制官师治教的统一与流散——但是今文经学从未做过这种划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从《孟子》至《左传》《... 无甚新颖观点,但胜在考据引证,学术永远需要这样的学者和作品。看了这本觉得自己上一本标注中所下的结论也太武断了。《诗经》或许同时具有文学和政治起源,唉这个问题目前想不明白,索性搁置。另外,指出《诗》学诠释的两条道路。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强调目录学的价值,由此在古文经学范畴内将诸子学说上溯至周制官师治教的统一与流散——但是今文经学从未做过这种划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从《孟子》至《左传》《国语》,我们看到的是追求语意还原和语境还原的解诗方式,即重历史陈述的古文作风;而从《大学》《荀子》以至《尔雅》,则是一条经典权威化道路,即通经致用的今文作风。这是今文经学不重历史上溯的滥觞,也是古今文经学分化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原始形态。 (展开)
无论是文学还是经学……那反正做的还是文献学……
不是讨好的写法,胜在文献和论证扎实
材料丰富,总体风格尚平实,偏梳理
> 10人在读
> 41人读过
> 185人想读
订阅关于从文学到经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公子蒙 2023-09-08 10:20:33 广东
收获良多
1 有用 SAI 2024-04-11 22:53:00 山东
无甚新颖观点,但胜在考据引证,学术永远需要这样的学者和作品。看了这本觉得自己上一本标注中所下的结论也太武断了。《诗经》或许同时具有文学和政治起源,唉这个问题目前想不明白,索性搁置。另外,指出《诗》学诠释的两条道路。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强调目录学的价值,由此在古文经学范畴内将诸子学说上溯至周制官师治教的统一与流散——但是今文经学从未做过这种划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从《孟子》至《左传》《... 无甚新颖观点,但胜在考据引证,学术永远需要这样的学者和作品。看了这本觉得自己上一本标注中所下的结论也太武断了。《诗经》或许同时具有文学和政治起源,唉这个问题目前想不明白,索性搁置。另外,指出《诗》学诠释的两条道路。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强调目录学的价值,由此在古文经学范畴内将诸子学说上溯至周制官师治教的统一与流散——但是今文经学从未做过这种划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从《孟子》至《左传》《国语》,我们看到的是追求语意还原和语境还原的解诗方式,即重历史陈述的古文作风;而从《大学》《荀子》以至《尔雅》,则是一条经典权威化道路,即通经致用的今文作风。这是今文经学不重历史上溯的滥觞,也是古今文经学分化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原始形态。 (展开)
1 有用 毛狸子 2021-11-23 15:01:26
无论是文学还是经学……那反正做的还是文献学……
0 有用 青十九 2018-11-04 13:49:15
不是讨好的写法,胜在文献和论证扎实
0 有用 双鬓 2019-03-06 16:08:05
材料丰富,总体风格尚平实,偏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