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的原文摘录

  • 阿德勒认为我们即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也就是说,人们选择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既是对自己目标的表达,又是一种为达成目标所做的努力。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4-30 16:25:27
    —— 引自章节:阿德勒疗法
  • 他认为个体在6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关注的是个体对过去的认知及早期经历的解释对其后来发展的持续性影响。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4-30 16:25:27
    —— 引自章节:阿德勒疗法
  • 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所获得的含义远比客观现实本身重要得多。……很多当代理论都吸纳了阿德勒的这一观点——来访者的主观世界是解释其行为的基本因素。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4-30 16:25:27
    —— 引自章节:阿德勒疗法
  • 阿德勒将其理论命名为个体心理学,他强调从整体上来理解个体——个体的不同方面是怎样相互连接起来的,这些方面在个体追求其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个体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假设是:我们只会在自己设定的目标的大前提下进行思维、感受和行动。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4-30 16:25:27
    —— 引自章节:阿德勒疗法
  • 社会兴趣指的是个体与他人协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Milliren & Clemmer, 2006)。……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他还认为社会兴趣必须经过教授、学习和运用的过程。……社会兴趣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那些拥有社会兴趣的人倾向于追求生活中那些健康的、有益于社会的一面。在阿德勒看来,随着社会兴趣的发展,个体的自卑感和孤立感将逐渐消失。人们会通过相互的尊重和共同从事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这种社会兴趣。 (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首先会受到归属感的驱动。社群感包括我们和所有人类的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我们为改善世界所做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家庭和社会中寻找可以满足我们对安全感、接纳感和价值感等基本需求的地方。我们经历的很多问题就和我们的相关恐惧——害怕不被我们重视的团体所接纳有关。…… 阿德勒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成功地解决共同的三件生活任务:建立友谊(社会任务),建立亲密关系(爱情—婚姻任务)和为社会做出贡献(职业任务)。 Dieikurs和Mosak (1967)认为,我们还有其他两个方面的生活任务:与自己共处(自我接纳)并发展我们的精神层面(包括价值观、意义、人生目标以及我们和世界/宇宙的关系等)。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4-30 16:25:27
    —— 引自章节:阿德勒疗法
  • 治疗师需要找到来访者行为背后的目的。阿德勒疗法将来访者的感受和思考看作其行为的刺激因素。我们会首先思考,接着感受,最后才是做出行为。因为情绪和认知都是有其目的性的,所以大部分的治疗时间应该被用于发现并理解这种目的上,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定向到有效的生活方式上去。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4-30 16:25:27
    —— 引自章节:阿德勒疗法
  • 深刻地理解来访者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评估阶段中,治疗的焦点在于探索来访者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个评估过程将以两种方式进行,主观访谈和客观访谈。在主观访谈的过程中,治疗时会帮助来访者尽可能的识别自己的生活事件。……最佳的主观访谈应该将来访者看作其自己生活的专家,并让来访者深切的觉得治疗时在认真地倾听自己。 秉持阿德勒疗法的治疗师往往会以问题“如果你摆脱了这个症状或问题,那么你的生活会有怎样的不同?你又会有哪些不一样的行为?”来结束主观访谈的过程。治疗时通过这个问题来进行鉴别性的诊断。常见的情况是,来访者的问题和症状可以帮助来访者逃避那些阿他们希望逃避的问题——通常是其生活的任务。 客观访谈需要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a)来访者生活中的问题是如何开始的;(b)是否存在诱发事件;(c)病史,当前/过去是否接受着/过药物治疗;(d)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史;(e)来访者为何选择在此时治疗;(f)来访者对生活任务的应对方式;(g)来访者的生活方式。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4-30 16:25:27
    —— 引自章节:阿德勒疗法
  • 治疗师会鼓励来访者假设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个自己希望成为的人,然后再这个前提下进行行为活动,这将可以打破来访者一系列自我限制性的假设。治疗师会要求来访者在发现自己又开始重蹈原有不良行为模式的覆辙时悬崖勒马。在这里,承诺是重新定向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如果来访者希望改变,那么他们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建立一系列任务,并为解决自己的问题采取一些特别的行动。……找到改变的策略是重要的第一步,来访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鼓励才能将自己在治疗中的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4-30 16:25:27
    —— 引自章节:阿德勒疗法
  • 存在主义疗法认为我们并不是环境的受害者,因为从广义上讲,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现状,治疗的主要目标就在于鼓励来访者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承认自己面临的选择并在诸多选择中作出决定。……治疗的第一步就要帮助来访者接受自己的责任,“一旦个体开始发现自己才是那个让生活陷入困境的人时,他们就会意识到他们自己——只有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5-01 23:50:31
    —— 引自章节:存在主义疗法(1)
  • 存在主义对人性的观点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我们一直在通过自己的计划不停地重新创造着自己。人类总是处在一种持续的转换、凝聚、进化以及成型的过程中。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5-01 23:50:31
    —— 引自章节:存在主义疗法(1)
  • 忽视我们的现状可能会让我们获得满足感,但是麻木感也会随之而来。而当我们开启自己世界的大门时,尽管我们会出现更多的混乱,但同时我们也会更好地发挥自我实现的潜能。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5-01 23:50:31
    —— 引自章节:存在主义疗法(1)
  • 存在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尽管我们渴望自由,但是我们常常会想方设法逃离我们的自由(Russell,2007)。尽管我们无法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正因为这种自由的存在,我们就不得不担负起指导自己生活的责任。 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要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让别人来为自己作决定的;二是要鼓励他们逐渐学会为自己作选择。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5-01 23:50:31
    —— 引自章节:存在主义疗法(1)
  • 我们大多数人的麻烦往往出现在我们努力通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寻求方向、答案、信仰与价值德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信任自己,也不从自身寻找生活冲突的答案,反而去努力成为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那个人。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根植于他人的预期,而我们也将和自己形同陌路。 存在主义治疗师可能会以要求来访者强化自己的感受(“除了对他人期望的反应外几乎什么也不是”以及“自己只是父母的内摄物或替代品而已”)开始治疗的过程。 人既是孤独的个体,同时又是与他人存在联系的个体,这一矛盾也说明了人的境况。认为我们能改变这一境况或者认为这是一个应该得以改善的境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最终,我们依然截然一身。 当我们学会自立并让自己充分体会自己的力量时,与他人的关系便可以赋予我们自我实现的感受(而非缺失感)。然而,如果我们感觉自己被忽视了,那么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将只会是一种寄生关系,再无其他可能。 也许治疗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帮助来访者区分神经质的依赖与积极的人际关系——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成长——之间的区别。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5-01 23:50:31
    —— 引自章节:存在主义疗法(1)
  • 治疗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来访者需要丢弃原有的(被强加的)价值观,但是又没有新的可以取代。……治疗过程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来访者创建一个与其存在方式相符的价值观体系。 人们时常会被生活的空虚所困,因此他们就会放弃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意义的努力。经历无意义感并为自己有意义的生活建立价值观,这些都是治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主题。 治疗师的职责不是告诉来访者他们的生活意义是什么,而是要指出,哪怕是在痛苦的时候,他们也能发现生活的意义(Frankl, 1978)。……然而,生活的意义可不是我们能够直接寻找到并获得的东西。矛盾的是,我们ueshi理性地去寻找它,我们就越可能错过它。 生活的意义是“投入”的副产品,投入是我们愿意去创造、去努力、去爱的承诺。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5-01 23:50:31
    —— 引自章节:存在主义疗法(1)
  • 存在主义焦虑是人们在面对“存在的问题”——死亡、自由、选择、孤独和无意义事不可避免的结果(Vontress, 2008; Yalom, 1980)。存在主义焦虑可能会成为引发个体成长的刺激物。 存在主义治疗师将正常的焦虑和神经质焦虑区分了开来。 很多寻求治疗的人们都希望找到消除其焦虑的办法。然而,开辟新生活必然意味着要接纳新焦虑,所以,如果我们尝试减少焦虑,那么必然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Van Deurzen(1991)认为存在主力疗法的核心目标不是帮助人们过上更舒适轻松的生活,而是鼓励来访者承认并处理不安和焦虑的根源。正视存在主义焦虑就是要将生活看做一个充满冒险的旅程,而不是让自己停留在看似可以提供保障的安全感后面。 存在主义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在从依赖学会自治的道路上,学会如何忍受不确定性、学会如何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生活都是这条道路上的必然过程。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5-01 23:50:31
    —— 引自章节:存在主义疗法(1)
  • 亚隆(2003)指出,治疗师应该直接和来访者说明死亡的现实性。亚隆认为对死亡的恐惧会潜伏下来并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终身的负面影响。 存在主义疗法的其中一个焦点就是要探索来访者对自己重视的工作的投入程度。……畏惧死亡的人必然会畏惧生活。当我们从情绪上接纳自己最终必然死亡的现实之后,我们就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以及我们的终极责任——决定自己生活的质量(Corey & Corey, 2006) (查看原文)
    末三 3赞 2012-05-01 23:50:31
    —— 引自章节:存在主义疗法(1)
  • 存在主义者认为我们需要在缺乏内在意义的世界中做出选择,因而会产生焦虑。相反,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焦虑的成分要少得多,它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寻求自我实现的潜能,通过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将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在观点可以被形象化为下面的这个比喻:如果提供适当的环境,那么橡树籽就会“自动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自然地长成一棵完美的橡树。相反,对存在主义者而言,我们自身什么也不是,也没有什么内在本性可依赖,时刻都要面对各种选择。 罗杰斯坚信:“本质上讲,人类是不断前进的有机体,他们会努力实践自己创造的本性并努力追求真理”(Thorne, 1992)。这种实现的基本驱力意味着:只要人们面向健康的方向,那么他们就能朝着这个健康的方向前进。 罗杰斯(1961)对这个不断自我实现的人描述为:(1)对经验保持开放性;(2)信任自身;(3)拥有内在评估标准;(4)愿意继续成长。鼓励来访者发掘这些特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目标。 这四种特征为我们理解治疗的方向提供了一个整体架构。……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在于:在于促进性的治疗师互动的过程中,来访者将有能力定义并明晰自己的目标。 基本上,治疗师会把自己作为促进来访者改变的工具。……他们的“角色”其实并不具有任何特定的角色特征。他们不会迷失在专业化的角色中。治疗时的态度以及对来访者内在力量的信念就能够创造出可以促进来访者成长的氛围来(Bozarth等,2002)。 随着治疗过程的继续,来访者将探索更多的信念和感受(Rogers,1987c)。他们可以表达……那些他们觉得过于消极而不愿纳入到自我结构中的情绪。在治疗过程中,他们的扭曲将会减少、他们的接纳水平将会提高、他们对冲突和混乱感的整合也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来访者将逐渐发现曾经被自己隐藏起来的内心领域。当来访者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时,他们将会卸下自己的防御并更加开放... (查看原文)
    末三 1赞 2012-05-07 17:41:48
    —— 引自章节:以人为中心疗法
  • 纳塔利·罗杰斯的方法是一种表达性艺术疗法,她为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添加了新的内容:个体的自发创造性的表达——这种表达可以象征那些深入地感受和情绪状态,有时甚至可以表达出那些难以被个体察觉的感受和情绪。秉持以人为中心的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治疗师会为来访者创造机会去创造出动作、视觉艺术、日记、声音、音乐等作品,从而表达个体的感觉并获得对这些行为的领悟。……这对于那些闭锁在理性思考中的来访者而言可能更为有效。 一些外在条件也可以促进个体激发内在的创造性。卡尔·罗杰斯(1961)指出了两种条件:心理上的安全感(无条件的接纳个体的价值,提供一种没有外在评价的氛围以及共情式的理解)以及心理自由。纳塔利·罗杰斯(1993)还补充了第三个条件:提供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经历。……纳塔利·罗杰斯发现刺激性的经历可以激发我们进行创造过程的动机。经过谨慎设计的、用以帮助来访者表达艺术的实验或体验可以帮助来访者将注意力放在创作的过程中。 Sommers-Flanagan(2007)指出,以人为中心的表达性艺术疗法对于那些挣扎于单调生活的来访者而言会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查看原文)
    末三 1赞 2012-05-07 17:41:48
    —— 引自章节:以人为中心疗法
  • 该疗法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其结构框架的问题。……有些来访者寻求专业帮助的原因可能是需要处理某个危机、缓解某些身心症状或者是为应对日常生活的问题而学习一些应对技巧。处于某些特定的文化信息的缘故,这可能是来访者的第一次寻求专业帮助的过程,但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他们期待的是指导性的治疗师,如果治疗师的结构化程度不高,那么来访者的问题很可能会被延误。 以人为中心疗法第二个方面的缺陷是,其治疗的核心条件很难转化到特定文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种传达核心条件的过程必须和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相符。…… 以人为中心疗法第三个方面的缺陷是,该疗法队个体内控价值观的强调。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来访者可能深受其所处社会的预期的影响,而不会简单地被自己内在的参照系统所左右。 治疗时的真诚才是最能决定治疗关系得决定因素。如果治疗时把自己的独特性和风格隐藏在被动而非指导性的治疗方式中,那么他们可能不会对来访者造成过多的伤害,但是他们也无法对来访者造成显著的影响。治疗师的真诚与一致对以人为中心疗法而言至关重要,那些秉持该疗法的治疗师必须习惯去表达真诚并找到自己的方式将反馈传达给来访者。否则以人为中心疗法可能会被削弱成一种盲目的、安全的但是无效的疗法。 (查看原文)
    末三 1赞 2012-05-07 17:41:48
    —— 引自章节:以人为中心疗法
  • 格式塔疗法认为真正的知识是个体即时体验的产物。治疗的目的并不在于分析或内省,而是要促进个体的知觉以及和环境的联系能力。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例如,他人)又包括内在环境(例如,曾被自己否认的自我部分)。…… 格式塔疗法的基本假设是:当个体能够觉知到自己内部及周边所发生的事件时,个体就将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治疗为来访者的这种觉知提供了支持的平台。…… 格式塔理论对于改变的假设是:如果我们越执著于努力成为那个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我们将越有可能一成不变。……做真实的自我远比成为那个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更容易引发改变。 格式塔疗法重视的是图形(即在任何情况下个体经历中那些最为显著的部分)或背景(往往是个体知觉范围外的体验部分)。……格式塔疗法的治疗师会“关注那些最为显著的部分”,也就是说,治疗时会关注个体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个体是如何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有时如何进行整合的。 场论 格式塔疗法一场论为基础,场论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必须在有机体所处的环境、背景中对其加以理解,要将有机体视为一个不断改变的场中的组成部分。格式塔疗法的基本原则是:任何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是不断改变、相互关联且不断发展的。格式塔疗法的治疗师会将注意力放在探索个体和环境之间的边界的变化上。 图象形成历程 图象形成历程……描述了个体是如何将实时经历进行组织的。在格式塔疗法中,场被区分为前景(图形)和背景。图象形成历程探讨的是环境场中的方面是如何从环境中浮现出来从而成为个体关注的焦点的。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的主要需求将会影响这一历程。 有机体的自我调整 个体的图象形成历程与其有机体的自我调整过程是相互渗透的。在个体的自我调整过程中,平衡将会被个体的需求、感受或兴趣干扰。有机体会依靠本身所拥有的能力及环境资源去尽力进行自我调整(Latner, 1986)。个体将采取行动努力恢复平衡或追求自我成长的改变。 (查看原文)
    末三 1赞 2012-06-03 21:07:22
    —— 引自章节:格式塔疗法(1)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