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百花时代 短评

热门
  • 18 小城鱼太郎 2016-08-25 23:23:53

    现在才意识到这是一份多么杰出的速写。隐忍下的激情和经过充分的理性过滤仍挥之不去的怅惘,不是更加动人吗?学术作品中很少有这么深沉有力的结尾:“周扬等所做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那已经是大家熟悉的事情。”比起著名的“全维罗纳响起了晚祷的钟声”,怕也不遑多让吧。

  • 11 远树 2014-09-07 17:51:55

    被后记感动了……

  • 12 十七 2012-08-28 21:07:49

    读洪子诚总是不会让人失望的。他把那样一个鲜花毒草命运不定的时代的冲突、矛盾所在都理得清清楚楚,善于从纷杂的现象后面把握实质性的分歧和其渊源,既明来路,又明去路。后记里说自己枯燥,没有灵性,其实于真挚处感人。做一个明白人不易,做一个“卑以自牧”的谦谦君子,更是不易。

  • 9 欧阳熊猫 2014-03-01 22:06:52

    喜欢这种满篇引号的风格。但是看下去真心痛苦,那个时代的批判文章实在都太恶心了,这些“作家”和“理论家”们自己都不觉得很卑鄙吗?还是鲁迅对周扬的评论看着最爽心:“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小不如意,就倚势定人罪名,而且重得可怕的横暴者”;“对于周起应之类,轻易诬人的青年,反而怀疑以至憎恶起来了”。清理这些历史,也难怪洪老爷子说:“我真的不喜欢当代文学……”

  • 5 风寒如雪 2017-10-28 11:57:44

    平实,理性,隐忍,洪子诚老师用他克制又清晰的语言把那个时代文学的艺术性与政治性的方方面面梳理地清清楚楚。对我来说,最佩服洪老师的是他的清醒,从那个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再去写那个时代,难得有这样的“局外人”的视角。

  • 1 nosurrender 2015-07-16 16:19:29

    感觉从外部研究当代文学史的言著中无人可比洪子诚。和其他那几本广度上和方法论上的相比,从细部打开“双百时期”又是别样格局。

  • 1 Dreams 2021-11-24 22:51:36

    洪老的文字,永远都是那么踏实,永远都是那么真挚感人~

  • 1 中文系谢葳 2022-09-28 22:44:33 北京

    洪子诚老师以极度严谨乃至有些滞重的笔法,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观照1956年的中国文坛,呈现1956年前后文学场的多种面向:有理论探讨(虽然很难称之为探讨)、有批评实践(当然也很难称之为批评)、有人事斗争(说“吊打”可能更精准一点),就是不太看得见文学本身。 当然,在那个年代,也确实不太看得见文学。

  • 2 子一 2016-07-24 13:17:58

    艰涩到读完之后我几乎抓不到中心思想和线索,是我打瞌睡去了吗??

  • 1 水月镜花 2016-11-24 22:02:19

    土壤依然还是那样的土壤,因而即使在这个年代依然有“周扬”式的思想在蔓延。文学依然没有彻底走出“左”的泥沼,当代文学在现在及随后的年代可能会有停滞与倒退的可能。身为这个时代,依然对文学饱有热忱与信仰的年轻人,所做的惟有坚韧地逆行,只有“自由”、“独立”才能使文学富有可能。

  • 2 斯吾 2018-05-01 19:38:31

    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比钱理群的《1948》更具有吸引力的作品,洪子诚老师隐忍而克制的文风与那个时代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契合。文学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但当我们的文学只能作为政治的螺丝钉而存在时,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洪老师展示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看似激烈的文艺争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无意义的文字游戏,思维的多元化是不被允许的,一切的争论都只能等待权力的粗暴介入。在周扬等人的逻辑中,观点的对错并不重要,阶级问题才是最急需判断和解决的。而这“阶级”的问题却往往又最为含混不清,只能依靠捕风捉影,循环论证,清算历史等权力运作的方法来揪出“坏人”。在被权力否认的一方沦为“阶级敌人”“反党集团”时,胜利的那批人却悄悄拾起了败者的观点,以官方的声音说了出来。就这样,一个永远正确永远进步的“党”被塑造了出来。

  • 1 sunny建阳 2017-07-27 08:59:01

    “他当时还不明白,‘思考’、‘分析’,有时是多么脆弱和没有必要。待意识到这一点,却为时已晚。”

  • 2 litchi 2018-08-12 13:08:38

    左翼内部不同派别的冲突,通过把对方划为阶级敌人来实现批判,你方唱罢我登场。只不过,他们头顶总有一个红太阳。远离太阳是危险的,太阳却是阴晴不定的。

  • 0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6-04-27 21:58:08

    不及预期。文笔确如洪老师自己承认的那般干涩。论述虽然平实,却嫌清淡,并不大适合那样一个一边是青春火焰,一边是斗争海水的年代。

  • 0 鸡头井。 2011-11-27 12:50:36

    更多地带有知识分子情怀的书写

  • 0 Aliensong 2011-08-05 20:59:33

    相比《问题与方法》颇多的启发性论点,本书一受制于论述年限,二作者是诸多事件的目击者,所以此书之长短都在这两个特点决定的包含感情的分析。

  • 0 因为煎饼很好吃 2016-03-27 09:46:20

    不注重文本分析和解读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文学生产体制、作家心态、论争脉络等文学生产环境。注重历史背景。被给予的历史舞台决定了人的上限。

  • 0 水仙已乘鲤鱼去 2013-07-15 15:43:10

    虽然那场有限度的开禁名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虽然本书名叫“百花时代”,实际上看完了之后觉得这是一场“预谋”。规范的惯性太大了,当代文学只能在排除异己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最后,没有赢家。老毛都不是。以后有时间了,再好好了解胡风和周扬。当代文学史,政治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史的内容,没办法纯粹于“文学”。

  • 0 想本雅明迟了迟 2017-07-11 05:39:53

    提纲挈领,面面俱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