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短评

热门
  • 2 风间隼 2016-09-17 01:25:38

    也算是有观点,有论据的自成一说。用含糊其辞回避了是否“封建社会”、“宗法社会”的判断,提出士大夫阶级统治这个特色,眼光独到。但是又很革命地将未来放在工农阶级身上,而不提其群氓的一面,这又是走入另一个极端了。

  • 1 the Mass Line 2011-10-30 00:30:14

    百无一用是书生。脱离身份贵族,而加入劳动者的队伍。萨义德:“我相信,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在于明确地把危机普遍化,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定的种族或民族所蒙受的苦难,把那个经验连接上其他人的苦难。”即,组织群众。

  • 0 2014-03-05 16:15:49

    : K207/7247-3

  • 0 九歌 2024-01-04 13:36:28 陕西

    深刻剖析揭露了中国社会的中间层——知识阶级——的来龙去脉,而各阶层的一切行为皆屈从于其自然生长性,个人的力量终究微弱,所以要组织政党,团结大众,方可改变社会面貌。然而,美好崇高的理想终究无法超脱历史的局限与人性的局限。

  • 0 孟羊羊 2020-07-24 20:14:15

    全书以士大夫阶级作为理解"古今两次变革"的关键,将该阶层作为社会复杂系统中联结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一个点,从而点与点相连在时空的绵延中构成较稳定的"面"。这个层面,在空间维度上,与军事、农业生产、地方与中央的拉扯交汇。在时间维度上,根植士大夫阶级的宗法制度保证了代际交替的连续性。同时,该书也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的问题,同样表明作者尝试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场域下与王亚南等人产生对话。

  • 0 伊卡洛斯的海 2020-02-08 01:03:31

    史书与现实结合,重阶级视角。

  • 0 安之 2014-09-12 18:48:44

    作者痛恨官僚绅士,初看还以为他是共党

  • 0 nydzy 2017-10-14 10:55:41

    臆断太多,逻辑太弱,根据不足。

  • 0 阅湖 2018-08-13 23:05:05

    陶既是经济社会史家,亦是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干将。故此书不应纯以史学视角来衡量其对错,而是应将其看做1920-30s国-共意识形态交锋这一context中的一份text来品读。

  • 0 席缪 2016-11-02 17:54:29

    这么多年过去,证明陶希圣说的大部分都是有意义且极具指导性的。社会史论战中只有马克思主张一派留给了我们,马克思主张演化为五朵金花,而五朵金花又被八九十年代决绝地抛弃掉了,中国研究似乎不喜欢从学术史出发,自我瓦解掉自己的过去与共同体联系。

  • 0 Caselnes 2025-03-27 13:39:40 山东

    题目太大,谈了大半本官僚士大夫。上则依附,下则沉沦,果然百无一用是书生。

  • 0 程序成诗 2013-03-23 16:59:46

    至少读完后不会张口闭口封建社会。。很多先入概念会有所改变

  • 0 L. 2011-03-31 21:00:32

    即使有人认为偏颇,但我仍然偏爱这样的文风,底蕴厚重,有灵气,有创见,不学究,不刻板,不故作高深。文字是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它的生命在于阅读之中的情感体验和传递,不是吗?

  • 0 momo 2025-02-19 13:33:27 江苏

    还不错

  • 0 春风舞鸡毛 2019-01-11 19:42:13

    分析得很好,可是阶级之间有矛盾,都依靠,就无法明晰政策,结果必然是谁也依靠不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