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史研究的笔记(54)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日常诗人 (从天狼星到地球,晚了十万年)

    中国人至今仍然生活在五四时期形成的当代思想中,中国当代思想既不是传统的,但结构上与传统类似,也不是西方的,一切由西方引进的现代价值都经过重构,以致以西方政治术语为主调的当代论述,表达了连西方人也难以理解的意义。

    2015-02-24 20:04:15   2人喜欢

  • Keira

    序 不论是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写作,“问题是旧的,方法是新的”始终是我们研究的特质。我们的问题意识产生于文革时期,令我们由理科背景转向历史文化的探索。从那时起,我们就试图用系统论方法来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伴随的独特现象。 由思想史转入观念史研究,采用了我们简单概括为“以包含关键词例句为中心的数据库方法”。我们发现,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形成的研究,使得近年来经常被概念史引用的柯林武德那句名...

    2022-05-03 22:45:53   2人喜欢

  • 海德格尔

    理,汉以前作“纹路”的意思——纹理,引导出顺序、顺畅、秩序的涵义。 “自然合理”表现为宇宙秩序的解释,视常识为不可怀疑的合理性判据;人在社会行动上的人之常情合理,并将其视为道德感情之基础。这是中国文化常识合理精神的建立。如:缘情制礼 后来,二程力图把整个道德哲学建立在“理”(上述的理)之上,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在宋明理学中,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标准已近形成。从此,“天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2014-11-20 10:55:44   1人喜欢

  • 與點狂生 (oQo)

    历史上最发人深省的莫过于在复活旧事物某种性质时,却忘记了它的名称。千余年来,科举制度是维系儒学以德治国和大一统王朝最重要的制度。在五四时期建立的当代中国文化中,科学又被赋予"格致"的功能,成为建构新道德的基础。这样,传统的以道德意识形态选官以整合社会的结构就可以用"科学"的名义复活,而人们会误以为这是全新的事物。

    2014-07-23 14:25:29   1人喜欢

  • 與點狂生 (oQo)

    今日人们常说"辛亥革命",实际上,1919年前这一词出现的次数相当少。要等到1920年代,国民党为了论证自身的合法性,"辛亥革命"才成为一个指涉1911年满清王朝被推翻的常用词。也就是说,把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说成是革命,是1920年代新道德意识形态对历史再解释的结果。而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报刊文章称其为"武昌兴师"。

    2014-05-29 21:46:43   1人喜欢

  • 豆友62644192

    当代中国的常识个人观与西方个人观念最大的不同在于,权利不再是个人观念不可缺少的核心,或者说个人不是用权利主体来界定的。我们知道,个人权利观念是建构西方现代理论大厦的基础,基于个人权利为正当推出的现代社会组织蓝图只能是社会契约论;当代中国个人观念在这一点上不同于西方。

    2012-07-05 10:55:32   1人喜欢

  •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社会”含义的狭窄化,同时也意味着它的抽象化和空洞化。在原有的“社会”三重含义中,它们互相结合既表达了人类的一般政治经济组织状态,也蕴涵着形形色色的具体过程,它表现在“社会学”这个词的丰富多重含义中。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的学问,它必须包括具体社会组织研究和人类社会一般演化规律两个方面。一旦公共空间和人自行组织过程从“社会”的含义中抽掉,作为同时涵盖这两个方面的社会学也失去了意义,这时“社会”作为...

    2011-06-27 17:52:19   2人喜欢

  •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用“理"对儒家道德意识系统进行再反思,即”形而上的理“和”常识合理“对意识形态的大规模重构和展开,则要等到隋唐以后宋明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

    2011-06-07 15:09:55   1人喜欢

  •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庄子注》中道理一栏中的“理”字,指涉形而上意义的达94次,占总次数的62%,而与道德有关的仅有13次,占总次数的8.6%;而兼有形而上意义和与道德论证有关的“理”有20次,占总次数的13%。这表明“理”基本上是作形而上意义使用的,用它来推出道德伦理的倾向已经出现,但不普遍。这一点构成了《庄子注》和《庄子》中“理”的意义的最大差别。在庄子的著作中,“理”虽具有形而上意义,但与道德论证无关。这一统计分析颇为形象...

    2011-06-07 15:01:53   1人喜欢

  •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从魏晋到宋明,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理性化过程。它表现为形而上的"理"作为正当性最终标准之确立,并用”理“来统一观念系统与社会制度正当性的论证。 选择郭象《庄子注》作统计研究,并与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做出比较。

    2011-06-07 14:56:53   1人喜欢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观念史研究

>观念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