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短评

热门 最新
  • 57 兔子晴 2014-03-02 15:16:08

    选题和视角都值得学习,但作者反复尝试的理论升华并不成功。“知识精英VS市井大众”、“西方模式VS本土文化”、“国家权力VS地方传统”,对这三对关系的分析浮于表面,丰富生动的细节反而被困在了常见的西方理论模式里,导致这些看似分明的价值对立更像是其本人的想象。另外读过之后更觉得老舍先生真是太了不起了。

  • 39 久道 2013-12-28 22:16:22

    王笛使用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的概念去研究老四川的茶馆,固然有方法论的新意,但方法论上被白左殖民,这是中国学术界的大问题。如果没有此种自觉,后果很麻烦。

  • 18 🐒 2017-03-20 00:07:06

    作者试图以茶馆为焦点论述国家与地方的互动,但全书通读下给人的感觉是可支撑作者论点的材料极其单薄,许多材料更是为凑字而材料,不免给人资料堆积之感,另外,试图以琐碎的档案,报纸等二手文献还原社会情景,使我感觉案例中不见人气,只见条框,不见细节,只见骨架。很多话常常是点到为止。再次吐槽一句,哈贝马斯的咖啡馆跟成都的茶馆根本不是一回事!

  • 6 周十万 2013-05-09 22:15:36

    1成都的绅士比同时期西方日本的都保守。为什么?不提。禁妇女进香禁演戏是清乃至明就有的好么。不说往前几十年一百年的史料,同时期邻地区的巴县档就还在那儿搁着呢。2引用公共领域概念,可到了也没说明白茶馆为什么可以适用这个概念。

  • 12 熊阿姨 2015-02-01 23:56:16

    资料翔实生动,条理清晰,但一旦进入理论分析就功力减弱,得出的理论流于表面很难令人信服。对于普通读者这是本了解成都的五星好书,作为学术书还是差了些。

  • 6 艾吉奥 2017-07-22 11:30:02

    如显微镜般非虚构了旧成都的茶馆生态,类似的场景就是十多年前的网吧空间了,围绕着网瘾与网吧,国家叙事也是横冲直撞,直到如今官方媒体对王者荣耀的大肆讨伐。所谓公共空间在中国就是个可笑的概念,从三皇五帝始,空间都已经掌握在强权手里,诸众在专制之下只有苟延残喘,没有交往理性。

  • 6 Praetoria 2015-07-07 16:05:23

    史料的丰沛、组织的精密和前言结语的画面,令人赞叹。横向物类、细节、关系对时间、事件线索的分割,与其说扬长避短,毋宁说是微观史才实践。理论分析主要集中于导言各章篇末,涉点广泛,劳工、性别、行会、媒体、秘密会社、地方精英诸公共空间功能角色元素一应俱全,国家改造、空间要素的中西比较也不算太糟。但糟糕的是在乡愁与技法之外,似乎也确实没有别的收获。

  • 2 BOXING 2016-02-08 15:02:42

    阅读过程一直思考:茶馆展现出的到底侧重于大历史的小细节,或是“微观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大历史叙事。目前看来,似乎前者为主。

  • 2 Joseph.C 2011-06-13 10:51:14

    过多的细节让全书的节奏显得散漫,主线或者说主旨不够清晰。主题深化感觉也欠缺一些。

  • 4 房顶上的猫 2019-02-09 08:38:02

    很好的选题。主要讨论三方面的问题:对茶馆生活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茶馆的经营和管理;在地方和国家政治中茶馆的角色。史料非常扎实,论断比较得当。这种研究思路很有意思,从还原某个微观世界入手,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实现与中观和宏观问题的对话,这和我自己设想的未来学术方向基本契合。由于讨论的界限非常清晰,可以更有效的选取和组织史料,对于近代史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同样的模式可以做完清末做民国,做完民国做当代,资料不断换新,但是方法和大问题上的创建有限。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如何提出更新、更有意思的大问题,也许是未来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

  • 2 青(求己) 2013-12-12 17:04:48

    将学术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得很好,另,我不大苟同某些人说王笛写得过细,抬高了茶馆的位置~

  • 3 叫我妖而不孽 2019-12-11 09:07:22

    异常轻松的阅读,这么厚一本居然很快读完了。对成都的茶馆的描绘,我大概边读边用上海的街边小店、便利店、公共浴室、麻将室代替掉了,当然描写本身还是蛮有趣的,建议不要因为司空见惯而轻视之,就像有些认为阎云翔的书全都是常识的评价;真正值得看的就是对茶馆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本文分析得不错,尤其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茶馆为社会提供的微小但必要服务,比如娱乐、歇脚,甚至还有慈善(提供食宿)和生意谈判;第二,文化精英和国家权力对茶馆及茶馆文化的试图改变和茶馆的应变,也就是文化互动。读完第一反应是看来简·雅各布森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还是不得不读的;然后我对王笛过于强调政府权力的压制有些不适,觉得有些太套用西方关于这个问题的预设观点了,但是我还是读出来一点温情来。比照此书,上海有太多可以做微研究的小场所了。

  • 1 希仁 2010-11-08 10:58:15

    赞! 但“对立面”略嫌简单

  • 1 安平君1909 2010-12-28 23:50:25

    读完,评完,亚克西~

  • 2 jiaon 2010-04-12 22:00:32

    值得一读。一个每天四分之一的市民去茶馆里泡着的城市,真可爱。

  • 2 洞穴里的关一帆 2012-08-06 10:39:37

    基本不值得一读。。很有前途一个学者,跟着罗威廉学废了,可惜了。

  • 0 江凌云 2012-05-07 12:22:35

    成都原来是这样 很期待1950-2000 不过怕是要遭禁了

  • 0 2013-12-09 10:54:56

    :F719.3/1186

  • 1 溼骨林蛞蝓 2016-11-06 23:05:35

    本書視角很好,分析論證也很好,只是結論過於平淡了,當然這種研究結論也只能如此,這也是微觀史的一個特點。

  • 1 季米 2018-07-25 10:12:49

    这本书是旅美华人学者王笛先生关于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变迁史的研究著作,从形式上看是一册学院派的作品,符合学术规范,引用的材料都注明出处。内容是将茶馆作为成都市民生活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加以考量,在丰富详尽的档案、媒体报道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茶馆万象背后的成都这座城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书中引用了作家李劼人的小说描写和黄裳等人的散文作品,材料很详细,历史细节非常丰富,但按西方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模式阐释还是比较牵强,这东西方的茶馆和咖啡馆差别其实还是挺大的,要写出其中的不同还需要深挖。总的来说全书瑕不掩瑜,生动的文笔和精彩的讲述使得本书仍然非常值得阅读。这书我是看了作家蒋蓝的推荐找来读的,总的来说没有让人失望,对成都的茶馆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相信西南那边的人看了应该会更有深刻体会。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