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 有用 寒蝉夜鸣 2017-08-01 20:04:59
前边小学中学看着还可以,后边的故乡行........有点鸡肋了
0 有用 胭脂 2016-04-23 15:18:37
还是散文类文章比较好看。这篇在回忆起来,多是琐碎之语,而且有不少重复的地方。看起来很一般,没什么可读性
0 有用 燃犀 2021-01-27 23:00:39
原来季羡林先生小学上过古文和英文的培训班。教育果真要从孩子抓起。
0 有用 Wanda 2021-04-30 16:53:15
季羡林先生多次申明自己幼无大志,但后来为何会成为著名学者?其中必有一个由无志到有志的转变,没有这个转变,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学者的。这是学术史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季老的回忆,揭示了从无志到有志、从偶然到必然的转变。季老用生花妙笔,娓娓道来,生动地再现了他在济南,在山大附中的生活、学习情景。读后会让人受到很大感染。
0 有用 金大宝 2016-10-04 22:50:37
第一部分,我的小学和中学,很好,童年趣事跃然纸上。最喜欢这部分,单独拿出来我愿给它打五星。第二部分,我的中学时代,和第一部分不少重复了。第三部分故乡行,很有些套路了,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