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都地望历来颇有争议,至今未有较令人信服的结论。而楚国都城与中心地域的不明,又给楚文化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本书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对楚丹阳和郢都的问题作全面的论证,力求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希望能在一些重要疑难问题上有所推进,对楚国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的深入有所助益。 本书回顾了楚丹阳与楚郢都地望各种主要说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近年来学术界在楚都研究上的一些新动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楚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清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力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其次是突破城垣的束缚,不把城作为探讨楚都的前提。第三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在“反”的方面,首先对可能性不大的当涂说和秭归说进行分析,加以排除,以缩小分歧的范围,然后对剩下的丹淅与枝江两说进行详细对比,让对立双方在一个平台上对话,不仅是要否定较不合理的一方,更重要的是找出所要肯定的一方在逻辑体系上还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在“正”的方面,主要从芈姓、楚蛮、楚国三者关系人手,逐步理清其相互关系,通过对楚蛮的研究、确定不同时期楚蛮的分布区域,以楚蛮来定楚国,进而确定不同时期的楚核心区之所在,从区域的角度来探讨楚都。 通过系统分析,本书认为,商末周初时芈姓一族居住在丹江上游地区,此时的楚都丹阳仅与丹山或丹水相关连。熊绎受封时,徙居荆山脚下,此时的楚都丹阳当在丹江下游的丹淅之会。西周晚期以后,楚熊渠的活动区域在“江汉”地区或“江上楚蛮之地”,西周末年楚核心区移至“江汉”中的“沮漳”之地,此后至春秋晚期,楚都与楚核心区均在“江汉沮漳”之地,今蛮河流域。春秋晚期以后,楚都及楚核心区南徙至今沮漳河流域,战国早期时楚都当在今沮漳河中游的当阳、枝江一带,以当阳季家湖楚城为核心的东周聚落群当为战国早期楚都及楚核心区,战国中晚期时楚都移至沮漳河下游的荆州、荆门地区,以江陵纪南城为核心的东周聚落群应为战国中晚期楚都及楚核心区。
1 有用 零 2021-09-24 00:27:51
这本书读过很多遍了,其实现在越读越佩服尹弘兵老师面对各种疑难问题绝不回避,而是迎难而上,一一深入解决问题的功力和治学态度。补标五分。
1 有用 凌風追譯 2022-08-24 11:16:39 湖北
尹老师的博论,读起来相当精彩,此书出版在《楚居》材料公布以前,但许多结论却可得到《楚居》的佐证,特别是对楚族早期起源、丹阳和郢都地望考证等方面,对诸家异说进行细致分析,结论还是很扎实的。之后要读一读尹老师这几年发表的文章。
0 有用 举钟人 2017-05-01 22:46:59
相当于一篇研究综述吧,语言有点重复啰嗦,有些问题反反复复讨论好几遍。观点还是比较明确的。
0 有用 好宝宝要睡觉 2020-12-25 15:23:44
对前人的研究做了非常详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认为商末鬻熊丹阳在商县,周初熊绎丹阳在丹淅,西周晚期楚人进入古沮漳(蛮河流域),郭家岗遗址最可能为郢都,战国早期郢都在季家湖,中晚期在纪南城。芈姓楚人、楚蛮、楚国之辨析着实精彩,早期都城无城之说亦颇具启发性。但最后说早期楚文化是楚蛮和南土诸国共同构建,则置北来之楚人于何地位?不管怎么样,这是一本研究楚文化、尤其是楚国都城和历史的不可多得且避不开的好书。作者... 对前人的研究做了非常详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认为商末鬻熊丹阳在商县,周初熊绎丹阳在丹淅,西周晚期楚人进入古沮漳(蛮河流域),郭家岗遗址最可能为郢都,战国早期郢都在季家湖,中晚期在纪南城。芈姓楚人、楚蛮、楚国之辨析着实精彩,早期都城无城之说亦颇具启发性。但最后说早期楚文化是楚蛮和南土诸国共同构建,则置北来之楚人于何地位?不管怎么样,这是一本研究楚文化、尤其是楚国都城和历史的不可多得且避不开的好书。作者坦言只是最优解,但其观点明确,条分缕析,令人敬佩。最后,历史地理真的好难TAT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