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帝国与东亚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素舲 2019-05-28 10:16:54

    在东亚的范围内,用“羁縻体制论”把“册封体制论”难以囊括的倭国(日本)包摄进来,依然无法解释秩序的本体。而且,所谓的东亚,其实只有日本的视角。

  • 1 咸南海東 2019-06-05 02:43:45

    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细致入微,面面俱到,但同时也逃脱不了枯燥无味。在对史实的强大控制力基础上进行分析,一环套一环,最后得出一个其实很宏观的结论,总结起来颇有困难。上半部分读的比较细,下半部分读不太下去了。中古月再加一本冯立君的书就告一段落吧。

  • 1 168 Hours 2020-10-14 00:04:40

    作者对东亚地区范围的界定还是集中在中日朝+东北地区,以汉字、儒学、佛教和律令制度四个特征来框定东亚的范围,不如说这四点是所框定范围的交集,站在日本的角度所具有的,若站在隋唐,来界定东亚范围和特征恐怕就不是这样。羁縻体制论和对国书、移民(也都是来自隋唐和半岛三国)都具有鲜明的日本看东亚的特征,也未能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策论和互动结果产生比较

  • 0 未来 2022-01-23 22:37:31

    新罗商人与东亚贸易圈,僧人的观点很有启发。登州

  • 0 沐禔 2022-07-12 12:50:22

    国书与律令制部分不错

  • 0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2-05 00:07:25

    作者在继承与批判西嶋定生“册封体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羁縻体制论”,依据作者观点看,册封针对的是外臣,羁縻则是针对内臣。另外并非如韩昇批评的那样作者用中华思想涵盖了华夷观点,书中两种说法并用,应该不是翻译问题。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研究动态的介绍,藉此可以了解日本古代史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与主要观点。

  • 0 某某佳哇 2020-12-10 21:57:02

    全书比较吸引自己的,其一是绪论中对西嶋定生“东亚世界”的补充和修正,认为封贡关系必须考虑内亚,并强调了东亚世界中各政权的主体性。其二是对东亚世界及相关问题的学术史梳理。但正文部分只是在西嶋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做一些补充工作,强调一下各政权吸收中华文明时的“本土化”。其主旨仍然是在为日本在世界史谱系中寻找定位,具体的专题研究,除了渤海国书之外,其他的也很平稳,叙述多于分析。

  • 0 一桥阿尼玛 2019-02-23 22:44:36

    史料功夫强大,注释很见功夫,许多点都值得也的确得到了展开,佩服佩服。不过,古代日本在自曹魏至唐初的长时段里,在中原王朝的东夷战略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或许值得商榷。另外,从舒明到天武的外交策略几经翻转,与通常所认为的亲或者说控制百济对抗新罗的定论颇有不同,也有论述说日本百济的关系与实力也经历了变化,即百济起初并非如此弱,日本与新罗的对抗过程也经历了变化,起初新罗根本就无法招架。总之吧,古代史的知识比较贫瘠,判断力的虚弱导致读起来总觉得像是在看虚构类故事。。

  • 0 Roger 2019-11-24 21:10:18

    世界史史料研读课程用。

  • 0 小岛 2020-08-28 11:16:30

    @2016-11-19 15:37:13

  • 0 角弓 2018-12-16 03:09:53

    翻译有词不达意之处,由于是论文的汇编,所以有些地方有所重复。就研究本身而言,体现了日本老一辈学者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了解隋唐时期东洋史的基础性与总括性阅读材料是非常合适的,中日关系史一课也大致依此展开。羁縻体制论涵盖的范围较册封体制论更广,但这一概念下各国间的差异或许依旧超越了共性。(图书馆借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