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教训 短评

热门
  • 1 一只于 2016-09-01 12:38:06

    关于现代性与道德哲学的研究,感觉题目“教训”反而翻虚了。这本书是论文结集,似乎稍欠融贯深入的中心主题,但长处在于对于提及的思想家,无论是施米特、施特劳斯或是哈贝马斯、罗尔斯的中心论点的概述与驳正都异常清晰而凝练。

  • 0 有时 2015-05-23 11:45:53

    尼采章还行

  • 0 迅疾 2013-09-24 21:25:00

    公共理性的阐释比较清楚了,但对施米特的批判写得不行。

  • 2 虫二 2020-07-30 12:28:19

    书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在有关生活意义的问题上,在有关道德的某些深层次问题上,我们谈论得越多,分歧就越多。」

  • 1 Lowlibrarian 2015-12-17 20:17:16

    斯特劳斯不是传统主义者、社群主义者,那种对传统和社群的浪漫主义关怀对他没有吸引力;施特劳斯的偏见在于【他确信:理性要求我们去超越我们的历史条件,竭尽可能去站在一个完全疏离超然的立场来打量这个世界】(p81);Lamore认为:我们由于自身的历史处境而秉持某种信念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让我们认为这一信念虚假;罗尔斯的多元主义vs.伯林的多元主义不同,罗尔斯其实是坚持“合理的人们不可能就善的整全性观念达成一致”,而伯林的多元主义是一种关于价值之终极本质的学说,即:客观价值不是一种而是多种。两者必须得到区分:【学说与关于学说的合理分歧不太可能是同样的事情】(p168);与自由主义相关的是【合理分歧】而不是多元主义,因为自由主义规划要去越过那些使人们彼此对立的深刻分歧,去寻求他们应该接受的【最低原则】。

  • 0 赎罪羊 2022-05-29 17:09:51

    重复很多。现代经验如何引导我们思考道德?通情达理的人们在生活意义上讨论越多分歧越多(合理分歧)。道德哲学与现代性之间有什么关系?现代伦理要求达成有一致约束力的核心道德。现代经验形式如何构成道德范畴的思考方式?不是形而上学而是历史经验构成了现代生活形式。现代哲学的主导形式是否已经无视了道德生活的重要维度?自然主义无法证实出规范维度,因此需要用理性从历史中证伪而继续前进。拉莫尔用理性信念的语境主义理论消除客观探究与历史语境的认识之间的对立,同时承认理性构造的本真规范和必然为之受制的历史偶然性。其理性的主要原则不同于为信念辩护的基础主义,而是当信念发生错误、遭受批评时为之变化辩护。这在政治哲学上导向主张合理分歧和平等尊重中立性的政治自由主义。目前从我个人角度看来,即使接受拉莫尔的方案也无所裨益。

  • 0 [江湖骗子] 2024-01-02 15:07:28 安徽

    现代政治的道德基础

  • 0 焚心 2023-04-07 08:00:15 河南

    滔滔不绝的绕圈子,没说清楚一个问题

  • 1 Weatherman 2022-08-06 17:40:47

    封城前买的,断断续续竟然也读完了…虽然“合理分歧”多有和稀泥之嫌,但Larmore还是大方地承认了一种作为核心道德的自由主义毕竟是共同生活的产物。换句话说,在一个没有以平等尊重为根基的环境里,政治论证就是不可能的。

  • 0 叔本不华 2017-09-10 17:36:39

    应奇翻译的几章真心没有刘擎翻译的流畅。

  • 0 湛水先生 2016-10-22 01:10:31

    关于当代政治哲学有明晰的论述

  • 1 黑伞 2019-04-25 11:21:08

    对几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的梳理和辨析非常有价值,虽然作为专著的话可能缺乏整体感,但毕竟是论文结集,作者对现代性背景下的道德哲学的理解还是很精到的,是非常实用的一本书。

  • 0 Cobain Woods 2024-05-15 14:53:05 浙江

    拉莫尔用理性对话和平等尊重的规范来试图为政治中立性原则提供中立的辩护,然后对多元论的真理进行重新解释,区分出一种合理分歧的理念,并以此重新解释政治哲学,试图发展一种政治自由主义。这种政治自由主义在拉莫尔看来,是一种联合原则,使得人们能够在分歧存在的情况下继续政治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拉莫尔合理分歧的理念被Wall和努斯鲍姆等人狂批,他自己在这本书里面也没有讲的特别清楚。不过,还是启发很大,相较于完善论,我还是觉得中立性学说更好🤔

  • 0 Theophilus 2019-01-07 00:25:54

    首先,全书翻译的还可以,有些地方略显牵强和生疏。其次,作者也并非站在一个中立客观的立场对现代性进行概要式的梳理,他仍然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不可遮蔽的政治自由主义立场。例如在论及施特劳斯和施米特部分时,虽然极力申明自己的温和态度,极力肯定二者对思想史的影响,但是批判的部分依然占据上风。不明白的是,在批判施特劳斯时,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他的历史处境,以此推出施特劳斯理论的“空手而归”;然而在论及罗尔斯部分,深表赞同的同时,却极少跳出理论进入罗尔斯的生活背景。此举不求甚解。是否能够理解为:作者在区分批判和表达立场这一点上,是十分客观中立的?无论如何应奇老师所引译的此书仍不失为一部好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 0 NRvotary 2019-03-05 20:00:26

    对于“善”和“正当”的对立是批判性的,对于结果论和义务论的“正当”层面的同一的尝试也是值得借鉴的,但其对康德的反思和“德性”概念的建构则带有强烈的其个人的偏见而变得无法理解和欠缺说服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