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现象》的原文摘录

  • 形式和质料之间的对立——形而上学最初的对立——在活生生的现在的具体理想中得到最后而又最彻底的证明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1赞 2020-02-02 13:59:30
    —— 引自章节:导言
  • 在此,为了明确我们的意图,我们仅需指出,如果不是从内部被它自己对时间化与主体间性构成的运动的描述所否认,现象学可说是动荡不安的。在把描述的这两种决定环节联结在一起的东西的最深处,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在场把自己认识为一种构成的价值,而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种非生命的或非在场的或对活生生的现在的自我的非归属,一种不可根除的非原始性。它所接受的诸种名称因而只是使对于在场形式的反抗更加激烈:用两句话说,问题在于:一、在一个时间性对象(Gegenstand)——它的同一性是可以被重复的——的在场的构成中,从持存到再现(Vergegenwärtigung)的必然过渡;二、在对第二个我(alter-ego)的关系中,即在对同样使一般意义上的理想对象性成为可能的东西的关系中,由非表象产生的必然过渡,主体间性是对象性的条件,而且对象性只有在理想对象的情况下才是绝对的。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1赞 2020-02-02 13:59:30
    —— 引自章节:导言
  • 语言起源的意义与问题得到了思考。可以看出,这种战争不是诸如其他战争中的一种战争。它是意义的可能性与世界的可能性的论争。这种论争在我们由之看到它不能寓于世界,而只能以其先验烦恼寓于语言中的差异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实际上远不仅寓于其中,它还是语言的起源,而且始终是语言的起源。语言保留着保留语言的差异。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1赞 2020-02-02 13:59:30
    —— 引自章节:导言
  • 现象学的历史命运归根结底似乎是在两种动机之间被理解:一方面,现象学是素朴本体论的还原,是向意义与价值的生动结构的回归,是向着普通符号制造真理和价值生命的活动的回归。而同时,由于另外一种必然性没有简单地与这个运动(4)并列,这种必然性也就证明了古典形而上学的在场,并且标志着现象学对于古典本体论的依附关系。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1赞 2020-02-02 13:59:3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符号和诸种符号
  • 随着真实在场与作为想像的再现中的在场之间的差异,整个一个差异的体系就这样通过语言被拖入同一解构(déconstruction)之中:在被再现者和一般再现者之间,所指和能指之间,简单在场和再创造之间,作为想像(Vorstellung)的表现和作为再现(Vergegenwärtigung)的再现之间;因为再现对再现者有一种作为想像的表现。由此,人们要——与胡塞尔的清晰意向相反——把想像本身,而且是原原本本地依附于重复的可能性、并把最简单的想像和表现依附于再现的可能性。这就使现在的在场偏离重复,而不是相反。与胡塞尔的清晰意向相对,但又并非不对之关注,胡塞尔有关时间化和对他人关系的描述中所涉及的东西,我们在下面的论述中可能还能看到。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1赞 2020-02-02 13:59:30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意谓”和再现
  • 现象学的“原则的原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作为意义和自明性的源泉和诸先验的先验的直观来说,原始在场的价值意味着什么呢?它首先意味着确实性,它本身是理想的和绝对的,意味着任何经历(Erlebnis)的普遍形式,任何生活的普遍形式过去都曾经是并且将永远是现在。只有而且永远只会有现在。作为存在和理想性的最终形式的对现在的在场的关系,是我用以反对经验存在、事实性、偶然性、世俗性等等的运动。而首先是我的现在的在场。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1赞 2020-02-02 13:59:30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意谓”和再现
  • 如果说书写结束了理想对象的建构,那它是以发音的书写身份结束这种建构的(7):它要确定、标明、委托(consigner)一种已经准备就绪的言语并使之形体化。使书写复活,就意味着永远在一个表述中唤醒一种表达,即一个字母形体中的词,这个字母作为能够永远保持虚空的象征给自身带来危机的可能。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1赞 2020-02-02 13:59:30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 书写是一种只有在人们现时地把口头表达发出音来,只有在它的空间被时间化时才进行表达的形体。词是只有在一种现时的意向使之活跃、使之从惰性的发音状态过渡到充满活力的身体状态的时候才要说某种事情的形体。词固有的这种形体只有在它被“意谓”的活动赋予活力的时候才进行表达,这个“意谓”把它改造成为精神的形体(geistige Leiblichkeit)。但是,只有精神或活力是独立的和原初的(8)。正因如此,它不需要任何能指以对自己在场。同样,精神由于反对它的能指而又多亏了这些能指才能苏醒或在生命中坚持。这就是胡塞尔论述中的传统一面。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1赞 2020-02-02 13:59:30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 。。。最初的回忆为感知的话,那是因为他注意的是彻底的不连续性在持存与再创造之间、感知与想象之间、而不是在感知与持存之间传递的东西。这就是他所批评的布伦塔诺的证明能力。。。“在此,完全不涉及一种与它的反面在一起的感知的连续调和”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5-12-16 22:25:10
    —— 引自第82页
  • We shall see, later, in what respects this temporalising is also a temporisation and spacing, is space’s becoming-temporal and time’s becoming-spatial, is “primordial constitution” of space and time, as metaphysics or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would call it in the language that is here criticised and displaced. (查看原文)
    keswickblue 2016-04-28 01:01:59
    —— 引自第136页
  • 述的符号是什么?它首先可能是自然的(火星上的运河表明可能有高级动物存在),也可能是人造的(粉笔标记,柱头上的标志,协约条款的正本)。(1)本性和结构的对立在此没有任何合理性,而且并不分裂表述功能的统一。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指号和还原
  • 表述的意义由于来源于联想(2)的诸种现象,总是联系世界上的一些经验的存在者,它在语言中就遍及所有经受还原的东西,纯叙述性(factualité),世俗存在,本质的非必然性,非自明性,等等。人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指号和还原
  • 真实”话语和话语的再现之间的区别就变得令人怀疑了,不论话语是纯粹“表达”的还是介入到一种“交流”中去。由于一般符号原始重复的结构,“真正的”语言完全有机遇与想像的话语一样成为想像的,而且想像的话语也完全有机遇像真实的话语一样真实。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意谓”和再现
  • 如果一个事件就是指不可替代和不可逆转的经验统一性的话,那一个符号就永远不是一个事件。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意谓”和再现
  • 声音的“表面超验性”系于总是身为理想本质的所指,即被表达的意义直接向表达活动在场的东西。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 音素为什么是符号中最理想的呢?这种声响与理想性之间的同谋关系或毋宁说声音与理想性之间的同谋关系是从何而来的呢?(黑格尔对此比另一个更加关注,而且运用了形而上学历史观点,我们还要在后面对这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加以探讨)。当我说话时,它具有在我说话时期待的活动过程的现象学本质。被赋予活力的能指由于我的气息(souffle)和意义的意向(用胡塞尔的话说,这是由于意义意向而活跃起来的表达)是与我绝对相近的。活生生的活动,就是给出生命,赋予能指身体以活力并把身体改造为“意谓”的表达的活力(Lebendigkeit),就是语言的灵魂,它不与自身分离,也不与它的自我在场分离。它在一个被抛到世界上和空间可见性上的能指的身体中并不冒有生命危险。它能指出理想的对象或理想的意义,这种理想的对象或意义并没有在理想性、自我在场生命的内在性之外被遭遇。指示(Zeigen)的体系,即手指与眼睛的运动(我们在前面曾讨论过这些运动是否与现象性不可分离)在此并不是不在场的,它们被内在化了。现象不断地成为声音的对象。相反,在对象的理想性看来是依附于声音并因此在自身中变成绝对任意的时候,联系指示的现象性和可能性的体系在声音中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运转得好。音素表现为受现象控制的理想性。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 这就是言语的本质或正常状态。这就涉及说话者所期待的言语结构本身:即同时发现现象的可感形式并了解其固有的表达的意向。如果一些事故突然发生,似乎驳斥了这种目的论的必然性,那么它们或者将被某种补充过程超过,或者就会没有言语。缄默和语聋双双而至。聋子只有在把这些活动悄悄塞入词的形式中才能参加讨论会,这些词的最终目标意味着它们被那些把它们发出声音的人听见。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 正是这种普遍性从结构上讲并且有权利使任何意识只要离开声音就变得不可能。声音是在普遍形式下靠近自我的作为意识的存在。声音是意识。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 如何理解不仅是口头语言、而且书写标志(inscription)也对于理想对象的构成,也就是说能够作为同样的对象传递与重复的对象构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呢?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2020-02-02 14:53:4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 作为绝对纯粹自我影响的“被听见—说话”的过程,是在一种对自我的接近中被经历的,而这种接近,除了是一般空间的绝对缩小外不会是别的什么。正是这种纯粹性使它变得适宜于普遍性。 这种纯粹性,因为不向世界上任何被规定的平面强求干涉,因为它是在一个作为纯粹自我影响的世界产生,它就是一种绝对可随意支配的能指的实体。声音在世界上的扩散遇不到任何障碍,恰恰由于它是一个纯粹自我影响的世界产生的。这种自我影响,或许是人们称作主体性或自为的东西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它,任何世界都不可能显现出来。因为,它在自己的深处设定了(在世界上的)声响和(现象学意义上的)音素的统一。 …… 这种普遍性使任何意识只要离开声音就不可能。声音在普遍形式下作为意识的存在靠近自我。声音是意识。在一次对话中,能指的宣传似乎没有碰到任何障碍,因为它使纯粹自我影响的两个现象学根源发生关系。向某人说话,可能就是:听见自己说话,被自己听见。同时,如果我被别人听见,这也就是使别人在我所造成的“听见—说话”形式下,在自我中直接重复了。直接重复“听见—说话”,即不求助于任何外在性而再产生出纯粹的自我影响。这种再生产的可能性,其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它表现为一种控制的现象,一种对于能指的无限权力,因为能指有着非外在性的形式本身。 理想地说,在言语目的中,能指很可能与直观所追求并导引着“意谓”的所指绝对相近。能指会变得完全透明,因为它与所指绝对相近。但当我看见自己在写或用手势表达意义而不是听见自己说话的时候,这种相近就被打断了。 正是在能指对所指绝对相近以及这种相近从直接在场中消失的条件下,胡塞尔能够把表达的中项看作为“非生产的”和“思考着的”,能够自相矛盾地、毫无遗憾地还原这个中项;同时肯定存在着意义的一个先表达层次,并有权为重新把握意义的原初性(originarité)而还原语言的整体,不论这语言是表述... (查看原文)
    手枝 2022-05-22 14:23:31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
<前页 1 2 后页>